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打開基金產品說明書,“業績比較基準”一詞總是會被提及。資管新規實施后,它逐漸替代了過去熟悉的 “預期收益率”。它和以前的預期收益有什么不同?這個指標到底有什么作用?
?
一、從“預期數字”到“參考坐標”
首先,業績比較基準是產品管理人結合產品特性、產品策略、歷史表現等因素設定的收益目標區間,它既不預示產品未來的實際回報,也不構成任何收益承諾,這個數字只是一個參考坐標。
業績比較基準主要有三種形式。首先是單一數值型,比如寫著“業績比較基準3.5%”;區間數值型,像“3.6%-4.3%”,給收益留了點波動空間;還有指標掛鉤型,會和市場利率、股票指數綁定,比如“一年期定期存款利率+200BP”,或者“滬深300指數收益率×65%+中債總財富指數收益率×35%”,這類產品收益和市場表現直接掛鉤。
例如,華夏大盤精選的業績比較基準為富時中國A200指數×80%+富時中國國債指數×20%。
從不同產品特性上看,業績比較基準亦有差異。權益類基金的收益基準常掛鉤滬深300等股票指數;固定收益類基金的基準多與中債指數或存款利率相關,收益相對穩健;商品及衍生品類的基準與大宗商品價格或衍生品指數關聯;混合類基金的基準由股票、債券等多類指標復合構成。
例如,泓德戰略轉型股票基金業績比較基準為滬深300指數收益率×90%+中證綜合債券指數×10%,泓德裕康債券A基金業績比較基準為中國債券綜合全價指數收益率*90%+滬深300指數收益率*10%。
值得注意的是,過往業績只是基準設定的參考因素之一,市場環境變化可能導致實際收益與基準出現偏差。
簡單來說,這個數字是管理人對產品收益的參考,但最終能否達成,需要看市場表現、管理人操作等多重變量。業績比較基準并不是越高越好,業績比較基準高的產品往往配置了高風險資產,收益的波動也會更大。業績比較基準只是一個參考指標,并不代表產品未來表現,也不是產品發行者對產品未來業績的承諾。
?
二、業績比較基準的“應用指南”
那么業績比較基準,有什么作用?
首先,從風險等級上看,R1-R5級對應不同的基準波動范圍,其次,可以觀察歷史收益和業績基準的差距,差距越小說明基準參考性越強,最后結合當下市場環境。例如,利率下行時固收類基準可能降低。
歷史收益雖然不能代表未來,但可以作為一個重要的參考。對比產品近6個月、近1年的實際收益和業績比較基準的差距。如果某產品基準是3.8%,實際年化收益波動在±0.5%以內,則說明這款產品的業績比較基準參考性比較強。
除了上面這些,還有一些細節也得注意。比如產品的期限,一般來說,期限長的產品,業績比較基準可能會高一些,但資金流動性較差。如定期存款,存3年的利率比1年的高,如果中途急錢取出來,利息就會受損失。
此外,產品規模也會有所影響,規模太小的產品,抗風險能力相對弱,遇到大額贖回等情況,可能影響收益。
值得注意的是,有些產品會根據市場變化調整產品策略,比如原本主打債券的產品,突然公告要增加股票持倉比例,這時候即便業績比較基準沒改,實際風險和收益潛力都變了。
業績比較基準就像基金產品的“路燈”,為收益預期提供一定方向指引,但最終能走多遠,取決于市場環境、產品策略等多重因素。理想的產品應建立在對產品風險等級、產品方向、管理人實力等綜合評估上,而非單純依賴基準數字的高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