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熱事件更需要冷思考。
1
副作用開始出現
醫療行業的颶風還在呼嘯。
Wind數據顯示,7月31日以來,醫藥生物板塊市值已經蒸發超過3000億元。
此外,近段時間,中華醫學會血液學分會、陜西醫學會、廣西醫學會等多家舉辦方接連發出學術會議延期的公告。據不完全統計,僅今年8月以來,至少有10場即將舉辦的醫藥行業學術會議、論壇等宣布延期。
風暴的中心更加劇烈。根據澎湃新聞的報道,截至8月6日,已公開通報被查的醫院院長、書記已達到168位。這個數量,已超過2022年全年的兩倍!真實的數字,或許比這個更多。
風浪漸猛,群情激憤,但很少有人注意到,一些反常的情況,也開始蔓延。
幾天前,湖南湘雅三醫院呼吸與危重癥醫學科主任孟婕,被九名醫務同事聯名舉報的事件沖上熱搜。這份聯名舉報信披露了兩起醫療事件,還花大篇幅描寫了當事人孟婕濫用職權、績效分配不均、財務不公開以及與同事的關系等問題。
?
就在網友們大呼“嚴查”之際,有消息傳出,稱該科室內耗嚴重,派系對立,疑似當事人競爭對手借勢打擊報復。
事情的真相還有待相關部門進一步調查,但由此衍生的問題值得警惕。如果醫療反腐演變成醫院內斗的工具,是否失去了原有的意義?
更嚴峻的問題,來自本就敏感的醫患關系。關于這一點,北京大學人民醫院高血壓領域首席專家孫寧玲表達了擔憂——
“近期公眾媒體和自媒體轟轟烈烈地進行著醫療反腐的宣傳,把醫療領域說得一塌糊涂,似乎醫生們都失去了醫療道德、給患者開好藥、用進口設備進行檢查和治療都是為了拿回扣,事事都在侵害群眾利益。使得醫療行業人人自危,形成患者對醫生不信任感增加。”
受到風暴的影響,如今不少醫生在用藥時變得更為“謹慎”,不敢開進口藥。客觀來說,在治療心衰、嚴重的冠心病等領域,進口藥物確實效果更好。
?
在孫寧玲看來,醫療行業確實存在貪污、吃回扣、收紅包的“蛀蟲”,所以她堅決擁護醫療反腐。但她也認為,不應該“一刀切”污名化學術會議。
這些逐漸涌現的“副作用”,同樣值得思考。
2
消失的醫藥代表
面對這場風暴,如果說醫生還能選擇“躺平”,那醫藥代表則“無處可逃”。
近段時間,有醫藥代表對媒體透露,他所在的醫藥群一夜之間全被解散,只為“避避風頭”。伴隨著千奇百怪的段子和小作文,醫藥代表似乎在一夜之間成為了最敏感的職業。
1980年代末期,隨著第一批外資藥企進入國內,醫藥代表這個職業首次出現在中國內地。
彼時,科班出身、專業水平過硬的醫藥代表是精英的代名詞。他們一方面通過臨床醫生獲取有關藥品的需求、問題、使用情況等信息,幫助藥企改進產品;另一方面,他們將改進或研發的新產品推介給臨床醫生,并和醫生們進行充分的學術交流。那時候的醫藥代表,可以看做是藥企和醫院之間的溝通橋梁。
遺憾的是,失序的藥品競爭和混亂的市場格局,讓不少醫藥代表淪為了大眾眼中“無所不用其極”的醫藥銷售。
?
說起來,早在2015年左右,醫藥代表行業已經出現衰落的苗頭。隨著國家醫保政策的調整,利潤太高的藥無法進入醫院,醫藥代表也就沒有了用武之地。
醫學界采訪過的一位醫藥代表提到,自己2011年剛入行時工資待遇不錯,收入是同齡人的好幾倍,但沒過幾年,“大家開始討論轉行了。”
到了2017年,國家食品藥品監督管理總局與國家衛健委聯合發布的《醫藥代表登記備案管理辦法(試行)(征求意見稿)》中明確,醫藥代表不得承擔藥品銷售任務。
政策的壓力之外,醫藥代表的收入也在下降。2005年《現代快報》的報道曾顯示,“醫藥代表一年賺50萬很正常”;但到了2019年,醫藥招聘社交平臺“醫蟹”公布的醫藥代表調查數據顯示:45.44%的醫藥代表年薪集中在10-19萬,超過50萬的只有1.43%。
?
▲圖源網絡
在這樣的形勢下,進入2019年以后,醫藥代表的離職率明顯上升。彼時的數據顯示,已有70%的從業者準備轉型,20%的藥代已在轉型之中。
按照業內的粗略統計,全國至少有300萬醫藥代表。而有專家曾估算過,未來可能只需要50萬左右的醫藥代表。這也意味著,80%以上的醫藥代表,都將告別這個行業。
不難想象,未來的醫藥代表將重新朝著專業化、學術化的方向回歸。但200多萬“失業”的醫藥代表,又該涌向何處呢?
3
優勝劣汰
醫藥代表的“分化”邏輯,同樣適用于醫藥企業。
同花順數據顯示,目前A股醫藥生物行業共490家上市企業。在2022年,銷售費用超過10億的共有89家企業,超過50億的共有10家企業。
從增速看,近5年來共有16家企業的銷售費用增長超10倍,甚至還有增長了近65倍的。還有一些,銷售費用率高到離譜。
如此高昂的銷售費用,說起來也是藥企的悲哀。過去數年,國內仿制藥企太多,產品重復率太高。對醫生來說,面對眾多藥效相同的藥物,選擇哪個就成了一項“技術活”。在這樣的情況下,一些藥企就會通過帶金銷售模式來公關醫生,刺激醫生開處方使用自家產品,從而帶來巨大的銷售量。
往更深處看,藥企們扎堆仿制藥的根源在于:新藥研發是一個需要持續高強度投入的領域,更重要的是,風險還很大。
數據顯示,2010年以后的單個創新藥項目研發中,每5000-10000種化合物經歷8-10年的研發過程,才可能有1個新藥成功上市。單個藥物上市的研發成本基本都超過10億美元。
哪怕你集合了大量的科研人才,研究了10年,花費了幾十億,還不一定能成功。
換句話說,醫療領域的研發和創新,不僅需要砸錢砸時間,更需要堅持。而這,也正是醫藥企業們命運的分水嶺。
不遠的將來,那些依賴仿制、沒有核心技術的藥企會被逐漸淘汰;而那些擁有核心技術、持續投入研發的藥企,將變得更加強大。
欣慰的是,后者正在變多。藥智頭條統計了2018-2022年中國上市藥企研發投入情況,數據顯示,研發投入最多的50家藥企總投入從2018年的371.6億元增長到2022年843.1億元,復合增長率達到22.7%。百濟神州、恒瑞醫藥、復星醫藥都是其中的佼佼者。
?
▲圖源:藥智頭條
以百濟神州為例,2018-2022五年間,其累計研發投入超過了400億元。百濟神州有約50款臨床管線藥物或商業化產品,60多個臨床前項目,預計2024年每年將有10款新分子進入臨床階段。
還有醫械領域的邁瑞醫療。財報顯示,過去數年,邁瑞醫療均拿出當年營收的10%左右投入研發工作。僅過去5年,邁瑞醫療就在研發領域累計投入超過110億元。要知道,全球排名前50的醫療器械企業,平均研發投入才占營收額的7%。
此外,在專利積累上,邁瑞醫療至少創造了醫療器械行業22個中國第一。它旗下的監護儀、麻醉機、呼吸機、血細胞分析儀等產品,市場占有率已經處于全球第一梯隊。
?
▲圖源:新財富
這些企業,憑借過硬的實力,已經成為“中國智造”出海的新名片。
4
尾聲
一個不可回避的事實是,我們的醫療水平和西方依舊存在較大差距。
《中國衛生健康統計年鑒(2022年)》數據顯示,2021年,全國每千人口執業醫師約2.55人,農村地區僅1.81人。世界衛生組織數據顯示,中國每1萬人對應的醫生數量是23.9人,而美國是35.6人,日本是26.1人,德國是45.2人。
此外,中國人均?ICU床位數是德國的1/5、ICU床位數占醫院的比重是美國的1/9,人均醫療器械規模只有美國的 1/7。
?
▲圖源:東方證券
還有研發投入,2022年全球研發投入Top 10藥企的研發支出,總額高達1043.2億美元(人民幣7171.1億元)。對比國內,中國研發投入Top 10藥企的累計研發投入,僅有377.88億元,與全球相比,有著19倍差距。
衛健委發布的《2021年我國衛生健康事業發展統計公報》顯示,我國的醫生平均臨床收入為9.4萬元/年,70%的醫生表示每年的稅前臨床收入(包括基本工資、績效工資、各種補貼、各種獎金)在10萬以下。
而要成為一名醫生,成本卻并不低。一個普通的全日制本科臨床醫學生,就至少要經過5年學制、實習、規培等步驟,才能成為合格的基層醫生。更別提,如今很多三四線小城市的公立醫院招醫生,基本都要碩士以上。
要想徹底解決這些問題,光靠抓和罰肯定是不夠的。薪酬體系、招采機制、有效監管……都應該下大力氣。還是那句老話——
種一棵樹,最好的時間是十年前,其次是現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