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01
兩年巨虧8120億,總負債2.4萬億
兩年過去,許家印的賬終于算清楚了
7月17日深夜,恒大一口氣公布了2021年全年、2022年中期及2022年全年業績報告。
?
2年虧損8120億元、負債2.4萬億元......遲來的這三份財報,徹底揭開了恒大的家底和它的債務窟窿。
?
2021年度,中國恒大全年收入為2500.1億元,毛虧損184.5億元,凈虧損合計6862.2億元。
2022年度,由于上年度大幅計提資產減值和土地收回等虧損,中國恒大虧損有所縮減。當年,企業營業收入為2300.7億元,毛利249.9億元,凈虧損合計1258.1億元。
僅僅兩年時間內,恒大一家房企虧損總額高達8120億元。而恒大自2006年有財報記錄以來至2020年共15年,所有盈利綜合累計也才2659億元。
同比換算一下,可以說恒大2年虧掉50年的利潤,還留下2.4萬億的負債。
?
相比之下,中國以往歷屆被冠以“虧損王”之稱的上市公司:樂視網2017年虧損139億元、海航控股2020年虧損640億元、快手科技(2021年虧損780億元.......
這些所謂的虧損王,連恒大的腳指頭都比不上。
這也說明,眼界是需要培養的,當你對一個事情感到驚訝,說明你活得不夠久,看得不夠多。
很多人說這家“既恒又大”的公司是“大而不能倒”。
?
此言謬矣。
如果將恒大的負債換算成美元,大概是3600億美元,相當于越南2021年的GDP。要知道,去年中國還有11個省市的GDP都沒達到這個數。
?
之前網傳恒大是寫了一封“求救信”給廣東的,然而廣東2022年全省的稅收才9000億。
?
要全省財政不吃不喝三年才能幫恒大填上這個窟窿。
可能嗎?
02
意味著什么?
這三份財報一發,對于恒大問題的討論就會從“大而不能倒”,變成什么時候倒,怎么倒。
畢竟,爆出來的幾個數字用爆雷已經難以形容,簡直是“核爆”。
恒大和許家印這些年招來的風雨,沒有人能替他們遮擋;他們這些年捅出來的窟窿,沒有人能替他們兜底。
縱觀恒大二十多年的發展史,其實就是房地產整個行業的縮影。
1996年,許家印極具前瞻性地預測到了國內房地產市場的前景,成立了恒大實業集團公司。憑借出色的個人能力和人脈資源,許家印將恒大帶上了發展的快車道上。
1999年,才成立三年的恒大地產便從2000多家廣州房企中脫穎而出,成為廣州地產行業10強。
2006年左右開始,國內房地產行業進入量價齊升的成長階段,恒大劍指全國市場,迅速將地產項目布局到了上海、天津、武漢和成都等全國多個主要城市,躋身全國房企20強。此后,恒大在全國不斷攻城略地。
?
到了2016年,恒大躋身世界500強,并成為全國銷售第一的房企。從這時開始野心也不止局限于地產行業,將目光瞄向了足球、影視、飲用水和健康等多個領域,涉及到體育、文化和醫療,由此恒大在2016年將“恒大地產”的名稱更名為“恒大集團”。
?
在爆雷前的2020年,是恒大發展史上的巔峰。恒大當年在年報中稱:
集團已完成從地產向“多元產業+數字科技”轉型。
結果登高跌重,僅在一夜之間。
有關恒大何以至此的分析太多太多,這里我們不再贅述。今天著重講恒大為什么要連發三份財報,動機是什么?
竊以為有兩點:一是給市場打預防針,說明恒大真不行了,大家做好心理準備。
二是謀求“復牌”。對恒大來說,如果股票能復牌,相當于多了一筆盤活的資產。
自2022年3月21日停牌至今,已快16個月了,逼近18個月的退市生死線。如果恒大還想保留上市地位,留給它的時間其實也就兩個月左右了。
?
公布此前未公布的財報,是恒大復牌的必要條件之一。不過這僅僅只是邁出了一小步。除此之外,復牌還有其他條件,比如消除財報的“無法發表意見”的審計意見、解決恒大物業134億存款案等。
?
假使恒大真能復牌,估計“利好”也不會持續太久。因為就目前的形勢來看,恒大退市將會成為未來的“大概率事件”。
港股除了停牌18個月以外還有兩個條件可以觸發退市:
1. 持續低價:若公司股票在連續30個交易日內,每天的收盤價均低于0.25港元,交易所有權要求公司退市。
2. 連續虧損:若公司連續三個財政年度出現經審計的累計虧損,并且公司股東權益低于公司初始上市時的50%,交易所有權要求公司退市。
2022年年底以來,金融政策的銀行信貸支持、債券融資幫扶、股權融資松綁“三箭齊發”,優質房企享受到更多支持。但是這也讓優質房企與出險房企的距離進一步拉大。
2023年更是成了房地產企業大規模退市的一年。
?
恒大作為房企中的“尖子生”,顯然沒能享受這一波政策利好。以如今恒大的經營狀況,就算復牌了,還可以繼續趴在港交所不動如山嗎?想必很難。
03
恒大,能不能倒?
既然恒大退市是很有可能發生的事件,那么恒大會不會倒?
首先,我們盤算一下恒大家底大概還有多少。
恒大當年高速增長的時候產業布局很廣。除了房地產開發,物業管理,新能源汽車這個龍頭產業外,比較知名的還有大健康旗下的恒大冰泉、糧油、奶粉、醫養。
?
還有房地產周邊的中介業務房車寶;
文旅產業的童世界;
互聯網的恒騰網絡;
金融領域的恒大金融,保險等業務等等。
?
不過以上業務,要么根本沒有成規模地展開,要么是空手套白狼式的殼公司,要么是拿到了錢但都全部虧掉了(比如金融、保險)。
故而,以上這些領域反而是資不抵債的重災區,對最終解決恒大的債務問題完全沒有幫助,甚至是拖后腿。
此前,還算有點看頭的恒大汽車,也被許家印玩砸了。2022年3月開始說的“大干三個月實現恒馳5量產”。現在都2023年7月了,量產成了“如夢幻泡影”。
?
過去兩年,但凡出現的房企,他們要籌措資金還債,多半把旗下物管公司出售。所以恒大物業也屬于恒大價值相對較高的資產。
但是此前恒大物業預收了大量管理費,給業主的承諾了,預交N年的物管費,可以打折。所以恒大物業相當于寅吃卯糧。而提前收回來的物管費現在又被挪用,被虧掉了。
而所謂的很值錢的“未開發地塊”,這兩年也在慢慢被地方收回。
?
盤過來盤過去,恒大手頭能賣點錢的資產,恐怕只有遍布全國的“爛尾樓”。
恒大,早已是“資不抵債”。之前大家對恒大抱有“僥幸心理”認為恒大是“百萬漕工衣食所系”,是“大而不能倒”,是“系統性風險”的導火索,總有人來擦屁股,總會有人來兜底。
但事實還真不一定。恒大的債務更像是“薛定諤的貓”,到底死沒死,只有打開看了才知道。
?
這回恒大的財報一發,基本敲響了喪鐘。
不過真要走到“破產”這一步,也沒那么快。
大型房企的企業架構,母公司不持有資產,每拍下一塊地,就專門成立一個項目公司。比如,一個樓盤在大連,一個樓盤在揚州,大連搞個項目公司,揚州也會搞個項目公司。
全國各地,花開遍地。
?
大連的樓盤拿到購房者的預售款,可能查出來這個錢挪去揚州拿地,揚州拿到預收款,又抽出來送去了杭州,就是個無限套娃。
如果把恒大的母公司和所有項目公司,全放在一個案子里處理,光是把這些賬算清楚,保守地說也要幾年時間。
同時還涉及到一個跨地域的保護問題——每個地方都要顧及自己轄區內的利益,難免會有一些沖突。
一旦自上而下地處置,就難免會出現不同地域的債權人互相掐架,而且涉及爛尾樓的問題,往往還需要不同區域間的配合。
期間的過程會多么曲折復雜,一想便知。
許家印和恒大,這回算是給市場丟了枚核彈,打碎了一切幻想,也給大家提早做了個“心理預期”——恒大的倒計時,恐怕開始了。
接下來,恒大和債權人還有各地業主們,極有可能陷入一個長達數年、循環往復、不斷扯皮的泥淖。
圍繞恒大的怪事、奇事會一天比一天多,一天比一天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