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當潮水退去,才知道誰在裸泳。
1
“一查就撤”
近日,上交所對海通證券出具了監管警示,并指出海通證券在IPO項目保薦工作中,存在履職不到位的情況,且這種現象并非個例。
據悉,海通證券保薦的惠強新材、明峰醫療、治臻股份3個IPO項目,在上交所發出《保薦業務現場督導通知書》后,3個項目被海通證券全部撤回。
海通證券一下子成了眾矢之的。
?
?
上交所認為,這一定程度上反映出海通證券對發行人經營狀況及其面臨風險和問題的相關盡職調查工作不夠充分,項目申報準備工作不夠扎實。
具體來看,在惠強新材的保薦項目中,上交所在首輪問詢中,要求說明通過分立、調整子公司架構再轉讓給實際控制人的原因,惠強新材出現選擇性漏答的情形,而作為保薦方的海通證券未能核查到位,僅對合規性、合理性、公允性發布了肯定意見。
首輪問詢中,關于研發費用核算準確性、研發人員快速增加、直接材料成本變動趨勢等多項異常情況,惠強新材均未給出充分的解釋說明,海通證券也未能將核查工作落實到位。
其他諸如明峰醫療的收入確認核查,存貨、采購成本核查,資金流水核查等;以及治臻股份的采購成本核查,重要原材料盤點記錄,研發費用核查,部分出庫單存在后補情形等,海通證券都未能履職到位。
而這還不是海通證券僅有的幾個撤回項目。
易簡財經援引Wind數據指出,截至6月20日,海通證券今年以來保薦IPO數量為100家,主動撤回項目數量為9家,撤否率為9%,在所有券商中,主動撤回項目最多。
?
來源:易簡財經
實際上在2022年,海通證券的撤否率在頭部券商中,就已經位列第一。
?
來源:易簡財經
并且,即使海通證券保薦通過的項目,也存在不少上市后破發至今的。
2022年至今,海通證券保薦上市的41家公司中,12家公司股價都是漲幅為負數,也就是近三成公司破發至今。
41家已經屬于行業前三了,那么履職不到位,究竟是能力問題,還是有意縱容,就很難說了。
2
無緣“白名單”
海通證券屬于國內成立最早的大型券商之一,按照2022年的總資產排名,也是屬于前十的,2022年以前,海通證券的營收和凈利潤,更是幾乎穩居前三。
但就是這樣一家行業頭部,卻從未入選“白名單”,海通證券也是前十大券商中,唯一一家從未入選的券商。
據悉,證監會于2021年5月建立了證券公司“白名單制度”,至今已經公布過8批次“白名單”。
6月21日,最新一批“白名單”入圍了31家券商,其中既包含一些頭部券商,也不乏一些中小規模的券商。
?
?
“白名單”有進有出,動態調整,治理運作規范、合規風控水平較高的公司納入,被行政處罰或被采取重大監管措施的公司調出。
在最新的第8批次“白名單”中,新增東方證券、東方財富、國聯證券、財通證券和西部證券5家券商公司,調出東北證券、國開證券、平安證券、招商證券4家券商公司。
入選“白名單”,一方面代表著該券商公司在某個階段的內控合規能力,獲得了證券監管部門的肯定;另一方面,入選的券商也能夠享受到諸多政策傾斜。
比如,對納入“白名單”的券商,取消發行永續次級債和為境外子公司發債提供擔保承諾、為境外子公司增資或提供融資的監管意見書要求;簡化部分監管意見書出具流程;創新試點業務的公司從“白名單”中產生,不受理未納入“白名單”公司的創新試點類業務申請。
?
?
反觀海通證券,作為頭部券商,無緣“白名單”,不僅享受不到這些政策傾斜,還屢遭監管點名。
根據公開資料,2022年以來,海通證券多項業務被監管指出合規、風險管理、內控存在問題等。
2022年1月,海通證券被全國股轉公司點名,并被認定其在持續督導工作制度方面,缺乏有效控制手段。
2022年6月,海通證券被證監會點名,并被認定其在境外子公司規范整改方面,存在制定工作不認真和重大錯漏等情況,責令改正的同時還約談了高管。
2022年8月,海通證券被上海證監局點名,并被指出持續督導業務缺乏有效的內部控制機制等問題。
2022年9月,上海證監局再次點名,指出海通證券合規意識薄弱、風險管理不足等問題。
2023年6月,海通證券被上交所點名,并被指出海通證券在保薦業務內部質量控制方面,存在投行質控、內核部門項目風險識別不足以及意見跟蹤落實不到位、項目底稿驗收與歸檔管理不到位、質控部門現場核查有效性不足等薄弱環節。
從督導工作,到子公司管理,再到保薦項目,海通證券依舊是個龐然大物,但屢屢被點名、無緣“白名單”,并且“一查就撤”,也在一定程度上說明了自身還存在不少問題需要解決。
3
掉隊?
2022年,幾乎整個市場都寒氣逼人。
Wind數據顯示,2022年42家券商營收合計4888.64億元,同比下降23.55%;歸母凈利潤1266.94億元,同比下降33.66%。
其中,頭部券商受到的沖擊相對較小,比如中信證券營收下滑14.9%,凈利潤下滑7.7%;國泰君安營收下滑17%,凈利潤下滑23%。
而海通證券,2022年全年營收259.48億元,同比下降39.94%;扣非凈利潤59.05億元,同比大降52.41%。營收、利潤幾乎都縮水一半。
業績大幅下滑,員工薪資也大幅縮水。
2022年,近七成券商減薪。截至去年年底,海通證券應付職工薪酬44.85億元,同比下降40.19%,降薪幅度遠超同行。
?
?
今年以來,海通證券的董監高人員變動也格外頻繁。根據Wind統計數據,今年以來,海通證券已經有5名董監高人員離任,已經超過2020年-2022年。
就像臺詞中所說的,“有些事兒,不上秤沒有四兩重,可要上了秤,一千斤都打不住。”
有些積重已久的問題,不是幾個能人強士就能力挽狂瀾的。
在過去整個行業都高速增長的時期,大家都在搶規模,求發展,生怕慢人一步,就被遠遠甩開。市場高速發展,都在搶著做增量,企業內部很多問題都被增長暫時掩蓋了。
一方面企業為搶發展,一時難以分出足夠的精力尋找問題;另一方面,也難免有渾水摸魚,甚至“監守自盜”的現象出現。
而在行業野蠻發展時期,新的變化層出不窮,監管一時也很難及時跟上。
但隨著潮水退去,增長時期所被掩蓋的問題,終究是顯露無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