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來,中國大健康產業發展迅猛,營收規模已達萬億級。在這其中,益生菌品類所貢獻的體量匪淺。但細分賽道繁榮背后,也伴生著諸多亂象。
例如:幾毛錢代工出來的益生菌,經過包裝就能賣出高價格;活菌數量標示值只是“標示”,與實測值相差甚遠;沒有任何科學依據,卻被夸大成“神藥”……
賣爆了的益生菌,遍地開花的品牌
2023年618期間,益生菌品牌“Life-Space”整體銷售額近1.6億元,同比增長超45%;僅用35個月零9天,WonderLab益生菌全網銷量累計突破2億瓶;2022年,健合的益生菌補充品收入10.88億元,同比增長12.8%。
在這些數據背后,是健康中國戰略的推進、品類市場教育的深化、人們認知水平的提升等因素影響下,讓“只要攝入足夠益生菌數量,就能對宿主起到有益健康的作用”這一概念深入人心。是以,越來越多的消費者將益生菌加入購物清單。
要知道,現如今保持健康已是全年齡在意的事情。除卻身體機能下降的中老年人,對健康維系有迫切需求外;亞健康狀態日益凸顯的年輕人,同樣開始關注功能性的靶向養生;而正處于發育旺盛時期的兒童,也需要科學營養來保持健康成長。
翻閱小紅書、微博等社交平臺就可見,不少消費者對益生菌一知半解,但提及“對健康有益”就會跟風購買。“WonderLab益生菌最近風很大,逛山姆正好看到就買了。小藍瓶說是調理腸胃的,小粉瓶說是維護私密菌種平衡的,小黃瓶說是兒童吃的。是不是智商稅,感覺要因人而異,打算再吃段時間看看。”某網友表示。
澎湃需求顯現下,無論是營養品領域的新創玩家,還是老牌選手,抑或是跨界企業,都紛紛將益生菌品類納入產品矩陣的規劃之中。目前,從天眼查能搜索到與益生菌相關的企業就有3000多家。不難想象,流轉于市場的益生菌品牌數量應該更為龐大,可能沒有一萬也有八千。
隨著越來越多的品牌加入,益生菌的應用也愈加廣泛。不僅可以根據年齡劃分,從兒童到成人再到老人;還可以根據功能劃分,從腸道健康到美容養顏再到口腔保健,甚至能夠調理私處菌群平衡等。
基于此,中國保健品協會給出一組數據,指出我國益生菌市場規模正在快速擴容,并預計未來將保持年復合增長率11%-12%的速度。具體來看,就是從2018年的647.7億元,增至2022年的1093.8億元。
同時,在奶粉、紙尿褲兩大品類銷量失速的情況下,營養品不僅成為母嬰門店新的增長支柱,還是母嬰門店強化核心競爭力,轉型健康管理型門店的契機。在這里,益生菌更是成為了每家母嬰門店的標配品類而存在。
低至1毛的代工價,讓高精尖的益生菌跌落神壇
其實益生菌原本是個高精尖的賽道,需要企業有強大的科研能力做支撐。然而,如今遍地開花的品牌告訴我們,進入益生菌行業的門檻很低。群雄逐鹿下,市場競爭不可避免地愈發激烈。與此同時,外界對益生菌功能性的爭議聲也越來越大。
事實上,益生菌代工早已不是行業內幕。采用廉價代工,經過包裝到市場上就能實現價格翻番,讓益生菌這門生意變得十分地“暴利”。曾有多家媒體指出,益生菌代工價低至1毛/袋,而8毛/袋的已是中高檔產品。企業直言,拼的是包裝、噱頭。
據每日經濟新聞報道,代工廠可以根據成本預算定制益生菌添加量,以3g/袋為例,成本僅需7至8毛錢。值得一提的是,代工廠工作人員表示,這種規格已經算得上是中高檔級別的代工產品。
而另外一家代工廠更是直接表示,能夠提供標注“同仁堂”商標的益生菌,拿貨價僅需20元/盒,終端零售價則在100元/盒。若要自己做3g/袋的話,給多少錢加多少益生菌,好一點2塊錢左右,差一點7至8毛錢也可以。
此外,第一財經也曝出,一款號稱“添加150億升級活性”的益生菌,標示5g/袋,但實際含量不足2g,成本僅需0.3毛。按照每盒10袋,出廠價僅3元,但對外銷售卻要20元/盒。
而在愛采購等B2B平臺上,有的益生菌代工廠甚至報出了超低價,一家名為廣州康萊生物科技有限公司的某款益生菌凍干粉產品,其公開報價1萬袋的批發價為0.3元/袋,而10萬袋起訂則為0.1元/袋。
針對以上信息,筆者也進行了調查。在各大采購平臺上搜索“益生菌OEM”,其中愛采購每袋代工價在0.02-0.05元,但采購數量需要10萬起步。還有按盒批的2g*20袋/盒,僅需2元;阿里巴巴3g/條,代工價在0.35-0.4元。而按盒批的4g*10袋/盒,則需要4.2元。
魚龍混雜一川中,多數益生菌產品的功效和活性成疑
在廣闊市場下,魚龍混雜一川中。據了解,目前我國市場在售的益生菌產品出現多個屬性,包括藥品、保健食品、普通食品。而這三者的區別就在于菌種、功效是否需要驗證、益生菌活性等。
其中,益生菌藥品的審批和功效驗證非常嚴格,產品需要做相應的臨床試驗,菌株活性到保質期最后一天也要達標,來保證人體服藥后起到相應的效果;而益生菌保健食品是具有特定保健功能的,所以也需要做功效驗證,同時對益生菌活性也有明確要求,但相對于藥品而言要求較低。
但需要關注的是,益生菌普通食品對一般對功效驗證、益生菌活性不作要求。這也意味著,該類益生菌可能根本無法起到商家宣傳的正向效果。
事實上,新京報就曾送檢了9款自購的低價益生菌粉。結果顯示,僅有2個樣本的益生菌總數檢出值與產品包裝宣稱的添加量相符,其余7款樣本的益生菌總數都遠低于參照數值100萬CFU/ml(g)。
此外,就在去年7月,首都醫科大學現任校長饒毅接連炮轟華大基因CEO尹燁,并直指帶貨的益生菌為假藥。原因是,尹燁在大力推廣的「優美達華大益生菌」系列產品時。
他宣稱“優美達密蜜沒有副作用和依賴性,如果女性有私處癢或異味等情況,就可以吃這款益生菌;優美達益舒里的益生菌會對胃部黏膜進行修復;如果確實有睡眠方面的困擾可以吃優美達益休……”
然而,饒毅卻表示:“尹燁推廣的益生菌,就是假藥。全中國現在推廣的益生菌無一不是假藥。腸道細菌研究很熱門,但迄今沒有拿出可以有效應用的產品。”
更有研究人員對媒體透露:“我現在還沒遇到一家企業愿意給予足夠長的時間和一定資金進行研發。最常見的情況是,當一種菌株還沒有得到足夠證實,就被企業拿去應用了。”
雖然在代工廠的幫助下,企業可以輕松造出一個益生菌品牌。但同時,也要面對使用代工模式帶來的產品創新及品控挑戰。甚至還要面臨因產品不合規,被工商行政處罰和被消費者投訴維權的風險。
而上述事實也在警示不良商家,以次充好侵害消費者權益,終將被消費市場撕破面具。同時,也為母嬰門店敲響了警鐘。在選品時除卻利潤空間外,產品是否優質、廠家是否靠譜,背后是否有科研團隊等都是需要考量的重點。
因為在當下,營養品正逐漸替代嬰配粉、紙尿褲的地位,成為實體門店貢獻銷售額的主力擔當。一旦這種問題產品暴雷,會讓消費者對母嬰門店的專業性產生質疑,并逐漸瓦解消費者與門店之間的黏性關系。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益生菌雖然是個熱門品類,但是想要“打爆”仍需在各個環節上用心。隨著市場管控的完善,信息的進一步破壁,良幣終將驅逐劣幣。
資料參考:
《代工價8毛錢一袋已是中高檔產品 企業直言:益生菌“比的是包裝、噱頭”》,每日經濟新聞
《無標準、缺監管,代工成本僅3毛的益生菌如何收割智商稅》,第一財經,欒立&吳綿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