程序員沒慌,房價先慌了。
01
科技界大裁員,房價被嚇崩了
這幾天中國科技界發生接連發生兩件大事:
一件是哲庫解散。
去年由OPPO的自研芯片公司——哲庫科技宣布,馬里亞納Y實現了12Mbps全球最快藍牙速率,達到了普通藍牙4倍。馬里亞納Y也是目前唯一一個能提供192kHz/24bit 無損音樂的藍牙芯片。說是全球除蘋果之外唯一使用這一先進工藝的公司。
結果還沒半年的時間,5月12日OPPO突然宣布,關停旗下芯片公司哲庫業務,不再造芯。
許多高管,都是在當天才知道這一決定。所有業務全部叫停,3000人團隊就地解散。公司上下,原地失業。
速度之快,足以稱之為:逃難式解散。這里就包括今年校招的2023年應屆生。他們還沒有拿到畢業證就失業了,只能說自己命苦,以為找到了一份好工作,然而說沒就沒了。
另一件事更大:阿里宣布裁員25%。
關于阿里裁員的消息彌漫在微博、脈脈等各大社交媒體上。傳聞包括:裁員板塊涉及淘天集團、菜鳥、本地生活、云智能集團、大文娛;裁員總名額2.5萬;淘寶天貓產研裁員25%;阿里云智能裁員7%等等。
然而這些消息一出來,最慌的還不是面臨失業的員工,最慌的是房價。
就拿阿里來說,裁員的事被曝出,最引人注目的一條評論是:
“杭州的房價還能撐多久”
企業生存境遇的變化,員工的收入情況,會直接影響周邊的房價乃至整個區域的經濟信心。
就比如阿里的消息出來后,杭州未來科技城板塊的陽光城未來悅的一位業主說:
單價6.5萬買的房,鄰居3.5萬一平賣了跑路了。
從單價6.5萬到3.5萬,幾近腰斬。
閃電裁員后,房價也閃崩了?
02
地產頂不住了
這一輪的互聯網、科技界的大裁員,實實在在影響到樓市了。
1—4月份,全國房地產開發投資35514億元,同比下降6.2%;其中住宅投資27072億元,下降4.9%。
與之相對應的是地產界大裁員,TOP50房企中有34家房企員工大幅減少,減員總規模接近20萬人。減員幅度最大的則是金科股份,裁掉了73.13%的員工。
不少房企賣掉了物業公司,順帶也 " 賣掉 " 了物業員工。
平均每天有350名地產人,離開龍頭房企。
為啥?因為沒房子賣了。
為啥沒房子賣了?因為買不起了。
過去十年,互聯網公司以及一眾的科技企業貢獻了中國最多的中產階級。
移動互聯網的黃金十年,所產生的巨大流量放大了中間財富人群,新的財富示范效應迅速形成。
在疫情前,智聯招聘一項關于“新中產”人群的調查顯示,“80后”成為“新中產”的主力軍,占比達到54%,緊隨其后的是“90后”。他們普遍接受過高等教育,超過91.7%的人擁有大學本科或專科學歷,其中21.3%擁有碩士或博士學歷。
“新中產”人群大多集中在互聯網、房地產、科技領域,再有就是金融。
這幫人有的是購買力,有的是對未來樂觀的預期,因此他們也成為支撐起如此高房價的“中堅力量”。
去年招聘網站的數據顯示全國碼農的平均月薪是14410元,遠遠高于其他行業,但這個數字還不夠直觀。
從騰訊去年的財報看,集團的總酬金成本為273.90億元,而騰訊目前有10.8萬名員工,照此計算,騰訊員工平均月工資高達8.4萬元。
你沒看錯,平均月工資8.4萬元,頂得上普通打工人的年薪!
隔壁的阿里也是同樣的高薪。所以,杭州的房價有很大一部分是他們撐起來的。
2014年,阿里落戶杭州城西后,6年間房價翻了4倍。
2020年,阿里總部所在地未來科技城部分樓盤一度賣到約8萬元/㎡,出現了“6萬人搖”的盛況。
2020年11月,螞蟻集團總部選址杭州之江,消息傳出后不久,杭州之江路某小區某房源的掛牌價直接從68萬元漲到了186萬元,漲幅近100萬元左右。
只要是把產業押注到互聯網、押注到金融相關產業的城市,這十年的房價漲幅都會明顯高于其他城市。
但是軟肋也十分明顯,那就是這種方式“生產”出來的中產階級很脆弱,那么所謂的房價支撐力的基礎也會很脆弱。
中產,指的是沒有生產資料,一旦失業就沒有收入來源的人。宏觀環境不好,美國加息,海外需求不好,哪個做外貿的不是哭爹喊娘說比08年還糟糕。
國內因為三年疫情也要休養生息沒有太多的刺激經濟政策。中產焦慮和跌落,本質上是他們只有所謂的知識和技能,而沒有資本和認知可以傳承。但是知識的價值往往是時代所賦予的,也會隨著時代變化會落伍的。
一旦時代變化,中產所擁有的知識和技能或者為數不多的房產不再為社會所需要,他們就必然會面臨跌落的風險。
杭州以前被說是“半城阿里”,這回也就被阿里拖累最深。
2022年,阿里員工已經減少1.95萬人。
2023年一季度又縮減4524人。
于此同時,去年到今年杭州的房價已經跌了10-20%了。
還有哲庫總部在的上海,也是互聯網的重鎮之一。4月份,全市二手房成交量不足1.8萬套,比3月份的2.4萬套環比下降了26%,甚至低于2月份的1.9萬套。
樓市成交暴跌,很多地產中介都陸續開始跑路。
互聯網、芯片前兩年還是朝陽產業,到了今年朝陽產業也受到影響了,連帶著背后的很多供應商、合作商,估計也沒好到哪里去。
大環境的變化,從來不是單一的,樓市可能真的危險了。
03
押寶汽車的城市,躺贏了?
不過這一輪的下行周期,影響最大的是在前幾年互聯網搞得火熱的城市。
反而曾經“班里的差生”,這次的成績普遍還不錯——
在三四線城市里,那些發展粗放的行業,比如煤碳,鋼鐵,基建,石油,有色金屬,機械制造,實際上在經濟寒冬反而還很滋潤——畢竟互聯網購物娛樂可以不玩,但煤炭石油等基礎物資還是要保障的。
尤其是在前幾年all in汽車產業的城市,隱約呈現彎道超車的趨勢。
今年中國的產業發展出現了一個重大變化——汽車出口超日本成世界第一。
2023年4月,汽車產銷分別完成213.3萬輛和215.9萬輛,同比分別增長76.8%和82.7%;新能源汽車產銷分別完成64萬輛和63.6萬輛,同比均增長1.1倍;汽車企業出口37.6萬輛,同比增長1.7倍。
這個數據很亮眼,意義更為重大。
中國擁有世界上最完善的汽車產業鏈,最大龐大的消費市場,以往基本是為他人做嫁衣裳。
進口車賺最大利潤,合資品牌吃肉,國企喝湯,自主吃一點殘羹剩飯。
中國的汽車市場確實牛,但好處都是別人的。國內沒有一家萬億級車企,卻給保時捷,撐起一個歐洲近十年來最大IPO。他們熱賣的車型卡宴,90%銷售量都來自于江浙滬。
現在中國拿到了汽車出口世界第一這塊牌子,意味著什么?
意味著國產自主品牌崛起,特別是新能源汽車崛起,中國強大的產品力和優秀的性價比正在形成非常大的產業優勢,去搶德國人的市場,去搶日本人的市場。
而那些在前幾年積極押注汽車產業的城市,也跟著這艘大船“躺贏”了。
比如,押注比亞迪先進制造、引進比亞迪的西安,一舉跨入“百萬輛陣營”,算是完成汽車產業賽道上一次真正的“彎道超車”。
加上燃油車,西安汽車產量基本可以到第二梯隊了,比亞迪100萬輛+,吉利14.6萬輛,smart 5萬+,陜汽重卡12萬+。
所以今年一季度,西安以7.6%的GDP增速,領跑24座萬億俱樂部,表現相當亮眼。
強勁的產業勢能也支撐起西安的房價在這一輪樓市下行周期的堅韌。
3月,西安新房價格環比上漲0.4%,二手房價格環比上漲0.8%。
4月,西安新房價格環比上漲0.6%,同比上漲1.6%。
同樣還有汽車的老牌強市——廣州。
2022年廣州汽車產量將超310萬輛,連續四年居大中城市之首。廣州新能源汽車的年生產能力突破100萬輛大關。
中國每生產9輛車,就有一輛來自廣州。
形成了12家整車制造為核心、1200多家汽車零部件企業進駐的完整產業鏈。
2023年廣州將推動廣本新增12萬輛純電動生產線、東風日產20萬輛純電動生產線、廣汽自研電池電驅等重點項目建設。
同時,廣州宣布將再拿出100平方公里土地繼續擴充汽車產業,相當于一個天河區、三個越秀區的面積,約等于深圳南山區的一半。
土地拿來搞房地產肯定來錢快,但是用來搞產業,這明顯是長期主義。
所以,市場資金用房價投票,看好廣州選擇的長期主義路線。
今年3月,廣州市二手住宅整體(中介促成+自行交易)網簽宗數和面積分別為12260宗和119.33萬平方米,環比增長23.36%和24.02%,同比增長45.73%和44.12%。
到了4月廣州新房網簽比去年同期成交上升43%。二手房掛牌價從34252元變為34328元,開始上漲。
土拍市場也是一片火熱,掛牌8宗宅地,最終7宗成交,1宗終止,共計吸金294億元,整體成交規模和金額超過去年第四批集供。
綜合我們上述所有的數據,能看清一個趨勢:
后疫情時代的經濟復蘇,本質上是一個擠泡沫的過程。
以前被注了水的部分,如今都面臨出清,房價開始下跌,產業出現蕭條就是最好的證明。
而那些押注長期主義,踏踏實實搞實業的城市,不但經濟快速復蘇,還表現出強大的發展后勁。所以房價能挺住,甚至隱約有一點上漲。
我們常說樓市開始分化,那分化的根源在于何處呢?
現在看來可能是產業發展的路子——越是硬核,越能挺得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