?
信托大舞臺,有錢你就來。
1
停兌風波
這大概是有錢人被坑得最慘的一次。
對于那些資產動輒上千萬的富豪和上市公司來說,普通穩健型的低息產品,已經難以滿足他們資產增值的需求了,于是收益相對較高的信托產品,就成了相對符合他們需求的選擇。
如果你有300萬,在銀行,或許還是座上賓,但在信托,300萬資金可能只是入場券。
根據巨潮WAVE,一位自稱在中植系旗下恒天財富工作7年的理財顧問“梁亮”,公開發表一封道歉信:“爆雷了,都是高凈值客戶,單個300萬以上的投資有15萬人,涉及金額2300億,單個客戶最多投資50多億。”
中融信托曾作為中植系公開的“錢袋子”,至今仍和中植系有著千絲萬縷的關系,旗下不止那些高凈值的個人用戶,還有市值過千億的上市公司。
Wind數據顯示,截至2023年8月11日,已披露購買中融產品的上市公司中,市值1000億以上的公司共1家,市值500-1000億的公司共3家,市值200-500億的公司共5家,市值100-200億的公司共4家,市值50-100億的公司共16家,市值50億以下的公司共31家。
?
?
近日,南郡物業和金博股份兩家上市公司先后發布公告表示,持有的中融信托理財逾期兌付。
8月14日,中融信托曝出是“資金池”的產品停止兌付,根據界面新聞梳理,在中融信托歷年年報中,主動管理類信托主要分為證券投資類、股權投資類、其他投資類、融資類、事務管理類5類。
?
?2022年年報
界面新聞獲悉,“資金池”信托一般沒有底層投向,可以“其他投資類”業務規模為參考;2016年以來,中融信托的“其他投資類”業務規模常年穩定在2000億元以上。
而這2000億以上的資金背后的富豪們,恐怕要難以入睡了。
2
踩雷多年
雖然停兌風波是最近才發酵的,但危機是一早就埋下的。
中國房地產報指出,近兩年來,中融信托連續踩雷15家資金鏈出問題的地產商,包括恒大集團、佳兆業、融創、陽光城、藍光集團、泰禾集團、世茂集團、華夏幸福、海倫堡、名門地產、東亞地產、鄭和發展、北大資源、青海國投、皇庭國際等,相關項目兌付多有延期。
重倉房地產項目的中融信托,相關項目資金占比常年保持在10%以上,界面新聞梳理近五年數據指出,2020年公司信托資產投向房地產的資金高達18%,截至2022年末,中融信托房地產投向金額仍達672.59億元,占比10.69%。
房地產大熱的時候,把資金投向房地產的信托公司業績自然水漲船高,投資人也紛紛買入信托公司的產品。
但隨著房地產企業的接連暴雷,相關產品的兌付逾期甚至停兌,投資者們也就只能等著巨雷的引信慢慢燃盡,祈禱只是個啞炮。
?
?
不過需要注意的是,21世紀經濟報道指出,從上市公司披露的信息、投資人提供的資料以及網絡搜索獲得的信托推介材料和合同來看,中融信托的大量信托產品,資金投向均包括“固定收益類產品”,業內普遍操作是投向一些“非標資產”。
比如,中融信托2022年10至12月《定期管理報告》顯示,截至2022年末,“匯聚金1號”管理的134.72億元信托資產中,81.68%投資其他標準化金融產品,14.50%投資貨幣基金等流動性資產,2.25%投資現金及銀行存款,1.58%投資債券。
這些非標資產往往意味著高風險,當然愿意付出的融資成本也高,那么投資人能夠獲得的收益自然就高。
按照過去市場環境大好、杠桿猛加的時候,房地產企業的融資成本大概在年化15%左右。
但投資人也不傻,高收益意味著高風險,比躺在銀行強點也差不多了,起碼買個心安。
于是呢,信托公司推出收益大概在6%-7%的中低風險產品,就比較符合一些有錢人的預期了。
界面新聞8月15日文章中的李先生購買的就是這一類,而這一類也是中融信托所謂的“資金池業務”中的主要產品。
?
?
這里就有個BUG了,只有信托公司才知道產品的實際融資成本,而投資者主要是跟信托公司做生意,相關產品的信息也大多是聽信托公司介紹。
21世紀經濟報道在8月15日的文章中就指出,中融信托的多數產品,并未寫明投資標的,抵押物和擔保方等相關信息也未披露。
那么,如果信托公司引入的是年化15%融資成本的產品,再按照6%-7%的收益率賣給投資人,那利差豈不是8%往上;而且信托不像銀行和券商,監管壓力也沒那么大,畢竟做的是有錢人的生意,一個愿打一個愿挨。
就算產品出問題了,信托公司里相關的工作人員也能第一時間知道,趕緊跳槽提前跑路就是了。
至于信托公司未來可能出現的暴雷,也很難查到他們身上了。
3
“央企背景”真相
這就暴露出了一個非常嚴重的問題:信息不透明。
除了上述得產品投資標的、抵押物和擔保方等信息披露不明確外,近期討論更多的可能是中融信托的實控人問題。
界面新聞15日文章中的李先生提到,“中融財報一直顯示和中植的關聯性并不強,大股東又是央企經緯紡機,所以我對中融這部分抱有很強的僥幸心理。”
從股權穿透上來看,中融信托的第一大股東的確是央企經緯紡機,而且當年引入經緯紡機還引起了不少的探討。
?
?
但是,第一大股東卻未必等于實際控制人。
網易清流工作室發現,中融信托的第4大股東沈陽安泰達可能是中植集團的關聯公司,那么按此計算,中植集團可能實際控制中融信托41%的股權,要高于經緯紡機的37.5%。
?
?
沿著這條線索繼續找下去,可以看到,沈陽安泰達曾有過兩次對外投資,而這兩家公司都和中植集團有關。
?
?
在中植集團的歷史對外投資里,也可以看到這兩家公司。
?
?
其中,安徽中成公路投資發展有限公司,就是由北京中鑫融匯非融資性擔保集團有限公司100%控股。
?
?
北京中心融匯非融資性擔保集團有限公司背后的實際控制人周健,名下也持有大量以“中植”命名的資產。
?
?
網易清流工作室從一位中植系的理財顧問處獲悉,根據之前的關聯性交易,周健及其名下的公司,應該屬于中植系。
如果沈陽安泰達與中植集團是關聯公司,那么中融信托的四位大股東中,中植集團或許才是中融信托真正實控人。
按照這個思路,多年前的股權轉讓,或許只是為了引入央企作為信用背書。
而且如果你去穿透中植系其他四家財富公司也能發現,引入國資,是他們慣用思路。
?
?
其實說白了,所謂第三方財富公司,在某種程度上相當于就是一個代銷平臺,只要能找到接盤的就行,再不濟也能保全自身跑路,畢竟光傭金和利差都能賺夠幾輩子花的錢了,只要能利用信息差玩轉游戲規則,誰管有錢人的財富能不能增長。
這一次,算有錢人栽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