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安徽合肥北城,經營了9年10元自助盒飯的“盒飯姐”,一度從短視頻平臺火到了微博,甚至站上了微博熱搜。
各類網紅去了又來,為的就是用10塊錢打最滿的菜,發到網上大聲直播吸人眼球,更重要的是事后壓根不吃幾口,浪費的不在少數。
原本這是一個雙贏的事情,老板薄利多銷,周邊群眾圖個實惠。
但隨著各類網紅以及帶著好奇心的網友的到來,不僅影響了交通,就連“合肥姐”也因為頂不住壓力,睡眠時間嚴重不足被迫關攤歇業。
不過,在歇業半個月后,“盒飯姐”如期回到了屬于自己的“崗位”上。
在“10元自助,30多個菜,只有5個素菜”的盒飯條件下,網友們的注意力轉變為,“盒飯姐”的10元自助盒飯能不能掙到錢?
一、10元賺的是錢,還是初心?
知乎上有一個話題,“如何才能讓飯館老板明白,多放幾葉菜成本只會增加兩三毛錢,根本不會賠錢,而提高復購率才是做買賣的關鍵?”
其中有題主回答道:“幾年前,我在學校門前開過一家做炸串和炒飯的店。炒飯的定價很便宜,小份4元(三兩米飯一個雞蛋),大份6元(五兩米飯一個雞蛋),如果點炸串的話可以把串炒在飯里,費用另算。”
“這個價格在2019年算是有誠意的吧,對了,我的店里還有4元一份的炒菜,供應免費的冰鎮酸梅湯。菜品的分量能做到一個大小伙子花10元錢可以吃飽吃好。”
但很現實的結果是,因為到店就餐的消費者少之又少,所以外賣單居多,在抽傭與宣傳費用之后,開即便是在平價、管飽、校區周邊等優勢疊滿的背后,帖主也仍然未能生意興隆。
同樣的反過來細究當下火遍全網的線下10元盒飯,就真的能夠賺到錢嗎?
理論上,很賺。 有創業網站曾做過計算,一份10塊錢左右的快餐,每天只要能賣出去150~200盒,純利潤就能達到大幾百甚至上千,只要堅持干,月入過萬是完全可能的。
更何況,“盒飯姐”并沒有鋪租、配送抽傭、宣傳費用。
在鋪租成本和平臺抽傭的前提下,哪怕是七天賣出1000份也仍然會虧錢。其中知乎帖主就是最好的例子。
“在這7天我家賣出了1000多份炒飯,可以說是全家動員做炒飯,弄的是熱火朝天,最后因為價格的原因賠了幾千塊錢。”
但月入一萬放在“盒飯姐”夫婦兩人身上,實際上就是普通的工資收入。更何況,“盒飯姐”的菜品不僅更豐富,只花10元能吃30多樣菜。
其中有烤鴨,白斬雞,冬瓜排骨湯,蝦米炒毛豆,里脊肉,蛋餃等“硬菜”,如果不夠吃還可以免費續。
更直白一點的理解就是,“飯盒姐”們更多是將這些額外的費用花在“10元自助”上。這樣看,實際上算不上虧錢,但賺的一定不多。
根據采訪視頻得知,大姐表示“這30幾個菜都吃完,自己才能賺一點點,不然就會虧,從15年到現在,自己也沒存款。”
據大姐表示,她和老伴一天要做30多個菜,只有5個素菜,其余的都是葷菜。就像一個平行宇宙,便宜大碗、還現做現賣是它的最大特征。但其實這也是“盒飯姐”夫婦能夠堅持買了九年盒飯的原因所在。
在皮埃爾·布爾迪厄提出的《區分》里曾提到,“資產階級更講究、視飲食為一種生活方式;而工人階級喜歡直接提供能量的餐食”的社會學理論。
在最初的短視頻鏡頭下,我們還能看到那些工地旁固定攤位的盒飯,會像上圖這樣,各式菜色一字排開,冒著熱騰騰的香氣,看起來就和所有食堂無異,甚至看起來油水更多,更能滿足溫飽問題。
但很可惜的是,這種攤主希望工人吃好,工人希望能夠以最低價獲得溫飽的“和諧場面”,在熱度到來后一切都變了。
二、10元盒飯是生活唯一的慰藉
據盒飯姐介紹,吃飯的人變多了以后,很多人拿了五盒菜四盒菜。
更關鍵的是,在眾多的直播、視頻的鏡頭,帶給民工的只有不安和窘迫,甚至影響了工人短暫的用餐時間。
畢竟,從攤主的角度出發“人口流動率很低,每天備的食材就這么多,你吃了,我的老顧客來了吃不到,怎么辦?”
據說,有的工人為了避開鏡頭,選擇換個地方吃飯。從這個角度來看,網紅散去,人們也逐漸沒了好奇心,這又何嘗不是砸了“飯盒姐”的飯碗和多年心血。
要知道,一旦飯菜沒能按量賣完,“飯盒姐”還存在虧錢的情況。所以,對于線下盒飯攤點來說,沒有鋪租、平臺抽傭等成本壓力之外,但具體是否存在利潤還要看日常定時定量的售賣完。
另一方面,工人也的確需要符合自身收入的餐飲開支,并且盡可能的保證吃飽肚子。
根據國家統計局數據顯示,2021年全國農民工總量29251萬人,比上年增加691萬人,增長2.4%。
最關鍵的是,農民工為了省錢,在吃上面一向比較節約。
互聯網上的人均精致餐有時只是幻象,海平面下吃著平價盒飯的普通人,才是中國真正的底色。
根據艾媒咨詢發布的《2022年中國餐飲行業發展現狀及市場調研分析報告》數據,中國白領群體食用中式快餐可接受價格中,45.1%的受訪者選擇20-30元(含30元),38.2%的受訪者選擇10-20元(含20元)。
更何況,每個不同生活標準的群體,都有適合自己生活的方式,但隨著那些帶著好奇心和薅羊毛心態的人或網紅的出現,讓工人和攤主都無從適應。
他們更希望能夠吃上一頓自己能夠負擔得起的飯菜,而攤主也能以此為生,僅此而已。
隨著生活方式的進步而被邊緣化,但這種不隨通脹上漲,不隨城市變遷的平價飯盒,仍以物美價廉,讓每一個外出的工人都能實現午餐“自由”。
現炒現賣,肉量實在的工地盒飯,是他們心中充滿煙火氣的精神慰藉、食之理想。
更重要的是,回到上文所說的,10元盒飯在外賣平臺不僅存在難以賺到錢的可能,甚至還需要貼錢。
說到底,能夠賺錢的“10元盒飯”只有活在線下才能真正的,通過買量賺到錢。
在中國人的眼中,吃飯對于很多人都是大事,大家當然都希望吃的經濟實惠,這是我們對這個世界的美好期待。
當然,人們存在好奇心也是無可厚非的事情,但網紅帶來的影響力對于飯盒攤主來說就是負擔。首先是客人的激增讓店里的運營成本飆升,其次就是食材,甚至就連人手也變得緊張。
這些為了博取流量的網紅,也全然沒有考慮過這個小店的核心目標群體是誰,以及它背后深厚的社會意義。在追求關注和點贊的過程中,他們忘記了一個基本的事實:任何一種影響力都應當伴隨著責任感。
關鍵點是,在某些場景甚至是對于某些人,其實并不需要過度的關注,他們只想獨居一偶過好自己的生活。
參考:
中國建設報:建筑業農民工月均收入增長9.4%!國家統計局公布《2021年農民工監測調查報告》!
筆墨先森:10塊35個菜隨便吃,安徽盒飯姐火了 由于吃飯的人太多,無奈停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