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化石燃料文明的崩潰,很可能發生在2023年到2030年之間。”
這是美國作家杰里米·里夫金在《零碳社會》一書中做出的大膽斷言。在他看來,碳泡沫是人類歷史上最大的經濟泡沫。
時至今日,減碳已經成為一個無法回避的問題。面對這個關乎未來的問題,各行業紛紛把踐行“雙碳”目標作為長遠規劃。汽車行業,傳統燃油車企加速向新能源轉型;家電行業,綠色節能產品已成為重要研發方向……
1
“低碳”和“發展”并不矛盾
但是,仍然有很多企業談“碳”色變。一邊是日益嚴峻的氣候環境和減碳壓力,一邊是減碳技術和體系不完善,擔心拖累發展。難道低碳和發展,只能二選一?
對這個問題,海爾智家已經給出答案——低碳和發展并不對立。
筆者注意到,在減碳方面,海爾智家頗有一套。2022年,海爾智家搭建了全球ESG策略體系、ESG管治架構。它圍繞“研發、原材料、生產、包裝和運輸、產品回收”等多個環節,在全球范圍內實現了產品全生命周期減碳。
例如研發減碳,通過前沿節能技術的研發和應用,不斷提升產品能效。運用了全球首發換熱器可變分流科技的空調,單臺年耗電量可減少389度。
再如制造減碳,海爾智家有43家工廠完成碳盤查,6座“燈塔工廠”實現冰、洗、空、熱4大產業全覆蓋,還坐擁中國本土唯一一家“可持續燈塔工廠”,是國內點亮燈塔工廠數量最多的企業。
還有回收減碳,海爾智家建成投產行業首個再循環互聯工廠,2022年回收廢舊家電613萬臺,完成拆解60萬臺……
海爾智家用實際行動告訴我們,生態文明和工業文明,是可以相輔相成的。
2
海爾智家的領先“碳”索
對很多行業來說,“減碳”依然是個棘手的難題。
聯合國環境規劃署發布的《2022年全球建筑建造業現狀報告》顯示,建筑行業消耗了全球超30%的能源,占全球碳排放總量的近40%。
在中國,公共建筑同樣是能耗大戶,每年消耗電力占中國城鎮居民總耗電量的22%,其中空調的能耗占比接近六成。
隨著中國城鎮化的提速,建筑領域減碳變得愈加迫切。更重要的是,建筑領域的低碳轉型是一場系統性變革,小到一個燈泡、一臺電梯、一臺空調的使用,大到整個建筑的管控,都需要精細管理。
?
?
有些企業敏銳地看到了這個痛點。例如在寧波萬科云谷,海爾智家通過空氣能智慧低碳方案,為用戶帶來1度抵5度電的高效加熱體驗,每年節省的碳排放量超4千噸。
在日喀則齊魯中學,海爾智家為他們定制了制暖、供氧、加濕、智控的一體化解決方案,實現了定時開關、按照日歷表自動運行、故障預警等,避免了無人時的能源浪費,總體比常規系統節能30%。
更值得一提的是,海爾智家關于智慧樓宇提出了3個節能新思路:
用磁氣懸浮智慧節能方案“降碳”,用光驅儲能方案實現“零碳”,用熱能回收發電及氣態膨脹發電實現“負碳”。
?
?
這意味著,原本帶來大量碳排放的樓宇建筑,不僅能夠實現自身減碳,還能為整個城市的綠色循環帶來能量!不夸張地說,這堪稱劃時代的變革。
海爾智家的探索,遠不止這些。在2023企業用戶場景生態峰會上,海爾智家推出了7大智慧低碳解決方案——智慧家、磁懸浮、氣懸浮、熱泵、光伏、空氣能、太陽能,不管是國企、央企,還是民企、商鋪以及住宅,都能在這里找到相應的減碳方案。
如今,從清潔能源到綠色軌道交通,從智慧人居到綠色城市,海爾智家已經迭代了6000+BIM產品族模型、300+綠色智能定制場景,以新技術、新體系,賦能建筑場景從設計、施工、運營全生命周期,加速低碳生活的全面覆蓋,助力城市綠色發展。
根據筆者的觀察,海爾智家為更好地賦能民企、地產、商鋪等用戶,還分別成立了民企生態共創聯盟、地產場景生態共創聯盟、商鋪場景生態共創聯盟,加速產業鏈的綠色發展升級。
?
?
相信,如果多一些這樣的“碳”索,各行各業的低碳轉型也將少很多阻礙。
3
“綠色鑰匙”,啟動低碳引擎
有人也許感到疑惑,為什么是海爾智家?在筆者看來,海爾智家之所以能實現低碳引領,離不開這三個維度。
其一,三級品牌決定寬度。
依托“高端品牌、場景品牌、生態品牌”的戰略架構,海爾智家實現了方案的快速落地。高端品牌提供極致產品力、極致科技力支撐;場景品牌三翼鳥,可實現模塊化組合和定制服務,實現全場景體驗升級;生態品牌可以立足共創共贏的開放合作模式,進行跨領域、跨行業的持續賦能和持續成長。
其二,數字化決定速度。
現代城市的治理,已經離不開數字化。而今,海爾智家已實現全流程數字化轉型,實現全工程全生命周期數字化,海量的產品庫、場景庫和數字智能技術,讓全鏈提效、加速方案落地。
?
?
其三,科技創新決定高度。
要實現上面這些,底層邏輯是過硬的技術支撐。在全球范圍,海爾智家建立了10+N開放式創新體系,通過HOPE創新生態平臺實時交互全球用戶需求、協同全球一流研發資源進行“24小時不間斷”研發迭代。
綜合來看,正是三級品牌、數字化和科技創新構筑了海爾智家的“綠色引擎”。
4
尾聲
低碳是通往未來的必由之路。
回溯歷次科技革命,從荷蘭到英國,從英國到美國,每一次變革,總有大國能實現彎道超車。如今,一場新的變革已經到來,碳中和就是關鍵的橋頭堡,我們必須拿下。
說起來,中國人有著“綠色發展”的歷史淵源。早在先秦時期,就有“山虞、林衡、澤虞、川衡”等職位,其職責就是保護自然資源,促進生態平衡。
千年之后的今天,歷經工業革命的洗禮,我們愈加意識到,生態文明建設、綠色發展的必要性。
面對“發展與低碳,如何找到平衡”的世紀之問,以海爾智家為代表的先行者,已經給出了答案。
一個嶄新的綠色時代,正在向每一個人呼嘯而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