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6月14日,是我國第九個“文化和自然遺產日”。為全面貫徹落實習近平總書記關于非物質文化遺產工作的重要指示精神,進一步提高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傳承意識,五糧液緊扣“非遺,讓生活更美好”主題,在“文化和自然遺產日”正式推出五糧液非遺專題文化片——《天工五糧》,以新時代影像藝術展現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千年傳承與創新活力。
《天工五糧》以時光為筆、以技藝為墨,通過二十四節氣時間軸線,深度詮釋五糧液根植于農耕文化的文化基因,將五糧液的順天應時呈現在四時流轉之間,向千年農耕智慧與釀造技藝致以當代禮贊。
中華有農耕而開文明,四時繼序,五谷豐登。傳統農耕文化以二十四節氣為時序密碼,依照農作物種植、水利營造、節氣習俗等農事生產與生活需求,構建順天應時的生產生活方式。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五糧液酒傳統釀造技藝”正是以中華五千年農耕文化的天時法則為綱,遵循自然節律中應時而種、應時而長、應時而釀、應時而藏,凝練“種、釀、選、陳、調”美酒五字訣,以“天工人其代之,天人合一共釀”的境界,聚合天地時序與五谷精華的共生智慧。
五糧液酒傳統釀造技藝歷史悠久,其淵源最早可追溯到唐代“重碧酒”。傳承千年的多糧固態釀造法,以“高粱、大米、糯米、小麥、玉米”為原料,以“包包曲”作發酵動力,陳年老窖作發酵設備,通過跑窖循環、分層起糟、固態續糟、混蒸混燒、量質摘酒、按質并壇、精心勾調等上百道工序,集歷代釀酒工匠之智慧結晶和“1366工藝”特色,形成“香氣悠久、味醇厚、入口甘美、入喉凈爽、各味諧調、恰到好處,尤以酒味全面而著稱”的獨特風格,是中國蒸餾白酒傳統釀造技藝的典型代表和鮮活范本。2008年,五糧液酒傳統釀造技藝入選“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
同時,始于元明時期的五糧液古窖池群,已連續不間斷生產700余年,是中國酒業起源最早、不間斷使用時間最長、保存最完好的地穴式曲酒發酵窖池群,被認定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入選《中國世界文化遺產預備名單》。早在2005年,古窖池群的老窖泥作為唯一“活文物”被國家博物館永久收藏,也是館藏文物中唯一一件“活國寶”。2018年,五糧液窖池群及釀酒作坊被核定為“國家工業遺產”。
歲月相伴、代代相傳。一直以來,五糧液不忘初心、堅守匠心,庚續“大國工匠”精神,積極開展“傳幫帶”非遺人才隊伍建設,持續滿足大眾對美好生活最本真的向往,于新時代酒香中續寫“非遺,讓生活更美好”的嶄新篇章,為中國非遺活態傳承寫下生動注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