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給當下的自己一個“最優解”。
作者 | 郭照川
編輯 | 麻吉
系列策劃 | 丁玨汭 澎湃新聞高級編輯
本文為澎湃號·湃客財經 X 霞光社聯合出品
今年夏天,被不少畢業生們稱為“史上最難畢業季”。
2022屆的高校畢業生人數首次突破千萬,比去年多出整整167萬人。而多家互聯網大廠傳出裁員消息,大批私企紛紛在“降本增效”“減脂增肌”模式下縮編,使得能提供給應屆生的就業崗位比往年更少。
再加上今年春夏之交,上海、北京多區等求職崗位密集地,接連按下“暫停鍵”,上千萬名應屆畢業生,也在時空停滯的困局中陷入焦灼。
于“疫”中畢業的1076萬畢業生,正面臨著怎樣前所未有的挑戰?這波跨出校園的年輕人,會如何邁出自己職場人生的第一步?
1、倉促畢業,沒有時間悲傷
過去的9個月里,應屆研究生廖一都在為“找到一份好工作”而四處奔波。
盡管本科、研究生均畢業于211院校,但今年的求職經歷依然讓她感到挫敗。
廖一宿舍里的幾個姐妹,剛開始找工作時都有自己的明確目標:一個希望進大型外企,一個希望進媒體,還有一個希望找到互聯網大廠的工作。
但幾個月下來,她們手里拿到的全是不理想的offer—— 要么是對方企業規模太小,要么是實習崗位但不保證轉正,要么就是行業不匹配或是薪資和預期差距太大。
現實和理想之間強烈的落差感,讓廖一不得不回想起自己本科畢業時的2019年。
那時的BAT正處于巔峰時期,而字節跳動以年薪32W+的研發和算法崗位平均薪資,成為學生黨心目中“未來最有潛力的企業”。再加上一片繁盛景象的滴滴、小米、美團......應屆畢業生的校招場地里,擠滿了求才若渴的互聯網大廠HR,知名高校的畢業生們反而形成了“買方市場”。
而那時的廖一和多數同學,面對這些大廠提出的誘人薪水不為所動,選擇了繼續考研。她們相信取得更高學歷后,一定有更光明的未來在向她們招手。
三年過后,那時擁有極大選擇權的畢業生們,如今卻不得不面臨“法乎其中,得乎其下”的命運。
“我沒想到研究生畢業比本科生找工作還要困難,我的學歷上去了,競爭力反而更低了。”廖一告訴霞光社。許多和她一樣的應屆畢業生,隨著投送的大量簡歷石沉大海,對自己工作崗位的期待也一降再降。
中國人民大學就業研究所聯合智聯招聘發布的《2022年一季度高校畢業生就業市場景氣報告》顯示,今年一季度高校求職人數同比大漲75%,而企業的招聘需求卻同比下降了8%。
不久前,理想、小鵬等新能源車企均被爆出在校招中毀約的新聞。5月11日,#理想汽車被曝毀約校招生#的話題登上微博熱搜,5月19日,#小鵬汽車被曝毀約20余名應屆生#的話題再次登上熱搜。
不單是新能源車企,今年互聯網公司如小米等,陸續被曝裁掉了北航2022屆剛剛入職的碩士,京東也被曝毀約2022屆校招生。“部門崗位調整與績效優化”“部分崗位被關閉”等,都成了此類企業對應屆生毀約的理由。
關于校招生被毀約和勸退的討論。圖源:脈脈截圖
不少被毀約的應屆生沒有時間悲傷,依據三方協議拿到幾千塊錢的賠償之后,就馬上投入了尋找下一份工作的“戰斗”。畢竟當時大多數企業的春招入口已經關閉,應屆生能找到一份工作已屬不易,很難再沉得住氣挑挑揀揀。
廖一最終總算找到一份還算滿意的工作。雖然說這份工作“薪資相對沒有什么競爭力,專業也不對口”,但她表示在今年的就業形勢下,自己已經很滿足了。
2、心態轉變:更加理性、務實
與文科院校畢業生廖一不同,小谷學的是被稱為“四大天坑”的生化環材類專業。
據小谷描述,生化環材類專業畢業生的工作崗位選擇范圍窄,她目前只能網投一些工程師、分析檢驗員等職位。
今年疫情嚴峻,大部分公司面試都改成了線上。同學們穿著正裝,端坐在筆記本電腦前一本正經地面試,成了畢業季宿舍里常見的景象。
“這其實很大程度上給我們帶來了便利。”小谷很感謝互聯網時代的這種線上面試模式。在她看來,這樣一來不僅可以一天面試好幾個公司,還可以身處自己熟悉的環境,避免陌生環境導致面試時壓力過大、影響發揮。
為了避免線上面試雜音,武大甚至為學生們準備了“面試亭”
圖源:武漢大學官微
但疫情之下,對畢業生影響最大的還是心態上的轉變。
“這次的疫情突然讓我感覺到,找一份穩定、福利多的工作還是蠻重要的。”最終小谷在分析檢驗、期刊編輯和公司工程師的三份offer中,選擇了期刊編輯這一工作。人事環境單純、待遇穩定良好,成為她選擇工作時重點考慮的因素。
而一份工作是否“穩定”,是如今不少應屆生在擇業時最看重的要素。
從去年開始,小谷突然發現身邊很多同學都有了考公務員的想法。“許多之前從沒想過考公的人,突然都在準備參加公務員考試。”
根據中國新聞網的報道,報名參加2022年度國考的人數達到212.3萬人,報名過審人數首次突破200萬人,而此次國考計劃招錄人數為3.12萬人。考編、考公“千軍萬馬過獨木橋”的現象愈演愈烈。
當考編、考公成為潮流,當下年輕人的擇業觀明顯更理性、更現實。進入后疫情時代,年輕人對于“好工作”的價值判斷也在悄然發生改變。高薪資水平和發展空間固然重要,但具有高抗風險能力和持續性,能幫助當前年輕人抵御不確定性的工作,比如體制內、大型國企、外企的崗位,明顯成為畢業生的優先選擇。
家在上海的應屆畢業生小波對此很有感觸。她在北京讀大學,找到的新工作也在北京,但今年3月回到上海不久,就被隔離在家,至今還沒正式入職。
經過她和人力部門的溝通,公司同意推遲原定4月1日的入職時間,并一直為她保留職位。“特別慶幸自己選擇了一家包容度很高的大企業,如果是小型私企,能不能保住工作真的很難說。”小波說。
除了青睞穩定性更高的工作,“回歸二、三線城市”也成了當下一些年輕人的新選擇。
林語是剛剛畢業一年的2021屆大學生。去年教培行業大舉擴招時,她順勢加入了一家互聯網巨頭旗下的教培類公司,當時考慮的主要是工資高,又和自己的專業對口。
但經歷了去年下半年的教培行業裁員潮之后,面對北京每月3000元起步的租房和生活成本,她驟然感受到了一線城市的生存壓力。
“看到高中同學在老家過著小而美的生活,覺得這也是一種選擇。”林語說,“這次‘吃了虧’不一定是壞事。”她決定聽從父母的建議,回到家鄉的省會城市看看有沒有合適的公立學校教師職位。
更加理性和務實,是這批畢業生在職業選擇上最鮮明的特點。
3、海外崗位,求職突圍
2021屆畢業生小藤,今年年初找到了一份“與眾不同”的工作。
這份工作需要她遠赴巴基斯坦,工作地點位于拉瓦爾品第(Rawalpindi)。
決定找一份離家千里的海外工作,并非小藤的一時沖動,而是經過長期調研和深思熟慮的結果。
在畢業前的實習期間,她專門去了一家做海外業務的公司,隨著了解不斷深入,對海外市場產生了更多興趣。
在她看來,許多國內互聯網行業內已經日趨完善的“玩法”,在海外許多地方還是一片空白。海外市場既充滿挑戰性,又天地廣闊大有可為。
于是她主動聯系了在一家出海公司工作的同校學姐,希望能得到內推。繼而她通過面試,獲得了這份在公司海外分部從事產品運營的工作。
聽說駐地在海外,尤其是在中東之后,小藤的父母不出意料地表達了一些擔心。但綜合考慮了今年的求職環境,再加上小藤自己的堅持,父母最終還是決定尊重她的選擇。
小藤提到,許多同屆同學選擇了國內大廠,明顯感覺他們“很卷”,工作壓力很大。
而她所在的拉瓦爾品第,雖然是巴基斯坦人口第四大城市,離巴基斯坦首都伊斯蘭堡很近,但相比國內一線城市的車水馬龍,這里完全是一座寧靜安逸的小城市。
小藤在拉瓦爾品第辦公室的窗外
圖源:受訪人供圖
更重要的是,這里對新人似乎“容錯率更高”。“沒有經歷過海外生活的話,真的值得嘗試一下。” 小藤說。
深圳青年楊彬,也在一年前成為國內某手機品牌的駐外員工,來到了離家遙遠的南非約翰內斯堡。
楊彬說,之前聽說南非治安不好,犯罪率很高,也曾經有過猶豫。但等到真正踏上這片土地,才發現這里“天永遠很藍,跑著各種沒見過的野生動物”。如今他越來越適應在海外工作園區的生活,而在南非的經歷,也給他的事業履歷添上了濃墨重彩的一筆。
出海市場所提供的崗位,成了希望拓展廣闊天地,在激變中抓住新風口的年輕人的新選擇。除了中國企業派駐海外的崗位,Tik Tok英語帶貨主播,亞馬遜、Shopee、Lazada等跨境電商賣家,一些聽起來小眾的職業,在出海潮流帶動下,從業人員隊伍也在日漸擴大。
4、結語
我們正生活在一個飛速變化的時代,一代人有一代人所要面對的困境和選擇。
大環境下,一些應屆畢業生選擇“退一步”,做出更保守的決策;而另一些人卻堅持“進一步”,選擇小眾而有挑戰的事業。無論是“進”是“退”,都是他們為長遠人生布局,給當下的自己選擇的“最優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