裕民銀行將成為首家第一大股東為國資的民營銀行。
文/每日財報 張恒
作為豐富我國金融業態、攪動市場經濟一池春水的重要金融力量,民間資本所參與控股成立的民營銀行,在金融市場所行的每一步,一直以來都是業界關注的焦點。
我們知道,隨著我國民營經濟的蓬勃發展,民營資本體量越來越大,具有體制新、機制活、創新多的優勢,但長期以來缺乏有效的投資渠道。而在國家政策鼓勵民營資本設立自擔風險民營銀行的東風下,民營資本有了正規的投資渠道,有助于引導該股力量進入實體經濟領域,支持實體經濟的發展。同時,民營資本也能夠憑借自身優勢通過銀行機構更加靈活地開展金融創新活動,推動金融產品和服務的多樣化發展。
但任何事物的發展都是充滿不確定性的,那么,當國資一旦成為第一大股東,民營銀行還是那個民營銀行嗎?
這個答案,或許只有當下完成國資化的裕民銀行能夠給出些許解題邏輯。
8月12日晚,國家金融監督管理總局正式批復,同意南昌金融控股有限公司(以下簡稱“南昌金控”)受讓正邦集團有限公司(以下簡稱“正邦集團”)所持有的江西裕民銀行6億股股份,成為該銀行新的大股東。受讓后,南昌金控合計持有江西裕民銀行6億股股份,持股比例為30%。
此次股權轉讓后,不僅意味著江西裕民銀行的第一大股東迎來重大變更,同時也向市場傳遞出一個信號,那就是在當前19家民營銀行中,裕民銀行將成為首家第一大股東為國資的民營銀行。
可見,民營銀行第一大股東首次出現國資身影,無論是對裕民銀行,還是對所有民營銀行,乃至是對當下整個金融市場經濟而言,顯然具有重大的現實和深遠意義。
歷史金融跌宕發展之路,裕民銀行是塊“金字招牌”·
裕民銀行,不僅是塊“老招牌”,在江西更是一塊“金字招牌”。
追溯歷史,1926年,在北伐軍平定江西之后,為順利解決市場輔幣和處理金融善后等諸多金融問題,其開始著手籌建江西裕民銀行。結合時代背景,裕民,意為“裕國利民”,承載了當局對恢復和興旺江西金融市場的期盼之情。
經過兩年時間的籌備,江西裕民銀行正式于1928年開始營業,代理省金庫,成為民國時期江西最具規模和經營時間最長的銀行。
歷史的車輪滾滾向前,新時代的金融大潮席卷而來。裕民銀行,這塊金字招牌自然也不會緘默于歷史洪流中,而是在2019年實現了重生,于當年5月20日獲批籌建,9月27日正式獲準開業,是全國第18家民營銀行,具有服務“民營企業、民營經濟、民生大眾”的市場定位。
事實上,當時為拿下這塊民營銀行牌照,江西省政府方面可謂“盡心竭力、全力以赴”,不僅被寫入省政府工作報告,而且彼時分管該事宜的省委常委、常務副省長毛偉明還多次拜會中國銀保監會領導,溝通協調、會商推進有關工作。這所做的一切,足以見得江西金融市場對裕民銀行品牌的重視程度。
股東方面,剛成立的裕民銀行是由正邦集團、博能集團聯合江西省內多家民企共同發起設立,股東共計有9家。其中,正邦集團持股30%,為該行第一大股東;博能集團為第二大股東,持股比例為29.5%;其他7家民營企業合計持股為40.5%。
值得一提的是,該行兩大股東當時在江西市場實力非常雄厚,影響力也極大,兩家企業分別位列2018年江西省民營企業百強中第1位、第5位,展現出的優勢可見一斑。
而作為第一大股東,正邦集團是農業產業化國家重點龍頭企業,為全國知名養豬大戶,有“江西豬王”之稱,旗下分別設立了畜牧、植食、食品和金控四大產業,并且擁有一家上市公司正邦科技。
昔日“豬王”分崩離析,裕民銀行陷入業績困局
如果按照當時的股權結構,客觀而言,背靠當地市場強大民營資本的裕民銀行,可以過得順風順水,與股東們互相成就,一起迎來了高光時刻。
事實上也的確如此,彼時,正邦集團旗下正邦科技成為最耀眼的上市豬企,2020年,其生豬出欄量達到了955.97萬頭,一躍成為國內僅次于牧原的養豬巨頭,市值更是突破了800億元的大關。
那時的正邦,一年之內狂賺57億元,創始人林印孫則在2020年以320億元的身家成為江西首富。
裕民銀行也在成立后的第二個年頭,于2021年業績迎來了重要轉折點,當年營業收入大幅提升至4.2億元,凈利潤由此前年份的虧損轉正,為0.62億元,順利進入了盈利期。
然而,市場風云突變,一時風光無兩的“江西豬王”,在其志得意滿之時選擇了一條大膽而冒險的道路---舉債擴張,卻不料遭遇到豬價大跌,2021年正邦科技巨虧188億,位列A股虧損榜單的第三位,被業內戲稱為典型的激進擴張反被噬負面案例。
在如此逼仄現實境遇下,正邦集團也為自己的狂飆突進付出了沉重代價。2022年10月,正邦集團與正邦養殖由于無力清償債務,經法院裁定進入破產重整程序,這也意味著曾經的“江西第一民企”走向了破產終結章。
2023年,隨著“白衣騎士”雙胞胎集團牽頭17家投資人的及時入局,為正邦科技帶來了總計43.4億元的重整資金,并在年底順利完成重整。得益于此,正邦科技于2024年6月成功脫離退市風險警示,股票簡稱也由“*ST正邦”變回“正邦科技”。
“覆巢之下,安有完卵”,從財報來看,裕民銀行同樣在2022年開始陷入了困境。
財報數據顯示,截至2022年末,裕民銀行資產總額為176.73億元,同比僅增長1.65%,排至國內19家民營銀行墊底位置。
備受市場關注的存貸規模方面,我們知道,自2021年之后,受互聯網存貸業務收緊等多重因素影響,近年來民營銀行存貸兩端規模增速趨于放緩,“增速過百”早已成為歷史,裕民銀行也不例外。
貸款規模方面,截至2022年末,裕民銀行發放貸款和墊款總額為99.13億元,相較于2021年的113.47億元同比下降了12.64%。
據悉,裕民銀行貸款產品分別面向企業和個人,B端客戶貸款主要涵蓋“商裕貸”、“惠裕貸”、“速裕貸”三類,主要服務于小微企業和個體工商戶,支持其經營發展。而針對C端客戶,該行則推出了“金裕貸”、“同裕貸”、“農戶貸”、“山茶花開貸”等產品,最高貸款額度20萬—50萬元不等。
有分析人士指出,裕民銀行之所以在貸款端產生嚴重滑坡,是與自身產品種類相對單一,缺乏針對不同客戶群體設計差異化產品,難以滿足不同客戶的多元化需求的制約因素密不可分。比如,其他不少民營銀行線上業務已覆蓋存款、理財、貸款、保險等多元化產品,也會針對高凈值客戶、中小企業或年輕人等不同群體來設計開發特色存款產品。對比來看,裕民銀行在產品類別、用戶體驗上還有待完善。
而相較于貸款端,裕民銀行存款端同樣不容樂觀,下行之勢尤為明顯。2022年末,該行總計吸收存款僅為117.37億元,同比下降了8.4%,我們知道,民營銀行一度以高出傳統商業銀行的存款利率吸引客戶關注,但在如今利率持續下行的背景下,裕民銀行面臨的攬儲壓力可能會持續加大。
再來看業績方面,2019年-2022年,裕民銀行實現營業收入分別為0.22億元、1.87億元、4.2億元、5.42億元;同期凈利潤分別為-0.92億元、-0.82億元、0.62億元以及0.5億元。
不難發現,該行僅在2021年業績轉折點上稍作停留,到2022年卻陷入了“增收不增利”的境地?!睹咳肇攬蟆贩治稣J為,裕民銀行凈利潤之所以大幅縮減,是與其高額營業支出因素有關。
財報數據顯示,2022年該行營業支出達到了5.09億元,同比大幅增長了45.43%,這一數值已經與當年的營收相接近了。而其中占據大頭的業務及管理費用、信用減值損失增長顯著,分別為2.1億元、2.42億元,同比分別增長了5.53%、154.74%。
與此同時,隨著業績的下行,裕民銀行資產質量壓力也有所上升。截至2022年末,該行的不良貸款率由上年末的0.54%上升至1.24%,增長了0.7個百分點;撥備覆蓋率從上年末的542.95%大幅降至331.64%,下降高達211.31個百分點,這也意味著該行為應對潛在的不良貸款損失而計提的準備金減少,風控能力面臨挑戰。
或是由于經營狀況不佳、不良率水平提升較快,亦或是相關財務指標與會計師事務所尚未達成一致,自2022年報公布后至今,裕民銀行便再沒有向外界披露過2023年年報了,該行也是19家民營銀行中唯一一家未披露2023年經營業績數據的銀行。
不過,據此前正邦科技發布的公告,截至2023年9月末,江西裕民銀行2023年前三季度實現營業收入2.54億元,但卻處于虧損狀態,凈利潤為-2.42億元。與之前業績對比,不難看出,該虧損數值已達到歷年來最高,可想而知江西裕民銀行扭虧為盈的壓力有多么大了。
喜迎國資大股東入場,后續想象力幾何?
復盤完了江西裕民銀行跌宕發展歷程,我們再將眼光聚焦在此次國資接盤方南昌金控身上。
公開資料顯示,南昌金控成立于2018年,由南昌產業投資100%控股,注冊資本金40億元,下轄擔保融資租賃、供應鏈金融、資管、民融登、轉貸、保理等10家子公司,涵蓋產業投資、融資服務、資產管理三大功能板。
再向上進行股權穿透,南昌產業投資由南昌市人民政府和江西省行政事業資產集團有限公司分別持股91.037%和8.963%??梢?,其實控人為南昌市人民政府,主體評級為AA+,是南昌市級以產業投資為主業的國有資本運營主體,主要承擔市級工業國企改制及產業投資工作。
而根據南昌產業投資業務規劃路徑,在產業金融方面,已經建立了以南昌金控為專業管理平臺,涵蓋擔保、供應鏈金融、保理等功能相對齊全的“1+7”產業金融服務體系,支持南昌市實體經濟健康發展。
從金融市場經濟視角觀察出發,國資大股東介入,無疑是在江西裕民銀行困境中的一次關鍵“援助”。民營銀行之所以冠以“民營”之名,核心在于其大股東通常具有的民營屬性,而當前國資的入場,不僅打破了原有的“民營”界限,更標志著此次國資大股東的出手,將是民營銀行行業發展歷程中的一個重要轉折點,國資介入對行業現狀具有深遠影響和變革性意義。
對此,上海金融與發展實驗室主任曾剛表示道:“此次裕民銀行調整股東是正常的市場化行為,目前市場競爭日趨激烈,相較于具有資金成本優勢的大銀行,部分民營銀行在發展中面臨的瓶頸愈發明顯。在中央防風險的背景下,部分機構優化股權結構,主要是為了提升可持續發展能力。引入更有實力的股東,這是正常的市場化選擇?!?/p>
作為中國金融改革歷程中的一個關鍵篇章,民營銀行在過去的十年里取得了顯著的發展成就,充分扮演了金融體系中的“補充力量”以及銀行業內的“活力激發者”角色,不僅在國內贏得了廣泛認可,也在國際舞臺上獲得了一定的贊譽。
那么,隨著首次國資入場接盤,接下來江西裕民銀行會如何發展?而作為特殊銀行牌照的民營銀行,在經歷過此次樣本案例后,未來還會發生新的變化嗎?《每日財報》將持續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