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湖州再度獲評“中國最佳引才城市”
2005年,總書記在浙江省委書記任上來到湖州市考察,并提出一個重大理念:
“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
隨著二十年來全國各地的實踐,“兩山”理念已經深入人心。而在這個理念的發源地湖州,變化更是可以用翻天覆地來形容——
2024年,地區生產總值突破4200億元,綜合實力躋身全國百強城市前50位,城市品牌指數列全國地級市第13位。
數字背后,是人才用腳步投下的信任票。
從城市人才吸引力排名看,五年來排名上升明顯,從2020年的51名躍升為2025年的第28名。
從人才流入情況看,根據智聯招聘的數據,2021年到2025年一季度期間內投遞湖州市相關崗位的全國人才意向流入湖州累計50.8萬,湖州本地人才流動累計11.4萬。
?
從人才流入結構看,湖州用四年時間完成了青年人才占比從55.59%躍升至70.43%,其中應屆生增長13.36個百分點。
這意味著,在四年前每100個來湖州的人才中只有55個是青年;而四年后的今天,這個數字變成了70個。
每天有172名年輕人選擇湖州,為這座城市注入強大的發展活力,湖州也因此連續2年獲評中國最佳引才城市。
這里不是上海、杭州那樣的超級都市,卻能吸引頂尖人才落戶于此;
這里沒有一線城市的繁華喧囂,卻有青年人才在竹林茶田間敲下創業代碼;
這里曾被貼上“小而美”的標簽,如今卻以“最佳引才城市”之名,甚至讓不少創業者感嘆:
“湖州讓我看見人生另一種可能。”
?
有人問:湖州憑什么?答案或許藏在兩個維度:
一是綠水青山與金山銀山的有機融合。
二是低成本創業與高品質生活的雙螺旋。
但更深層的邏輯在于,湖州與人才之間,早已不是一場單向的“搶人大戰”,而是一場彼此成就的“雙向奔赴”。
2
產業鏈成為人才鏈的傳送帶
產業是立城之本、興市之基。
縱觀古今中外城市發展史,城市發展源遠流長且日漸繁榮的,背后都有強大的產業支撐。
產業和城市相伴而生,沒有產業,城市就缺乏生機與活力,就留不住人;沒有城市,產業發展就會缺少平臺,資源聚集難以長久。
湖州地處浙江省西北部。這里層巒疊嶂、翠竹綿延,是氣凈、水凈、土凈的“三凈之地”。
但是“七山一水兩分田”的自然條件,使得湖州早年間發展工業經濟曾經面臨諸多掣肘
——重大平臺能級不高、產業集群規模不足、龍頭大項目缺乏等。
然而,在“兩山”理念和浙江“八八戰略”的指引下,湖州蹚出了一條新路
——于綠水青山間布局新經濟蓄積新動能。
近幾年湖州的招商引資成效尤為卓著,近三年引進3億元以上項目達到927個,2024年成功從350個創新創業項目中孵化了52家人才科創企業。
從數量上看,湖州目前擁有7家中國民營企業500強、8家中國民營企業制造業500強、63家上市企業、2100余家國家高新技術企業,形成了新能源汽車、半導體光電、智能物流等八大產業鏈。
而這八大新興產業鏈變成天然的“人才磁場”。
?
根據測算,每1億元新能源汽車產值將吸附23名碩博人才,每1億元智能物流裝備產值將吸附19名碩博人才。這些產業項目都能為湖州集聚一大批人才。
人流、物流、資金流、科技流加速融合,新質生產力加速迸發,各類人才在湖州都能找到賽道、站上舞臺、盡展才華、實現抱負。
除了招引企業和產業,湖州還從政府層面加大對產業的投入力度,用真金白銀支持新興領域,比如設立總規模700億元的產業基金和20億元的人才發展基金,通過薪酬認定、“風投認定”“專項舉薦”等市場化方式吸引人才。2023年,僅半導體領域就吸引投資超50億元,帶動博士團隊27個。
只要你有想法、有創意、有技術,都能在湖州找尋機會,得到支持!
當然湖州模式并不只有引進人才、培育人才,還打造了一個完整的科技研發創新生態——通過“企業出題、高校解題、政府助題”的模式,推動產學研深度融合。由此形成從“輸血”到“造血”,構建人才生態的閉環。
出臺《“@0572校企直通車”專項行動實施方案》,依托全市高校、新型研發機構等載體,梳理技術、成果、平臺、專家團隊、金融等五張需求清單,組織舉辦專項活動、重大平臺開放日、科技成果推介路演、“供需”精準對接等近300場活動,達成產學研合作600多項。
?
同時,自2022年開始,湖州市聚焦新能源、半導體及光電、空天信息等領域,由18家龍頭企業牽頭開展產業鏈協同創新,促進科技創新和產業創新深度融合。
22個科研項目獲省“尖兵”“領雁”重大專項支持,項目數居全省第二位。以超威集團為龍頭企業的產業鏈協同創新合作模式,聯合浙江大學、浙江工業大學等高校和國科炭美等產業鏈上下游企業共25家單位,破解儲能行業關鍵技術難題,實現產業整體升級。
這種生態閉環,讓人才與企業、城市形成共生關系。
隨著滬蘇湖高鐵開通,湖州將與上海、杭州、蘇州等城市實現“半小時同城化”,將進一步承接先發地區的產業轉移。
?
人才涌向湖州的步伐迎來加速度。
3
城市與人才雙向奔赴
湖州有一句非常響亮的話,叫“在湖州看見美麗中國”,起初這是央視為湖州量身定制的形象宣傳語。
這些年,美麗中國在湖州已經變成一幅可感知的圖景。
過去,當人們提起湖州,腦海中浮現的往往是“綠水青山”的詩意畫卷。
如今的湖州平均每天新增100家市場主體,近5年有40多萬青年才俊來湖州創業創新,它早掙脫了“江南小城”的刻板印象,已經向一座新興產業的未來之城進發。
?
能夠做到這些,是湖州地方持續打造適合人才發展環境,把服務人才這件事給做實、做好、做精、做新。
在頂層設計上看,湖州這些年系統推出人才新政:“湖九條”“湖十條”“人才新政5.0版”……一項項政策的出臺象征著湖州人才服務的迭代升級,從單一資金支持轉向全生命周期服務。
這種轉變背后,是湖州對各層次人才就業、創業需求的深刻洞察。
2023年5月20日,這座城市開創了首個“湖州人才日”,在湖州未來大會上打出“湖州愛你”人才工作品牌。
?
人們第一次看到,一座城市用如此直接、年輕、炙熱的方式向人才“表白”。
在這場表白的背后有湖州為企業提供全流程、定制化、專業化服務,全力促進項目早落地、早投產、早達效。
例如,湖州市縣聯動每周三常態化舉辦“親清直通車·政企懇談會”,高效解決涉企問題。創設“人才會客廳”機制,固定每周三面對面聽取人才發展的痛點堵點問題。
湖州還將每年11月1日依法確立為“湖州民營企業家節”,每季度在優秀企業中評選“貢獻者”,真正讓廣大企業家感受到尊重。
為了服務人才,湖州甚至組建了長三角首個人才發展集團,從人才引進、人才園區、人才投資、人才培訓、人才公寓、人才服務等六個方面提供全方位關懷,極大地降低了創業成本和就業便利度。
沒有錢,他們幫忙融;沒有員工,他們幫忙招;沒有房住,他們幫忙安排。
湖州要的不是“過客”,是要“家人”。家人不需要高薪挖角,家人需要的是一碗熱湯、一個暖巢。
這些體貼入微的舉措讓湖州大地涌現了一大批尖端人才和優秀企業家、創業者。
比如,陳志華,是浙江清越科技有限公司創始人兼首席科學家,早年闖蕩硅谷,2020年毅然把研發和制造的重心都遷回祖國,落戶湖州長興。四年多時間以來,初心不改,功課用水制備過氧化氫技術的臨界式技術,解決行業技術痛點,填補空白。目前,已授權和在申請中的專利近60項,核心發明專利7項,國際專利1項。
吳之中,是信之高新材料(浙江)有限公司的技術帶頭人,攻克了5G高頻高速覆銅板核心樹脂材料的產業化技術難題,申報專利11項,成功打破國外技術壟斷,填補了國內高端集成電路樹脂材料技術空白,突破了產業關鍵技術“卡脖子”現狀。
當其他地方還在用補貼吸引人才時,湖州已悄然筑起“城市合伙人”的生態;
當人們還在爭論“逃離北上廣”時,湖州已用“低成本創業+高品質生活”證明了另一種可能。
4
尾聲
20年前,兩山理念最初被提出的時候,湖州徘徊在發展與生態不可兼得的困境里。
20年后,輕舟已過萬重山,金山銀山與綠水青山在這里交相輝映。
這里沒有“搶人大戰”的硝煙,只有山水與產業的交響。這里不追求人才數量的簡單堆砌,而是致力于構建“人與城共同生長”的生態體系。
越來越多的青年人才選擇在湖州的綠水青山間安放夢想,成為“城市合伙人”。這座江南小城正悄然定義著中國城市人才戰略的3.0版本
——用生態之美孕育創新之火,以人文之韻滋養產業之興。
這或許正是“在湖州看見美麗中國”的深層寓意。
最好的引才政策,莫過于讓每個人都能在這里遇見更好的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