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語:距離此次6個月期限的增持計劃到期已不足三個月。
文/每日財報?張恒
如果要看近些年哪些上市銀行成長性和發展韌性較強,成都銀行肯定算一個。作為西部地區首家資產規模超過萬億的城商行,其資產總額早已從2018年上市當年的4923億,一路高歌猛漲至2025年一季度末的1.335萬億;營收與凈利潤均實現了翻倍式增長;不良率與撥備覆蓋率近年來也處在行業中非常優秀水平,這都展現出了成都銀行良好的發展態勢與頗佳的財務狀況。
不過,近日成都銀行卻陷入了因股價上漲并持續高于增持價,導致兩大股東增持計劃被“卡”的“尷尬”局面,一時間備受業內外關注。
1.股價走高下股東增持受限,對外回應仍擇機增持
在今年早前的4月9日,成都銀行曾發布公告披露,其股東成都產業資本及成都欣天頤計劃自公告發布之日起6個月內,通過上海證券交易所系統以集中競價等合規方式增持該行A股普通股股份。
根據公告,此次擬增持股份數量區間為3979.4353萬股至7958.8706萬股,對應占成都銀行總股本的0.939%至1.878%。值得關注的是,公告發布時成都銀行股價正處于階段低位,報收16.67元/股。
從增持主體來看,成都產業資本和成都欣天頤,分別為成都銀行第二、第三大股東,持股比例分別為5.73%、3.80%,且均為成都銀行實際控制人成都市國資委實際控制企業。
然而,自原定增持計劃啟動以來,兩家股東至今尚未實施任何增持操作。7月8日,成都銀行發布股東增持計劃進展公告,明確解釋稱:由于公告發布后成都銀行股價長時間持續高于增持價格上限,導致成都產業資本及成都欣天頤暫未開展實際增持。當前距離此次6個月期限的增持計劃到期已不足三個月,時間窗口逐漸收窄。
此次增持計劃設定的價格上限為不超過截至4月9日成都銀行除權除息后的歷史最高股價17.59元/股。但市場走勢卻超出預期,公告發布后僅一周,成都銀行股價便于4月16日突破該價格上限,此后股價更是持續上行,并于6月27日以24.76元/股報收價,創下歷史新高。盡管截至7月15日收盤,成都銀行股價有所回調至20.15元/股(不復權),但相較此前公告發布日(4月9日)仍有14.55%的漲幅。
針對增持計劃延遲的情況,成都銀行對《每日財報》表示道:“目前,增持計劃尚在實施期間內,成都產業資本集團、成都欣天頤將繼續根據股票價格波動情況及資本市場整體趨勢,擇機逐步實施增持計劃。”
2.業績放緩,息差下降,公司將深耕區位優勢
盡管成都銀行經營基本面仍保持穩健和一如既往的出色,但通過多維度數據縱向解構與同業橫向比較可以發現,該行現在面臨的增長壓力、信貸結構壓力一個都不小。
首先,近年業績增速放緩。自2017年開始至2024年末,該行每年都交出了營收凈利雙增的優秀“考卷”。營業收入從96.54億元一路攀升至229.82億元,凈利潤從39.13億元躍升至128.5億元。但自2021年開始,成都銀行業績增速放緩。
2021年至2024年,成都銀行營業收入增速分別為22.54%、13.14%、7.22%、5.89%,已經降至個位數;凈利潤增速分別為29.92%、28.24%、16.22%、10.1%,也離個位數僅一步之遙。2025年一季度末,其營業收入與凈利潤分別為58.17億元、30.12億元,增速較上年同期下滑了3.1個百分點和7.23個百分點,分別降至3.17%、5.64%。
對此,成都銀行對《每日財報》表示稱:“近年來,該行堅持‘穩定存款立行’及‘高效資產立行’的經營方略,在區域經濟的良好支撐下,努力實現資產負債的穩步增長,連續四年實現千億級新增,伴隨著基數擴大,規模增速小幅回落,但仍位于上市銀行前列。未來,該行將保持戰略定力,提升金融服務質效,促進規模、效益、質量的協調發展。現階段,成渝雙城經濟圈、國家戰略腹地建設等重大戰略實施為該行發展提供了有利的外部環境。貸款方面,該行將繼續以戰略為引領,做好‘五篇大文章’,加強儲備及營銷,鞏固業務優勢,促進貸款穩步增長。存款方面,將通過不斷加強客群建設、優化網點布局、提升服務能力等多項措施形成合力,促進穩定存款的可持續增長,保持負債業務的穩健性。”
其次,凈息差下滑較快。2020年之前,成都銀行凈息差一直在上市城商行中保持優勢地位,甚至還一度高于城商行龍頭江蘇銀行。但從2021年至今,該行凈息差卻與業績增速相同步下滑劇烈,2021年-2024年其凈息差分別為2.13%、2.04%、1.81%、1.66%。
與同行對比來看,去年成都銀行凈息差下滑15個BP的降幅要高于其他優質城商行。同樣在2024年,寧波銀行凈息差僅下滑了2個BP,杭州銀行下滑了9個BP,南京銀行下降10個BP,北京銀行下滑7個BP,都略好于成都銀行。在優質城商行中,成都銀行凈息差下滑幅度最大。
信貸結構是影響成都銀行凈息差下行的關鍵性因素。2024年,該行進一步增加了對公貸款的比例,降低了收益率更高的個貸的比例,對公貸款增幅高達20.25%,所占總貸款的比重高達81.15%,但個貸增速卻從15.27%下降到了12.46%,占比僅為18.68%。
雖然成都銀行在努力做零售轉型,早在2019年實施了新一輪三年規劃,明確“精細化、數字化、大零售“三大轉型方向,并同時堅持推動深政務金融、實體金融、零售金融領域“三大護城河”的構建,目前其零售客戶數已突破1000萬。
不過,個貸增速和占比的下滑或預示著成都銀行在零售貸款上拓客艱難,而且在當下銀行業零售貸款不良率攀升,疊加該行結構仍然主要是房貸為主,消費貸與個人經營貸還處于較低規模,這就使得其貿然增加零售貸款比例,所面臨的風險自然也會較大。這也是為什么如今成都銀行零售業務繼續向低風險、低收益的房貸集中,同時對個人消費貸經營貸投放也較為審慎。
而過于依賴低風險低收益的房貸業務,也使得成都銀行成為行業內少有的零售貸款平均利率比對公貸款還低的銀行。數據顯示,2024年該行對公與零售貸款平均利率分別為4.52%和3.63%,零售貸款平均利率比對公貸款利率整整少了0.89個百分點。
對公貸款中,成都銀行則繼續增加了與地方政府基建類項目相關及實體經濟的信貸投放,包括租賃和商務服務業,水利、環境和公共設施管理業,制造業,批發和零售業,同時降低了房地產等領域的貸款投放,整體上在向更加低收益低風險的領域集中。中泰證券研報顯示,成都銀行新增基建類貸款占總新增貸款的比重為84%,較2023年提升了28.9%,是對公新增的主要力量。
受以上資產結構調整影響,成都銀行的利息凈收入增幅較差,2024年只有4.57%,與寧波銀行、南京銀行17%的增長相去甚遠,在優質城商行中不具備競爭優勢。
針對凈息差持續下滑情況,成都銀行對《每日財報》解釋稱:“息差收窄是近年來銀行業的共同挑戰,該行凈息差下行趨勢與行業相同,主要由于貸款與存款的重定價周期不均衡,以及貸款定價下行影響,但目前凈息差水平與下降幅度總體略優于同業平均水平。從后期息差的管控舉措看,一是因勢利導加強負債成本管控。伴隨著存量定期存款的陸續到期,存款重定價釋放更加充分有效,為該行存款成本壓降形成有利支撐,同時將順應市場積極主動作為,持續加強同業定價調研,分區域、分產品、有策略地推動存款成本有序下降。二是持續穩健拓展信貸規模。貸款仍然是資產配置的優先選擇,該行將依托成渝地區戰略定位,繼續深耕區域潛力,穩固提升市場競爭力,以優質的信貸資產構建息差穩定基礎。三是金市業務相機抉擇。該行將保持高度敏銳的市場感知和前瞻預判,相機決策把握資產上量配置時機。”
我們也注意到,在銀行營收基本盤的利息凈收入增長不佳的形勢下,成都銀行營收增長主要靠債市的投資收益,2024年其投資收益同比增長了14.15%至36.24億元,公允價值變動損益更是暴漲了338.63%至6.92億元。
3.王暉和徐登義“老友搭檔”,以穩健為主
總體來說,成都銀行2024年業績整體表現還是非常不錯的,資產規模、營收和利潤都處于增長通道。
目前,成都銀行管理層相對比較穩定,自2005年開始就擔任成都銀行行長的王暉于2018年接任董事長并任職至今,與前任掌門人李捷出身財政官員不同,王暉出身于建行四川省分行,是少有的兼具基層實戰和管理經驗的銀行一把手,業務上還是比較務實的,履新當年就首次提出了“大零售”轉型業務戰略。
2019年更是進一步實施新一輪三年規劃,即為,大零售、數字化、精細化“三大轉型”:激發大零售轉型活力,以“場景生態+牽引產品”為支點帶動客戶群體擴量提質;加速突破數字化轉型,利用數字化賦能業務發展、運營管理和用戶生活;走深走實精細化轉型,以行業研究為抓手,帶動“精準營銷”和“精準風控”落地有聲。
在戰略指引下,成都銀行開始打造零售業務市場競爭力,也培育了小微客群,近年來還在綠色金融、普惠金融等方面著力打造專長。數據顯示,該行零售貸款規模從2017年的400億元增長到2024年末的1387億元,七年時間增加了超3倍,不良率也大幅下降。
但正如我們前文所分析的,成都銀行零售業務結構仍然主要是房貸為主,2024年個人購房貸款在零售貸款中的比重仍高達72.03%,消費貸與個人經營貸分別僅為220.95億元、167.01億元,在上市銀行中處于較低規模。
對業績貢獻更多的則體現在穩定中間業務收入上。2024年成都銀行手續費及傭金凈收入正增長7.2%,表現不錯,而多數上市銀行由于基金和保險行業的挑戰,手續費與傭金凈收入是下滑的。
中間業務還未能給成都銀行帶來更多的低成本存款。2024年其個人活期存款增長6.08%;企業活期存款下滑4.87%,與企業和個人定期存款的14.12%、26.73%增速相差甚遠。
成本方面,2024年成都銀行客戶存款平均利率為2.16%,相比之下寧波銀行為1.94%、上海銀行為1.92%,北京銀行則更低,客戶存款付息率僅為1.85%。這都顯示出,較高付息成本也直接壓低了成都銀行自身凈息差水平。
值得注意的是,當前擔任成都銀行行長一職的是去年5月份剛從成都農商銀行轉戰而來的徐登義,與王暉“師出同門”,不僅同為西南財經大學校友,而且都曾在建行四川省分行任職多年,兩者搭檔默契十足。
如果評價在王暉和徐登義領導下成都銀行2024年的業績表現,可以說是穩健有余,突破不足。這可能與兩人風格有關,也可能跟區域市場競爭加劇有關聯。比如,同為成都市知名農商行的成都農商行,在經過股權變更后市場份額不斷擴大,截至去年末,成都農商銀行資產規模達9142.63億元,是成都銀行70%左右了,頗有反超之勢。
此外,于2020年和2024年初分別以合并組建、改制形式而成立的背靠國資的新生力量四川銀行、四川農商聯合銀行,規格也都比較高,經營發展均不錯,其中四川農商聯合銀行資產規模達到2.2萬億,高于成都銀行。因此,對于王暉和徐登義而言,一眾競爭者們搶食瓜分成都銀行優勢領域里的大“蛋糕”,或是不得以采取維持業務穩定的策略暫時來應對。
但商場如戰場,作為上市城商行,成都銀行更需要用“百尺竿頭更進一步”的業績來證明自身實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