股權變更疊加管理層大換新,IPO要提速了?
文/每日財報 張恒
在今年至今因“三查”等問題連收3張罰單之際,重慶三峽銀行也迎來一系列變化,公司戰略調整箭在弦上不得不發。尤其是IPO至今已達8年仍未果的現實境遇下,對于重慶三峽銀行來說,一切還是得要看經營業績說話。
之前三峽銀行披露的2023年業績,一改連續三年的頹勢,實現營利雙增。2024年延續了上升的勢頭,今年一季度該行實現營業收入12.95億元,較上年同期增長1.65%;凈利潤4.63億元,較上年同期增長5.23%。
不過,從剛剛7月30日重慶三峽銀行二季度信息披露報告內的業績數據來看,可謂是憂喜并存。
上半年業績預喜,整體盈利能力待提升
最新信息披露報告財務數據顯示,今年上半年,重慶三峽銀行資產總額為3151.41億元,較年初增加131.71億元,增速為4.36%;總負債2921.87億元,較年初增長了125.21億元,增速與資產增速相當,為4.48%。
業績方面,2024年1-6月,該行營收和凈利潤分別為26.52億元和8.04億元,分別同比增長2.28%、5.37%,兩大核心經營指標繼續保持增長之勢。
雖然今年重慶三峽銀行連續兩個季度都實現了營利雙增,但時間再往前看,我們卻很清晰的看到,該行的業績其實波動還是很大的。
我們以5年為一個周期來看,2019年-2023年,重慶三峽銀行實現營業收入分別為44.92億元、45.43億元、52.47億元、46.06億元以及51.19億元,期間同比增速分別為18.94%、1.15%、15.48%、-12.21%、11.14%;實現歸母凈利潤分別為16.05億元、15.04億元、14.97億元、11.93億元以及13.14億元,同比分別增長25.42%、-6.34%、-0.41%、-20.32%、9.88%。
可見,除了2019年和2023年該行業績實現營利雙增外,2020、2021年都是增收不增利,2022年則為雙降狀態。
具體來看,重慶三峽銀行2023年營業收入增長,主要得益于利息凈收入同比增加10.42%至43.65億元,占總營業收入的85.26%。
但同期,該行非息收入占營收的比重較低,2023年手續費及傭金凈收入規模小幅下降,全年實現手續費及傭金凈收入2.08億元,同比下降21.52%,所占營業收入的比重僅為4.07%。
投資收益方面,該行投資收益主要為交易性金融資產持有期間的投資收益,2023年,重慶三峽銀行加大高層級以及經濟環境較好地區的債券投資力度,且通過處置債權投資、其他債券投資獲得部分收益,促使投資收益有所上升,2023年實現投資凈收益4.57億元,占營業收入的8.93%。
此外,近3年該行的凈息差在持續下降。據財報顯示,2021-2023年,重慶三峽銀行凈息差分別為2.09%、1.63%、1.6%。
針對盈利情況,聯合資信在今年7月份對重慶三峽銀行出具的評級報告中指出,2023年該行凈息差收窄幅度有所放緩,疊加生息資產規模效應影響,營業收入及凈利潤雖均有所上升,但整體盈利能力仍有待提升,需關注未來資產質量和撥備變動對盈利的影響。
資產質量化解壓力倍增,核心資本面臨補充壓力
事實上,從聯合資信所披露的這份報告中,我們發現其明確表示了資產質量下行壓力對重慶三峽銀行盈利能力造成的不利制約。那么,該行目前資產質量情況到底如何呢?
數據顯示,2019年-2023年,重慶三峽銀行不良貸款余額分別為11.18億元、13.37億元、15.94億元、24.13億元和24.8億元,不良貸款余額五年內不斷上漲,五年時間增幅高達121.82%,到了今年一季度,該行不良貸款余額繼續上探,增長至27.72億元。
而該期間的不良貸款率則分別為1.31%、1.3%、1.33%、1.77%和1.6%,雖然2023年該行不良貸款率較2022年末降低了0.17個百分點,不過還是仍高于2021年的1.33%,壓降并不明顯。截至2024年3月末,重慶三峽銀行不良貸款率卻有抬頭之勢,較2023年末增長了0.14個百分點至1.74%。
值得注意的是,根據聯合資信報告,按照不良行業劃分,重慶三峽銀行房地產業不良貸款處于較高水平,截至2023年末,其對公房地產業貸款中關注類占比達到了31.37%,不良類占比為8.75%。雖然房地產業關注和不良類貸款規模及占比較上年末均有所下降,但仍處于較高水平,而與房地產有關的建筑業貸款不良率為1.32%,較上年末上升0.58個百分點,需要該行及時關注這些行業風險以及資產質量變化情況。
隨著業務帶來的資本消耗,以及資產質量面臨一定下行壓力的傳導作用,也間接影響到了該行資本充足率水平。數據顯示,今年上半年該行的核心一級資本充足率、一級資本充足率、資本充足率分別為9.39%、10.67%、11.66%,相比2023年末依次下滑了0.94個百分點、1.1個百分點、0.96個百分點。可見,重慶三峽銀行各級資本充足水平整體有所下降,核心一級資本面臨一定補充壓力。
而根據最新上半年信息披露報告數據,重慶三峽銀行今年上半年的風險加權資產為2109.81億元,較2023年末的1868.75億元增加了12.9%,高于資產總額的環比增長率4.36%。此外,風險加權資產在總資產中占比66.95%,相比去年年末的占比61.89%,增加了5.06個百分點。
熟悉財務報表的都知道,風險加權資產是一個風險控制類指標,反映的是銀行整個資產組合的風險狀況。一方面,風險加權資產占總資產比率增加,意味著重慶三峽銀行正在把更多資金投往較高風險權重的資產,資產配置較為積極主動。
但另一方面,在資本充足率承壓的不利影響下,重慶三峽銀行不僅沒有降低風險加權資產增速,反而該指標增速要高于總資產增速,難免顯得有些激進,可能將進一步加劇自身的資本消耗,讓本就處于下行的資本充足水平繼續徒增補充壓力。
股權變更疊加管理層大換新,IPO要提速了?
在發展業績的同時,重慶三峽銀行持續成為市場關注的焦點還在于,仍一直在拼盡一切努力想方設法進行IPO上市。
然而,在2023年3月全面注冊制落地之際,11家排隊IPO的銀行中10家紛紛“平移”交易所申請IPO,只有重慶三峽銀行掉隊沒有完成“平移”。
為了能夠趕上步伐,重慶三峽銀行開啟了大規模變革,涉及到股權優化和管理層變更等多個層面。
先來看股權結構方面,據此前2022年財報披露,重慶三峽銀行前十大股東排第一的就是國有參股方的重慶信托,持股比例近29%,另一國有參股方為重慶銀行,持股4.97%,其他8家均為民企股東。
而到了2023年4月,該行主要股東迎來“大洗牌”,原控股股東重慶國際信托將所持股權全盤轉讓,4家重慶市屬國有重點企業作為戰略投資者,各自接收了這部分股權,直接促使這4家國企拿下該行前五大股東中的四個席位。
一番洗牌后,據2023年財報顯示,重慶城投為重慶三峽銀行第一大股東,持股20%;重慶高速持股17.69%,成為第二大股東;重慶發展為第三大股東,持股13.2%;重慶地產集團去年底加碼后升為第四大股東,持股10.04%。
有分析人士指出,國有企業對重慶三峽銀行的戰略投資,不僅極大地增強了該行的資本基礎,還帶來了國有大股東強大的信用支撐,并深化了與地方國資及政府部門的合作紐帶,這一舉措對該行的長遠戰略規劃及IPO進程均構成了顯著的正面推動效應。
在股權優化的同時,去年該行領導班子也進行了大“換血”,彼時坊間紛紛猜測,認為這一系列動作就是為加快IPO而蓋磚鋪路的。
具體來看,根據2023年7月份發布的公告,該行第三屆董事會第九次會議后收到股東董事翁振杰、劉勤勤、竇仁政、王曉巖、崔進才的辭職報告。這意味著彼時重慶三峽銀行12位董事中就有5位集體辭職,這在業內實屬罕見。
而隨著大股東的變更,這幾個董事席位迎來了新接任者——胡英來(重慶城投提名)、施曉盛(重慶高速提名)、張穎(重慶發展提名),這三位的任期都是自2023年8月始,而另一位董事蔡虎,則是由重慶地產提名,其任期期限自2024年2月始。
在高管團隊層面上,2023年10月,因到齡退休該行原行長王良平申請辭職,原副行長萬福建亦請辭,彼時由黃寧代為履行行長職責。僅過了兩個月,重慶金融監管局就批復核準了黃寧重慶三峽銀行行長的任職資格,核準李理重慶三峽銀行副行長的任職資格。
此外,今年6月11日,重慶金融監管局還核準羅怡重慶三峽銀行副行長的任職資格。也就是說,目前重慶三峽銀行已經形成以行長黃寧、副行長李理,加上另外兩位副行長胥玲、羅怡的“一正三副”管理陣型。
除了行長和副行長人選落定外,在今年4月底該行舉辦的董事會和高級管理層換屆會議上,重慶三峽銀行其他高管人選也已經“出爐”。公告顯示,該行選舉劉江橋為董事長,姚姜軍為董事會秘書,但曉敏為業務總監兼財務負責人,周宏波為業務總監。
那么,在股權結構得到優化,以及高管層面換新契機下,重慶三峽銀行還會進一步對上市發起沖擊嗎?《每日財報》將持續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