靠品牌起家的居然放棄了品牌?近日,有消息稱,輕量化戶外品牌蕉下近期進行了內部調整,裁撤品牌部門,公關員工已全部離職,市場部并入銷售部。
有外界聲音認為,蕉下此次組織調整,或與IPO進展不順有關。蕉下最初以防曬傘起家,在防曬領域做出了一些爆款產品。如今,蕉下的產品線已經擴展到防曬衣、防曬口罩等多個品類。
作為幾年前流行的新消費品牌的頭部企業,蕉下是防曬品類里的佼佼者。2022年4月在港交所首次提交招股書,失效后,2022年10月蕉下再次提交招股書。但此后,蕉下的上市之路便沒有了下文。
兩度折戟IPO后,蕉下便沒有再更新招股書。有分析認為,蕉下IPO進程難以推進或因其研發不足,營銷投入過大。
作為一家DTC品牌,蕉下曾大手筆投入營銷費用,通過李佳琦等頭部達人種草帶貨,半年合作上千位KOL,利用社交媒體平臺和電商直播打響知名度。招股書顯示,蕉下近一半的收入花在了營銷上,其中廣告的投入就占去了四分之一。
除了研發不足之外,蕉下招股書里還提到,其并沒有自建工廠,而是采用OEM代工模式,即生產商按照蕉下的設計和指示進行生產,對部分產品所使用的原材料,蕉下要求生產商按指定購買。這無疑也為其品質埋下了隱患。
對于像蕉下這樣重營銷的新消費品牌來說,品牌部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如今被曝裁員,可見蕉下正同時面臨防守的壓力和進攻的難題。
因此,蕉下IPO的失利和隨之而來的裁員風波,或許正是其重新審視發展戰略,回歸產品本質的契機。接下來,蕉下如何平衡好短期利益和長期發展的關系,處理好營銷投入和研發創新的比重,《每日財報》將持續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