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數智賦能,出海加速。
作者 | 李小天
編輯 | 劉景豐
中企全球化,正迎來狂飆突進的加速發展期。
從海外市場的拓展來看,中企開拓速度可謂日新月異。中橋咨詢曾做過調研,60%的中國出海企業海外業務已經涉及三個以上大洲/地區,74%的受訪企業在東南亞有業務布局,65%已布局歐洲,62%已布局北美。中東與拉美,也成為中企探索的新藍海。
從模式上來看,企業出海更是在不斷創新升級、推陳出新。一方面,中國企業正在經歷從勞動密集型、資本密集型的產品出口,到技術驅動型、模式創新型、品牌先導型的升級之路;另一方面,產業鏈上下游抱團出海、協調發展,出海規模化、體系化趨勢愈發明顯。并且,在海外市場,中國企業日益注重品牌形象塑造、踐行ESG理念,堅持長期主義與高質量發展。
從本地化能力上來看,新一代出海企業正鍛造出更深厚的本地化護城河。從產品的研發、設計和生產能力,到銷售、運營、服務能力,再到品牌塑造、ESG打造能力——企業的本地化覆蓋全價值鏈生態圈。而只有立足本土、因地制宜,企業才能夠真正落地生根、茁壯成長。
中國出海企業在產業規模、海外開拓的速度、本地化能力上的提升,無疑值得深入探討與總結。
12月19日,在潮起·奔流——2023全球領航者大會上,《經濟觀察報》副總編輯郭宏超、PayerMax出海業務商務負責人Jayce、奧瑞金投資者關系負責人楊紅強,以及沙特跨來控股中國區總經理郭建成,就“中國出海新主力,科技制造與創新未來”話題,展開圓桌討論。
如今,在數字經濟的時代浪潮下,不僅電商、數字文娛、SaaS等互聯網產品加速出海,制造業等傳統行業也在數字技術的加持下拓展海外市場,實現產品能力與品牌形象的升級。
對此,《經濟觀察報》副總編輯郭宏超認為,隨著國際貿易格局的劇變,以及新一輪科技革命的加速演進,全球產業生態逐漸從工業化向數字化轉變,出海也成為中國產業鏈的自然延伸。中國企業出海,不僅僅是產品風靡海外,更是商業模式、品牌能力與技術革新在海外的拓展。隨著中企的全球布局,中國也必然會重塑全球產業生態。
《經濟觀察報》副總編輯郭宏超
作為跨境支付行業老兵,PayerMax出海業務商務負責人Jayce介紹說,如今,PayerMax在中東、東南亞、拉美等地區搭建的跨境支付網絡,不僅涵蓋本地支付牌照,還包括本地化國家經理人以及本地化運營團隊。優秀的本地化能力還能提供更多附加服務,如為還沒有在當地設立主體的出海企業提供代繳稅服務,為商戶提供資金合規建議,利用本地資源為客戶提供營銷、運營的有力支持。
PayerMax COO Essay曾向霞光社介紹說,金融科技公司要想在中東拿到支付牌照,必須開出本地辦公室、開設本地數據中心、組建本地團隊、雇傭本地雇員。中東各國對于數據安全等各方面的監管相當嚴格,沙特甚至不允許數據出境。所以遠程遙控根本不存在任何拿牌的可能性,監管人員是要定期在本地辦公室看到人員在辦公。目前海外市場對“本地化”要求之高,由此可見一斑。
“在過去,出海企業更多是利用國內外的信息差,以及發揮敢打敢拼的精神,逐漸摸索在海外市場的打法。但現在,出海成為很多中國企業的必選項,也是他們尋求新的增長周期的關鍵性道路,中企出海的供應鏈更完善,數字化與科技化的程度更高,穩定性與確定性也在逐漸增強。”Jayce說。
奧瑞金的投資者關系負責人楊紅強分享說,作為一家綜合包裝解決方案提供商,奧瑞金處于食品飲料產業鏈的上游,精準匹配客戶的需求尤為重要。
基于此,奧瑞金實現了從產品出海,到不斷加大海外投資與并購、在當地建設生產基地進行本地化運營的業務升級。
2021年,奧金瑞完成了對澳大利亞細分龍頭Jamestrong的并購;2023年,奧瑞金和中糧包裝合資在歐洲中東部建設生產基地。在歐洲、中東,奧瑞金持續物色合適的拓展機會,發揮在精細制造、數字化、自動化、產業鏈配套方面的比較優勢。
剛剛過去的2023年,如火如荼的中東熱潮讓每一個出海人都看到機遇。中東第一大經濟體沙特在國家轉型戰略“2030愿景”的驅動下,加快經濟多元化轉型步伐,釋放出諸多機遇賽道。沙特,正在成為中國企業爭相前往的熱門目的地。而聚焦于沙特市場的跨來控股中國區總經理郭建成,在圓桌討論中分享他所觀察到的中國出海企業的變化。
沙特跨來控股中國區總經理郭建成
在他看來,首先,中企出海賽道愈加高端化。“高端智能家居、3D打印技術,都是目前比較火熱的賽道。比如我們的中國合作伙伴在沙特創造了一項世界記錄——我們打印了90套12米高4層的別墅,每套別墅的施工時間是一周,比常規施工工期縮短10倍以上,這折射出中國在建筑和房地產行業的進化與升級。”
其次,中國企業出海規模更大,所帶動的產業鏈長度、投資規模和經濟效益更為可觀。以中東目前炙手可熱的新能源賽道為例,中企在光伏、風能、新能源汽車產業等領域,生態鏈規模更為完善。
第三點,郭建成談到,中國與中東之間的雙向奔赴所帶動的集團化出海成為一種趨勢。比如阿聯酋的中阿產業園,是江蘇省海外合作投資有限公司與阿聯酋首都阿布扎比共同啟動建設而成,重點發展新能源、機械制造、金屬加工、生物醫藥、精細化工、石油裝備等產業。這種模式形成國內國外產業鏈的有效聯動,經過政府統籌在海外落地產業鏈配套政策,體系化出海成為新的趨勢。
中國企業在出海模式和能力上不斷創新迭代,海外市場也在發生著日新月異的變化。從過去的歐美、東南亞,再到新興的中東、非洲和拉美,乃至澳洲和俄羅斯,中企多元布局、遍地開花。
比如積極擁抱數字經濟浪潮的中東北非地區,涵蓋了從摩洛哥一直延伸到伊朗的20多個國家,根據世界銀行2021年的數據,這一區域人口總量約為4.86億,占世界總人口的6%。其中,海灣六國經濟轉型尤其引發全球矚目。
根據國際貨幣基金組織2023年的最新數據顯示,海灣六國的人均GDP在4.22萬美元-12.48萬美元之間,均位于發達國家基準線(人均GDP兩萬美元)之上。除了高收入水平外,海灣六國30歲以下人口占比60%至80%,互聯網普及率在90%以上,這些先天條件與市場狀況適合電商物流、社交文娛、金融科技等多個行業探索機遇。
郭建成分享說,在“2030愿景”的驅動下,沙特加快數字化轉型,發展多元產業。
如今,漫步在利雅得的阿卜杜拉國王金融城,會看到高聳入云的寫字樓,各種膚色、種族的職場人士穿梭其中,和新加坡、迪拜這樣的國際金融之都相差無幾;沙特的首都利雅得正在建造大型娛樂城Qiddiya;沙特主權基金控股的開發商Red Sea Global在紅海沿岸修建占地28,000平方公里的豪華度假區;西北部的未來之城NEOM,將打造生態旅游開放項目組合的景點——Leyja。
根據彭博社的報道,一家以豪華露營起家的公司Habitas,將在此仿照電影《沙丘》中的建筑形象,建造三座豪華酒店。
“中國的建材、家具、家電、智能化控制、智慧城市,還有一些文旅業態,在以沙特為代表的中東市場應該有大有機遇。”郭建成說。
PayerMax出海業務商務負責人Jayce則用光伏、儲能類產品出海與短劇出海的熱烈狀況,說明出海企業如何找準賽道、精準擊中海外消費者的真實需求。
PayerMax出海業務商務負責人Jayce
以儲能類產品為例。2021年起全球儲能行業進入高速發展階段,雖然在國內這一賽道的消費市場有限,但歐美地區的戶用儲能需求持續上漲,市場廣闊。中國依托供應鏈優勢與生產制造能力,成為了全球儲能賽道的領跑者。
而2023年風靡海外的短劇熱潮,則印證了海外消費者對碎片化的泛娛樂形態的強勁需求。中國短劇類產品的敘事模式與產品形態,穩準狠地戳中了全球觀眾的爽點。
目前歐美市場最具代表性的爆款短劇,當屬ReelShort制作的,講述兩個狼人部落爭奪霸權時,一名年輕女子卷入其中的愛情故事。推特上,一位美國觀眾如是分享她對這部劇的癡迷程度:“TikTok上的一個短視頻,讓我迷上了這部劇。它的情節老套,每集只有1分鐘,你必須觀看30秒的廣告才能解鎖下一集。但我停不下來了,誰來拿走我的手機……”
基于此,Jayce總結說,目前中國企業出海無外乎兩個比較大的方向:
一是把本土的一些需求具象化,去挖掘某個區域內貼近民生但是在當地沒有相應產業配套的產品,中國企業可以憑借供應鏈優勢來開拓市場。
二是聚焦于出海企業的差異化細分市場。比如說服裝領域,歐美的大碼服裝就是一個差異化細分領域,聚焦于這一點,就可以找到相應的客群和企業的生存空間。
而企業在海外的發展,無疑要貼合當地目前的發展需求與產業政策。以中東為例,在數字經濟浪潮下,中東地區正在大力推進無現金社會的建設。
正如PayerMax CEO Liam向霞光社分享過的,我們通常理解的新興市場,指的是發展中國家或欠發達地區,如果以這個為標準,那人均GDP比肩歐美、銀行卡持有率與消費能力很高的中東地區,就不太符合。那為什么中東地區是新興市場?在PayerMax看來,中東的新興,在于其線上支付的滲透率還比較低(其電商貨到付款比例占整個市場的70%-80%),與歐美市場大相徑庭。
區別于歐美和中東金融科技公司,PayerMax提供了一種與中東市場既有選擇不同的技術流派,且更具有性價比,無疑順應了當地的發展所需。
如今,以智能手機、智能機器人、無人機為代表的中國科技產品出海蔚然成風。數據顯示,2021年第四季度—2023年第三季度,全球智能手機出貨量前五大手機品牌中,中國品牌占三席:OPPO、小米、vivo躋身其中。“中國制造”躍升為“中國智造”,產品的價值內核向產業鏈上游的創新研發環節不斷攀升。
在圓桌討論中,奧瑞金的投資者關系負責人楊紅強從金屬包裝行業切入,講述了企業加快產品創新的故事。奧瑞金自主研發突破的覆膜疊材料、灌型模式創新,從品牌策劃到包裝設計再到罐裝服務。依托于在國內的產品能力建設,奧瑞金有效助力其在海外快速形成比較優勢。
奧瑞金的投資者關系負責人楊紅強
PayerMax出海業務商務負責人Jayce認為,跟老牌的科技出海國家相比,中國產品出海的科技水平還處于崛起階段,但發展迅猛、一日千里。而以東南亞、中東、拉美為代表的新興市場,正在以其廣闊的市場潛力與發展前景,吸引著愈來愈多的中國企業前來開拓商機,這應該是未來十年中企出海重點投入的地域。
尤其是2020年,疫情的全球爆發,加速了人類生活方式的數字化轉型。網購、外賣、網游、線上社交等數字經濟的體驗成為疫情期間生活的重要組成部分。世界銀行在2022年6月發布的報告顯示,大流行導致數字支付的使用增加,在低收入和中等收入經濟體(不包括中國),超過 40%的成年人使用銀行卡、電話或互聯網進行在線支付,數字革命深刻改變了人們付款和收款、借貸和儲蓄的方式。中國的數字經濟產業優勢,在新興市場大有可為。
沙特跨來控股中國區總經理郭建成認為,從用戶體驗上來看,科技出海最終要落實到產品的品質與效率,中國產品出海一貫擁有極致性價比。中企出海的終級目標應該是高質量的全球化,中華文明的深度、厚度與積淀,疊加現代科技文明的核心支撐,并且與海外本土法律、文化、組織深度契合,逐漸實現出海全球化與本地化的結合,在愈來愈多的海外市場獲得成功。
而在技術革新、能源轉型、產業升級的時代浪潮之下,中企走向全球化之路,必將更為篤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