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01
深圳要打造機器人之城?
2025年5月12日,深圳的空氣中彌漫著不尋常的熱潮。
這座曾經以“三天一層樓”的深圳速度著稱的城市,在同一天見證了機器人產業的三個里程碑。
第一件是越疆科技與騰訊云在深圳簽署戰略合作協議。雙方將發揮各自優勢加強技術生態聯合,加速具身智能技術創新,讓智能機器人惠及各行各業和千家萬戶。
?
第二件是自變量機器人宣布已完成數億元A輪融資,由美團戰投領投、美團龍珠跟投。本輪融資將用于加速全自研端到端通用具身智能大模型與機器人本體的同步迭代。
第三件是華為與優必選科技在深圳正式簽署全面合作協議。雙方宣布將圍繞具身智能及人形機器人領域展開深度合作,推出“人形機器人+智慧工廠”聯合示范方案。
?
三件看似獨立的事件,實則共同指向一個正在發生的劇變
——深圳正在構建全球首個“機器人創新共同體”。
而這場科技革命的底層邏輯,遠比表面更值得深挖。
深圳機器人的爆火出圈,起源于今年初深圳街頭驚現一款酷似人形的機器人,步態、速度、穩定性,方方面面都像極了人類。
憑借靈活自然的行動,讓相關視頻在社交平臺上廣為流傳,甚至引得英偉達工程師在X平臺上感嘆:“這是真的嗎,還是Sora或者什么生成的?”
?
然而國外的看法還是保守了,僅僅兩個月之后,深圳又放了一個大招,告訴全世界什么才是未來場景照進現實。
視頻中,機器人與普通跑者同框,像極了人類的跑步姿勢,在深圳地標春筍大廈前,加速超越前方白衣女跑者,時速可達12公里。
?
這款叫PM01的機器人,身高1.38米,體重約40公斤,全身24個自由度。
可以看出,不論是起跑、跑步過程以及停跑,各個關節的協調幾乎是沒有了“機器人味兒”。
要知道,讓機器人跑起來,可比走起來、動起來要難得多。機器人跑步的難點在于平衡控制、步態轉換和動力學復雜性。相較于步行,跑步需要機器人在“雙支撐”和“單支撐”之間快速轉換,并克服短暫的騰空階段,以確保穩定著陸。
這說明深圳本土機器人產業關鍵技術實現新突破。
02
一個完整的機器人產業生態
深圳的機器人行業到底強在哪?先說一個實實在在的“第一”:深圳現存機器人相關企業達5.11萬家,數量居全國首位。
成長于深圳南山區西麗大學城及其周邊,地處陽臺山南部余脈和塘朗山之間的“機器人谷”就孕育了一眾企業,這些“小巨人”以“小而精”的姿態,撬動著整條產業鏈大創新。
?
2024年深圳機器人產業產業鏈總產值為2012億元,首次突破2000億元,同比增長12.58%。2024年,深圳新增機器人企業達14534家,相較于2023年10408家同比增長39.64%,呈現出顯著增長態勢。
數量第一,規模超2000億,相當強。但這還不是深圳的核心競爭優勢。
其實每個城市都有自身的產業特色,比如北京憑借算法和人才優勢,強調技術深度和基礎研究;上海則以產學研結合和工業應用為特色,注重制造精度和工業場景落地;杭州可以借助互聯網氛圍,帶動軟硬結合的開放生態。
深圳的優勢則在于產業鏈完整度、制造效率和產業化的落地能力,核心部件絕大部分由深圳本地供應鏈完成。
就拿眾擎的一款人形機器人pm01來說,其商用版定價在8.8萬左右,這個價格是遠低于同行的十萬以上的價格水平,甚至在低價優勢下還能有更多種姿勢表現。
憑借全棧自研能力,眾擎將教育版人形機器人價格壓至3.85萬元,僅為國際同類產品的1/10。不光產品表現力遙遙領先,價格方面也十分親民,真正做出了又好又不貴的產品。
?
并且在這里有能力做到成本極致壓縮的可不止眾擎一家,比如雷賽智能的L8系列伺服系統成本較進口產品降低90%,奧比中光的高動態3D視覺模組成本降低至進口的40%.......
從被國外卡脖子,到自主研發,再到業內領先,形成這一優勢的正是深圳完整的產業鏈!是從材料、設計、軟件、核心零部件,到系統集成、場景應用的全產業鏈條!
這種價格優勢不僅體現在單一環節的降本,更在于供應鏈效率、技術國產化、規模效應與政策賦能的多維疊加!
在核心零部件上,有生產微型驅動系統的兆威機電、生產激光雷達的速騰聚創;
在控制系統上,有生產伺服系統的匯川技術、生產步進系統的雷賽智能;
在人工智能上,有持續投入混元大模型的騰訊;
在場景應用上,有汽車龍頭比亞迪;再加上整機企業眾擎、優必選……
?
如此,便造就了深圳獨有的“30分鐘產業圈”生態。在坪山區,匯川技術的伺服電機生產線與奧比中光的3D視覺傳感器工廠僅隔一條馬路;在南山區,大族激光的精密加工設備為樂聚機器人提供靈巧手關節支撐;優必選、逐際動力等中游整機廠商快速迭代產品......
全球最密集的產業集群使得深圳人形機器人核心零部件國產化率超90%,本地化率最高達60%。自給自足能力,以及較低的對外部供應依賴程度,也確保機器人產業具備相當的韌性,成本也得到了控制優化,同時技術水平也得到了提升。
企業可完成從方案設計、打樣測試到小批量生產的全流程。
上午設計圖紙發給供應商,下午就能帶回樣品,這種效率全球罕見!
“當日達”生態圈,讓深圳機器人企業年均迭代速度可以提升數倍,更為創業者贏得寶貴的時間與市場先機,使深圳成為創新創業的首選之地!
并且深圳供應鏈的強勢,不僅在于效率,更在于對關鍵技術的掌控。
?
以精密減速器為例,長期被日本企業壟斷的“卡脖子”環節,納博特斯克的RV減速器約占60%的市場份額,哈默納科的諧波減速器約占15%。
這些企業通過長期的技術積累和市場運營,建立了強大的品牌優勢和客戶粘性,使得其他企業難以進入該市場。
但是這個優勢現在已經被深圳的企業給干沒了!深圳同川科技自主研發的3D曲面共軛雙圓弧齒廓技術,將諧波減速器的分度精度提升至1.5弧秒,重復精度1.2弧秒,精度保持壽命1萬小時(設計壽命2萬小時),全面超越業內競品,故障率較日本哈默納科產品降低30%。
?
并且在深圳供應鏈優勢的加成下,通過國產化材料替代和全自動化產線,同川諧波減速器成本降至進口產品的1/3,國內市場占有率已達15%,成為優必選、珞石機器人等頭部企業的核心供應商。
徹底打破“國產不如進口”的魔咒,倒逼日企降價20%,并推動該標準進入ISO國際標準提案!
?
這是從“深圳方案”到“國際標準”的跨越!
所以,深圳是真正掌握了機器人核心科技,在機器人關鍵核心零部件、AI芯片、多模態感知技術、高精度運動控制技術等方面均取得了顯著突破。
當眾擎機器人以空翻挑戰物理極限,當深圳的供應鏈以“當日達”刷新產業速度,這座城市正以硬核的產業邏輯,書寫機器人發展的新篇章!
03
政策賦能下的城市試驗場
深圳的雄心遠不止于此。在最新出臺的《深圳市加快打造人工智能先鋒城市行動計劃(2025—2026年)》有一個說法尤其值得關注:
“面向具身智能領域建設開放創新平臺、開源社區、評測適配中心、創新中心等公共技術服務平臺,全方位實現資源開放共享。”
?
這意味著,深圳不僅要解決技術問題,更要探索“人與智能體共治”的社會范式。
2月,深圳的乒乓球亞洲杯頒獎現場,一臺名叫“夸父”的機器人,和獲獎運動員一一揮手打招呼。
同一天,參加深圳市政協會議的政協委員來到駐地報到,“夸父”又當起了記者,舉起話筒向政協委員現場提問,流暢的互動與精準的報道,讓這位“記者搭子”火遍全網。
?
這既是技術展示,更是生態模式的創新,說明深圳市政府不僅給政策支持,更給場景——將整座城市變為機器人的“試驗場”:
南頭古城的人形機器人巡邏;人形機器人進工廠“打工”,質檢員、分揀員、搬運工都能干;優必選的Walker S1在比亞迪汽車工廠的第一階段實訓已初步取得成效,效率提升了一倍,穩定性提升了30%……
場景不僅驗證技術,更催生新業態。不久前,深圳就出現了一家無人面館。從制作面條到烹飪出餐,全程機器人操作!整個過程不需要人工參與!
這家“無人面館”占地約8㎡,面條有二十多種口味,從和面、壓面、切面,到出餐都是機器人完成。顧客來了現點現做,售賣的面條標價最低僅為9.9元一碗,48秒快速出面,遠強于人力。
?
過往的傳統機器人大多基于特定規劃執行特定操作,不具備感知和決策能力,但深圳智能機器人可以理解物理世界各種物體、語言和文字的含義,并自主規劃和決策。
現在的深圳就像寒武紀生命大爆發!當政府工作報告首次將“具身智能”與生物制造、量子科技并列未來產業,深圳已悄然成為這場全球競賽的領跑者!
那深圳又是如何做到這一點?說到底這是一場政府和企業之間的“雙向奔赴”,眾多的政策工具箱里,就藏著企業狂奔的密碼。
2025年3月,《深圳市具身智能行動計劃》提出了一個全新戰略叫做“場景開放”——將政務、醫療、工業等50個領域轉化為試驗場,企業技術落地即可獲得“訓力券”補貼。
?
如此,形成“技術驗證-場景反饋-迭代升級”的閉環,讓企業研發周期縮短接近一半。而深圳市人工智能與機器人研究院的開放平臺,更將高校科研成果與企業需求直接對接。
僅優必選一家企業,就擁有2450余項機器人及人工智能相關專利,其中逾450項為海外專利,發明專利占比近60%,人形機器人有效專利數量全球第一。
所以深圳的優勢并非單純的“以價換量”,而是全鏈路效革命的結果:
從供應鏈的“零時差響應”,到國產技術的“性能反超”,再到政策與場景的“雙向賦能”,形成了一套難以復制的成本控制和全域創新體系。
在福田,有自動駕駛的出租車;在鹽田港,有無人化的集裝箱裝卸;在華強北電子市場,有智能巡邏機器人......讓整個鏈條上下游已從“炫技”進化到“搞錢”階段。
?
從實驗室到工廠,從政策到市場,深圳的每一步都踩在時代的節拍點上
——這座城市用政策膽識破解技術轉化困局,用生態閉環重構全球競爭規則,用實際行動告訴世界:
未來產業的領導權,屬于那些能將技術創新與城市治理深度融合的“場景定義者”。
深圳,正在試圖為全球機器人產業寫下“中國式創新”的最新答案。
04
結語
機器人產業的每一次亮相,深圳都在向世界傳遞一個信號:
這里不僅是“硬件之都”,更是“智能時代”的試驗田;深圳用“敢為天下先”的魄力,為企業打開了從新概念到產業化的快速通道。
政策、資本、技術、場景在此交匯,一個個千億級、萬億級的產業集群正加速成型。
在這片沃土上,一場關于人機共生的革命,正從科幻走向街頭,從工廠走向家庭,從深圳走向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