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在北美巨頭真正出現之前,無論是市場混亂、“短命詛咒”,還是技術沖擊,都無法阻止匿名社交這塊價值千億的蛋糕,持續引人入局。
作者|烏塔
編輯|李小天
“北美還沒有出現一個匿名社交的巨頭。“
最近,某位社交類app的聯合創始人如此向霞光社說道。
匿名社交在北美的歷史并不短。
2012年,陌生人匿名社交App“Whisper ”成立,僅兩年月頁面瀏覽量已經接近30億。2013年,“Secret”更是橫空出世,一舉拿下八個國家App Store下載榜第一。
它承載了大眾自由表達的欲望,青少年用匿名應用討論心理健康、性別認同等敏感話題,成年人用于職場吐槽或表達政治觀點。
歷經十幾年,賽道有了更精準的細分。
部分依賴地理位置形成小型匿名社區,能夠通過身份認同、地域關聯實現集群歸屬感,進一步強化表達欲望。部分軟件則更側重娛樂化互動,靠匿名問答、投票、meme生成等輕量化功能吸引用戶。部分主流社媒和論壇,也有匿名子版塊,以便用戶實現無身份約束的自由社交實驗。
但時至今日,能夠存活超過三年的App屈指可數,無數從業者倒在了網絡暴力、消費誘導、信息泄露、審核制度的面前。與此同時,廣告主對匿名平臺內容環境顧慮多,主流應用多依賴會員訂閱或虛擬禮物等變現方式,匿名社交APP的商業化同樣很難探索出更多元化的道路。
“美國需要自己的SOUL。”在社交平臺,某位出海分析師,給出了這個創業建議。
據We Are Social與Meltwater聯合發布的《Digital 2025 July Global Statshot》,全球互聯網用戶每周平均在社交媒體和短視頻上消耗13小時48分鐘,花在社交媒體上的時間已正式超過傳統電視。
毫無疑問的是,社交媒體正在成為最主流的溝通渠道。
弗洛伊德認為,壓抑和宣泄是人的兩種基本心理機制,人們需要向他人進行情感傾訴并從外界獲得心理慰藉和心理依靠。
在線下娛樂匱乏、社交壓力加劇的現實里,某種程度上,匿名社交便成為了最簡單、最有性價比的壓力釋放方式。
匿名,一塊永遠的灰色之地,也可以說是社交媒體中最極端、最高效的一種。
它被賦予了自我釋放的快感、陰暗的表達欲、隨大流的認可和厭惡,以至于在審判和沉溺的反復循環中,滋生了大眾對匿名社交過于赤裸的臆想和要求。
在HumiHumi聯合創始人小雨看來,匿名社交的成立有兩個要素,一個是用戶的表達欲,另一個是安全感。“當用戶本身有想表達的內容,他可能不期望自己表達的這些言論觀點、看法和自己常用的社會形象連接起來時,匿名就成了必要的社交手段。”
在匿名社交區,話題的暴走似乎是常態。
《紐約時報》曾報道稱,紅極一時的匿名APP“Secret”讓硅谷進入“中學校園”的混亂狀態,各種科技業的流言蜚語不絕于耳。當用戶越來越多,Secret開始趨近于一款陰暗負能量的攻擊和吐槽平臺。
更不妙的是,在北美,匿名社交APP大多將核心用戶瞄準在Z世代青少年。他們對于社交的接納度更高,表達欲望也更強烈,也更容易形成集群式的情緒和文化傳播。
而恰恰也由于青少年群體的自制力較低,集體狂歡容易極化為群體暴力,到最后幾乎所有的匿名社交,都很難以逃脫網絡暴力和言語霸凌,充斥著在Facebook、Ins、X上被限制的色情、毒品、社內密話等各種內容。
與此同時,隱私有著極高要求的北美用戶,往往渴求更有保障性的社交方式,甚至為此采用signal這類端到端加密的交流軟件。
即便如此,仍然無法避免信息泄露的情況。2025年3月,特朗普政府高官討論軍事打擊的群聊記錄,甚至都通過Signal泄露給了記者。
全球DWM(暗網市場)監控數據顯示,2025年2月期間,深網與暗網上共收到140,800份有效情報,其中涉及泄露數據高價值買賣的情報達到了4,955份。
其中,美國是毫無疑問重災區,共計發生634起數據泄露事件。
而就在今年的7月,女性專用的“避雷渣男神器”Tea Dating Advice(以下簡稱Tea),被曝無意中泄露了數千名女性的姓名、自拍、身份證明文件,以及有關于墮胎、婚外情等敏感話題的討論記錄。
大眾既渴望絕對隱私,又困頓于可能存在漏洞的技術,于是,匿名似乎成為了一種最典型的自我保護機制的代償。
就是這種交織的矛盾感、刺激感,讓匿名社交在大眾視線里來來回回,走走停停。
而回顧這十年,北美匿名社交這場戰役,確實打了太久太久。
“網絡上匿名會把人變成徹頭徹尾的混蛋,無論是從商業角度還是從道德角度看,這款產品都不可能長久。”
2015年,北美匿名社交APP界的當紅炸子雞“Secret”倒閉后,《連線》如此點評道。
Secret經歷了一場倍速版的大起大落。
2014年1月上線,僅一個月時間,Secret就從谷歌風投、KPCB和其他投資方手中獲得了860萬美元的融資。加上前后的兩輪融資,總融資金額達到了3500萬美金,估值高達1億美金。
而這個曾在巴西、瑞典、墨西哥等8個國家App Store下載榜名列第一、高峰時的下載量超過1000萬、一度引發Facebook和扎克伯格焦慮的風投新貴,卻化作曇花一現,上線不到16個月就宣布關閉,匿名社交元年這陣風也半路叫停。
雖然Secret的首席執行官大衛·比托稱,關閉Secret的重要原因是Secret匿名帶來的言論暴力,這款應用背離了自己的創業初心。但這并不能讓大眾信服,畢竟在公司B輪融資2500萬美金時,他也曾被曝光套現300萬美金,并用這筆錢購入了一輛紅色法拉利。
Secret不是個例。十年過去,回顧匿名社交在北美的發展,《連線》的這句話幾乎成了北美地區匿名社交APP的編年史。
Secret關停之際,老對手Whisper就早一步開啟了“防護”,刻意選取正能量傾訴來引導用戶,并在菲律賓雇傭了一個龐大的團隊,人工篩查色情、暴力、有攻擊性的內容,甚至開發了“仲裁者”系統,自動刪除違反其規定的帖子。只不過2017年,仍然困于盈利,公司裁員20%。
高中生開發、根據地理位置篩選信息的YikYak,由于匿名和本地化的八卦,迅速在校園蔓延,在巔峰期估值達到4億,APP Store中排名高于Facebook和X。但最終還是因為臨近環境中大量滋生的惡意內容甚至是恐怖威脅,安全隱患和盈利模式成為了懸在APP頭上的達摩克里斯之劍,于2017年正式落下。
頭部接連倒下,創業者們不得不轉變方向,向一條看似長遠的路趨之若鶩——背靠大樹好乘涼。
那時,TikTok正陷入被收購傳聞,已經有近兩億用戶的Snapchat下載量激增,于是它順其自然地成了那棵大樹。
Snapkit包含的項目
2017年末,一個叫“Sarahah”的APP突然走紅。簡單來說,它是一個帶接口的匿名箱。在Snapchat故事里附上一個鏈接,就可以連接到Sarahah個人資料,進而實現向指定用戶的匿名提問。
一年后,可以使用Snapchat賬號登陸的匿名提問箱YOLO問世,發布一周就占據了美、英、澳等多國社交軟件總榜top1,在美區單日下載量高達12萬。在上線九個月后,YOLO的1000萬活躍用戶,成為了它拿到800萬美金融資的后盾。
同樣生長在“大樹”上的LMK,則看中了語音社交的賽道,在疫情期間的強情緒社交需求下,2020的年月活用戶數量增長了208%。
可好景不長,2018年初,Sarahah因助長欺凌行為下架。
2021年,由于匿名社交造成了惡性事件,Snapchat母公司 Snap 宣布,將改進Snap Kit 程序接口服務,禁止開發匿名社交 App。且將 Snap Kit 的相關交友 App用戶年齡限制在18 歲以上,已上線交友 App 的開發者需要在 30 天之內按前兩條新政策完成產品整改。
于是,這些第三方軟件的命運,被“明碼標價”,YOLO和LMK的端口也相繼關停。
2022年,瞄準高中生、主打“匿名夸夸”的Gas迅速走紅,半個月內下載量就達到了50萬次。2023年初,Gas被《2023全球獨角獸榜》排名第23位的Discord收購,看似前景大好,可距收購不到9個月,Discord就決定關閉Gas,原因是用戶流失過快。
好生態留不住人,壞生態難以控制,匿名社交迫不得已又持續不停地迭代更替,既是行業需要變化的印證,也是匿名社交仍舊有市場和吸引力的證明。而如何逃出“短命”的結局,也始終是匿名社交的終極課題。
分析亞洲地區成熟的app,匿名社交的運作邏輯,往往是讓人們在情緒操控下形成媒介依賴,進而持續不斷使用和付費。
在小雨看來,強社交、話題性的匿名社交app,其核心資源或許在于用戶本身。在完成了用戶積累之后,那些持續產生話題、產生內容去社交的人群,就會成為后續新用戶衡量是否加入的一個很重要的因素。
這或許說明,用戶質量和習慣的維護,仍然是商業化的核心。
但北美地區,在那些難得成功的創業者的視角里,用戶粘性似乎并不是最重要的考量因素。
在依靠Snapchat生長的同期競品大多消失在歷史中時,依托于Instagram的Not Gonna Lie(以下簡稱“NGL”),成為了難得的幸存者,甚至可以說是常青樹。
據點點數據,2023年至2024年,NGL的全球月活穩定在2500 萬上下,下載量超過 2 億次,總收入超過 4000 萬美元。
在NGL上,只需要輸入Instagram 賬號名就可以登陸,APP會生成一個專屬鏈接和一個分享截圖,共使用者在Instagram發布,建立自己的匿名問答入口。而增值付費服務,就是打破這種“猶抱琵琶半遮面”式的熟人社交,看到評價背后的身份。
其創始人Hunter曾提到,團隊其實不太關注產品的留存數據,“即使用戶在第一天就流失了也沒有關系,因為NGL已經有所收獲,無論用戶是公開分享了產品,還是選擇了付費。”
這意味著,NGL瞄準的仍然是用戶的沖動消費、荷爾蒙和好奇心。北美的青少年群體,幾乎不具備強烈的國家自豪和民族意識,卻對身份認同和觀點分享有著較強的熱情。
這個看似沒有留存意識、無法長久生存、功能性遠大于社交性的平臺,反而成為了北美最有可能沖擊巨頭的匿名社交app。這背后是北美乃至全球匿名社交習慣的回流,以及短期消費的巨大潛力。
從商業化層面看,Hunter也聰明地找到了沖動性消費的可拉伸范圍,盡可能地實現了變現最大化。他將全球市場按消費能力按階分開,分析各個梯度小額消費的價格進而找到可容納消費沖動的邊界。
譬如,NGL最低檔的周訂閱價格,在印尼是2.9 萬印尼盾,在美國是 6.99 美元,合人民幣分別為13.34元和51.03元。但NGL同樣面臨著被投訴、審判的困境,甚至選擇放棄在主流社媒投流曝光的手段,以極其低調的姿態生存。
一個不爭的事實是,匿名社交的市場仍然混亂。
但混亂,也代表著機遇。
除卻NGL,Monkey、Whisper、Ditty等app仍然在美國青少年中有一定受眾。2021年,紅極一時的YikYak卷土回歸,新增用戶ID綁定限制,削弱了完全匿名性,試圖再分一杯羹。
對于這些平臺來說,在技術、社區自治與合規之間找到新平衡點,平衡"過度審查"與"自由放任"的兩難,刻不容緩。
將受眾聚焦在更“精準安全”的群體,或許也是一種做法。
16-24歲的受眾確實是目前最活躍、付費意愿較強的社交群體之一,但皮尤研究中心報告顯示,近半數青少年受訪者承認自己在社交媒體上花費了太多時間,44% 的受訪者已減少在社交媒體和手機上的使用時長。
加上未成年人的保護和教育仍舊是平臺和用戶必須要解決的矛盾,或許匿名社交可以采用更細致的切割和防護模式。
值得一提的是,AI技術的迅猛發展或許也會在一定程度上沖擊或支持匿名社交。Meta的研究發現,AI正在從幕后生產力工具,快速演變成一個可以直面用戶的工具和伙伴。基于AI工具的社交媒體和內容應用,正在成為一個蓬勃發展的全新賽道。一方面,AI陪伴類的產品能夠提供發泄樹洞、互動陪伴和情緒價值,另一方面,AI技術也能夠進一步完善認證機制、審核機制和身份保護系統,甚至豐富社交玩法。
毫無疑問的是,在北美巨頭真正出現之前,無論是市場混亂、“短命詛咒”,還是技術沖擊,都無法阻止匿名社交這塊價值千億的蛋糕,持續引人入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