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基民們要坐不住了。
1
業績下滑,還搞摜蛋比賽?
根據媒體報道,今年以來,“摜蛋”已經成為金融人士最喜歡的娛樂方式之一。
“摜蛋”是一種四人牌類游戲,由“跑得快”和“八十分”等撲克牌局演變而來,并且與橋牌(麻將)同是國家體育主管部門認定的智力運動項目。
根據紅星資本局7月16日消息,近期,一張“巔峰對決,誰是摜君”的博時基金25周年摜蛋比賽圖片就在網上流傳開。
?
?
圖片流出后,卻引起了部分基民的吐槽:虧那么慘還有心情打摜蛋?
也難怪基民吐槽,因為就在7月15日,博時基金官網剛發布了博時頤泰混合(A/C)的清算公告,這也是博時基金今年第5只清盤基金了。
據悉,該基金成立于2016年6月24日,截至清盤,該基金A類份額凈資產規模為0.34億元,較成立之初縮水98.78%;該基金C類份額凈資產規模為0.1億元,較成立之初縮水93.42%。
經易簡財經梳理,博時基金還有172只產品低于5000萬清盤線,占全部產品(577只)的29%。
除了近三成產品低于清盤線,博時基金旗下產品換手率高也備受爭議。
?
?
易簡財經提到,博時基金旗下的主動權益類產品中,超過一半的產品在2022年的股票持倉換手率超過300%,有的產品甚至達到了1000%。
其中,博時滬港深價值優選基金在2022年的股票持倉換手率達到944.49%,全年買入和賣出股票的總額超過147億元,但截至年末該基金規模只有11.3億元,凈值還下跌了24.27%,跑輸業績比較基準17個百分點。
激進的打法顯然也沒能挽回業績。
根據博時基金在管產品披露的2022年年度報告,截至2023年4月12日,其中主動權益類產品(2022年以前成立普通股票型、偏股混合型及靈活配置型基金)業績表現欠佳,報告期內凈利潤全部錄得浮虧,凈利潤合計浮虧302.6億元。
從年報數據來看,2022年博時基金營業收入53億元,較2021年的57.6億元下降約7.8%;凈利潤17.24億元,較2021年的17.8億元下降約3%。
凈利潤17.24億元,其中,博時基金在主動權益類產品上累計收取的管理費就占14.82億元。
也就是說,超過八成的利潤來源于這些產品的管理費,但收了管理費的博時基金卻業績慘淡,還組織“摜蛋”比賽,兩相對比之下,基民的心情可想而知。
2
基民虧,公司賺
基金通俗來講,就是將更多人的錢集合在一起,交由專業人士打理。
對于缺乏相關專業知識的普通人來說,理性情況下是一種可以互利互惠的理財方式,但回歸到現實,顯然并不盡如人意。
以博時基金旗下的一款產品博時抗通脹增強回報為例,該基金成立于2011年4月,其業績比較標準包括能源、債券、貴金屬、農產品等相關指數。
根據天天基金網,截至2023年7月14日,博時抗通脹增強回報成立以來凈值下跌56%。
?
?
從規模上來看,更是從成立之初的19.4億元,大幅下降至不足5000萬元。
根據面包財經的梳理,該基金成立12年間,有7年出現凈利潤虧損。截至2023年一季度末,博時抗通脹增強回報累計虧損3.41億元。
長期虧損之下,投資者無奈選擇“割肉離場”,而數據的另一面,卻是博時抗通脹增強回報仍收取較高檔位的管理費。
數據顯示,基金管理費率達1.6%,托管費率為0.3%,此外,還有基金申購費率在0.6%-1.5%之間,贖回費率在0%-1.5%。截至2022年末,博時累計向基民收取4372萬元管理費。
“業績差,收費高”,顯然不僅僅是這一只基金產品的問題,這家基金公司,乃至整個基金行業,都存在這樣的問題。
?
?
Wind數據顯示,2022年全市場主動權益類基金累計虧損1.28萬億元,僅4.34%的主動權益基金獲得了正收益,其余超過95%都是虧損的。
而公募基金收取管理費合計1458.26億元,較2021年同期的1425.87億元還上漲了2%。
在二級市場的波動影響下,眾多權益類基金產品出現大面積虧損。
弱勢行情下,虧損由基民們承擔,基金公司卻實現“躺贏”,顯然這樣的模式并不足以服眾。
隨著證監會的介入,截至7月12日,已有近20家頭部公募基金公司發布公告,將旗下主動權益基金管理費下調至1.2%/年,托管費下調至0.2/年。
3
管理規模下滑
博時基金看似是“旱澇保收”,風光無限,不過在浮虧超300億還能營收數十億的前提是,其管理規模足夠大。
基金公司是按比例收取管理費,那么也就意味著,管理規模越大,收取的管理費用越高。
36氪曾提到的,至少2017年及以前,很多基金考核的標準是規模而非盈利。
因為只要把規模做大,即使公司投資收益不佳,也能靠規模獲取不菲的利息和管理費。
但過于追求規模,也容易衍生出不少問題,比如依賴明星基金經理,比如基金經理一拖多等。
面包財經在今年2月的一篇文章中指出,同為2012年加入博時基金的肖瑞瑾和曾鵬,二人各自參與管理的主動權益類產品(包括普通股票型、偏股混合型、靈活配置型)達到10只,這在整個公募基金市場也是比較少見的。
?
?
按照基金業協會相關文件要求,“合理調配同一基金經理管理的公募基金和私募資產管理計劃數量,原則上不超過10只”。肖瑞瑾和曾鵬二人是堪堪停在了紅線前。
面包財經指出,肖瑞瑾管理規模最大的產品博時科創板三年定開,2022年內回撤約33.22%,大幅跑輸業績基準,在科創板概念基金板塊排名墊底。
曾鵬也不遑多讓,根據2022年4季度報告披露,曾鵬在管產品持倉同質化較為嚴重,10只在管基金集中關注科技領域的新能源、生物醫療,以及消費領域的白酒。
像這樣“一拖十”,對于基金經理來說也幾乎到了臨界點,大幅回撤、在管產品同質化等等問題在所難免。
從最終的結果上看,博時基金的確通過規模獲取了不菲的利潤,但這種規模優勢正在減弱。
數據顯示,截至2023年一季度末,博時基金公募基金管理規模下滑至8919.37億元,排名第6位。2022年同期,博時基金公募基金管理規模為9537億元,排名第5位。
費率改革也在通過降低管理費收入,來倒逼基金公司以收益能力和服務水平吸引投資者,而不是僅靠收管理費“躺贏”。
說到底,基金公司的投研能力和風控水平,才是基民們真正在意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