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基研》 陌語/作者
投資者買入一只基金,把用來投資的錢交到了基金經理手上,而投資者所期望的,莫過于基金管理人能夠與他們站在“統一戰線”,希望依靠專業投資來實現財富保值和增值。因此,投資者希望能在激勵方式上與基金經理“綁定”,進而實現共贏。其中,與業績掛鉤的“浮動費率”管理費收取模式,或是一種較好的激勵機制。
市場步入2023年第四季度,已處于階段性底部,這或是投資者逆向布局權益類基金的好時機。那么浮動管理費會如何影響著基金投資呢?管理費與業績掛鉤的基金產品,又有怎樣的利與弊呢?
一、“業績提成式”與“分檔式”浮動管理費率
在了解浮動管理費之前,我們可以先了解一只基金的費用情況。基金的整個交易環節中,存在著包括交易費用(申購費、認購費、贖回費)、管理費、托管費、銷售服務費,以及指數使用費、交易傭金、審計等其他費用。
其中,管理費是基金公司的主要收入來源。目前,公募基金的主流管理費收費模式是固定費率制,在該模式下,基金根據凈值按日計提管理費。基金公司會根據當天的凈值計算當日的管理費。
與之相應,浮動管理費模型下,基金公司收取的管理費并不固定,而是浮動的。基金公司收取的管理費與基金業績表現直接掛鉤。其中,南方前瞻共贏三年定期開放混合型基金、富國遠見精選三年定期開放混合型基金等基金的管理費率為與業績掛鉤的浮動費率。
浮動管理費與業績掛鉤的收費模式,主要分為兩種:
一是“業績提成式”浮動管理費率。
當基金的業績超過預先設定的業績報酬計提基準時,按照超過計提基準部分的一定比例收取附加管理費。例如,業績超過10%的部分收取10%作為管理人的業績報酬。若基金收益為30%,按照上述計提規則,將會被額外計提(30%-10%)×10%=2%的基金管理費,將超過固定管理費率的費用。
二是“分檔式”浮動管理費率。
在“分檔式”浮動管理費率模式下,基金產品的投資業績被分檔,并收取不同水平的管理費,這種方式更是與基金業績直接掛鉤。管理人在產品成立初期設置一個業績比較基準,這個比較基準是一個確定的數值,當基金業績表現高于業績比較基準時,管理費向上浮動;當基金業績表現低于業績比較基準時,管理費率向下浮動。
無論哪種模式,它們都是將管理費率與基金業務掛鉤,出發點都是為了實現基金管理人與基金持有人利益的一致,將管理人的收入和基金持有者收益綁定在一起。
二、基金經理能否與投資者“同甘共苦”?
與業績掛鉤的浮動費率有哪些優勢呢?
首先,管理費與基金經理投資業績掛鉤,使得基金經理與投資者“共進退”,激勵基金經理做好投資業績。
其次,在業績低于業績報酬計提基準時,執行了相對普通基金更低的管理費費率,在基金業績不佳時也能夠在一定程度上降低投資者的成本。
另外,一些“浮動費率”基金把絕對收益作為業績報酬計提基準,這對于偏好絕對收益的投資者來說是不錯的選擇。
“業績好多收費、業績差少收費”的模式更有利于將基金公司、基金經理、持有人利益“捆綁”起來并保持一致。伴隨著資本市場越來越成熟,此類產品的優勢會逐漸發揮出來。
然而,浮動費率機制也有一定的不足之處。
在收取業績報酬模式的浮動費率機制之下,容易引發基金經理的過度冒險行為。畢竟業績再差僅少收或不收管理費,而業績提升則可收取更高的管理費。
無論是固定費率還是浮動費率,投資時首要考慮的還是如何選擇適合自己的產品。所以在選擇基金產品的時候,首先要關注的仍然是基金管理人的整體投研能力以及對應基金經理的管理水平,在此基礎上,通過設定合理的費率和對基金管理人的適度激勵,也有助于投資者與基金管理人的長期共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