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表于廣東
?
廣州的“藍色夢想”。
1
廣州的海洋探索
廣州正在翻開“藍色經濟”的新篇章。
一個大的背景是,海洋變得愈加重要。二十大報告中明確指出,要發展海洋經濟,保護海洋生態環境,加快建設海洋強國。2023年中央一號文件也提出,建設現代海洋牧場,發展深水網箱、養殖工船等深遠海養殖。
作為海洋大省,廣東的海洋經濟生產總值約占全省經濟總量1/6,擁有海岸線4114公里,居全國首位。那么,作為廣東省會、國家中心城市的廣州,又將在這場“藍色沖刺”中扮演何種角色呢?
帶著這個問題,2023年8月16日,“高質量發展媒體調研行”來到了廣州南沙,實地探訪廣州海洋地質調查局、廣州南沙華農漁業研究院和南沙區漁業產業園等地,試圖從海面上和魚塘邊找到答案。
由于地處廣東省中南部,很多人提到廣州,一度以為這里沒有海。
實際上,廣州不但有海,海洋資源也非常豐富。資料顯示,廣州市現有海域399.92平方公里,大陸海岸線209.9公里,已劃定港口航運區、旅游休閑娛樂區、海洋保護區和保留區4類一級類海洋基本功能區。
?
2022年,廣州市水產品總產量49.8萬噸,自給率超過90%;漁業產值129.5億元,同比增長3.8%,占全市農林牧漁業總產值22.5%,是廣州農業兩個超百億產值的產業之一。
而南沙又是其中無可爭議的焦點。南沙擁有海域面積351.57平方公里,大陸海岸線106.73千米;海島11個,面積約 63.23平方千米,包含有居民海島3個及無居民海島8個,也是廣州市唯一的出海通道。在基礎設施配套上,南沙擁有全國最大的臨港冷鏈倉庫群,已建成23萬噸倉儲庫容。
?
▲位于廣州南沙的廣東國際漁業高科技園
以南沙為錨點,廣州正在向大海深處探索。
2
廣州的“海洋答卷”
在這場“藍色沖刺”中,廣州被賦予重任。
《廣東省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四個五年規劃和2035年遠景目標綱要》中明確提出,“推動廣州打造成為世界海洋創新發展之都”。《廣州市海洋經濟發展“十四五”規劃》也提出目標,廣州到2025年打造海洋創新發展之都、到2035年全面建成全球海洋中心城市。
一個經濟規劃背后,往往需要產業的支撐。廣州把目光投向了“海洋牧場”:將海洋變為糧倉。
但一個不可回避的問題是,廣州目前并無可直接用來發展海洋牧場的海域。廣州印發的《廣州市養殖水域灘涂規劃(2019-2030)》,明確將珠江口海域的港口、錨地、航道、通航密集區等區域劃為禁養區,明確禁止從事經營性水產養殖活動。
這樣一來,廣州又該如何唱響海洋牧歌?廣州的答案是發展產業鏈。
首先,廣州的海洋裝備制造業發達。你也許不知道,廣州是全國三大造船基地之一,擁有廣船國際、中船龍穴造船、中船文沖、中船黃埔等知名船舶制造企業。
近年來,由中國科學院廣州能源研究所研發設計,廣船國際有限公司制造的兩個半潛式深遠海智能養殖旅游平臺“普盛海洋牧場1號”“普盛海洋牧場3號”,已經在南沙區龍穴島交付海南普盛海洋科技發展有限公司。
在廣州海洋地質調查局,筆者還看到了“海馬”遙控潛水器、數字海底地震儀、水下滑翔機、水下自助式航行器等具有自主知識產權的“探海利器”。根據該局科技處副處長楊振的介紹,等我國自主設計建造的首艘面向深海萬米鉆探的超深水科考船建成后,將形成“十龍探海”的裝備格局。
?
▲圖源:觀點 實地拍攝
其次,廣州是華南地區重要的水產品流通集散地,樞紐優勢突出。以黃沙水產市場為例,這是全國三大鮮活水產批發市場之一。
如今,在建的黃沙水產新市場將于今年底建成,計劃2024年投產。未來,廣州有望成為粵港澳大灣區水產品集散地和華南漁獲交易中心。
?
最后,廣州還有科研優勢。廣州擁有全省70%以上的農業科研院所和90%以上的農業專業人才,研究領域覆蓋現代化海洋牧場全產業鏈。
在廣州南沙華農漁業研究院,筆者看到,研究人員構建了石斑魚重要病原檢測技術體系,為發展海洋牧場提供抗病育種、病害防控等科技支撐。他們科學培育下的南沙青蟹,更是被稱作“蟹中茅臺”。
?
▲圖源:觀點 實地拍攝
3
高質量發展,海洋成為新引擎
2023年以來,高質量發展已經成為一條主線。
作為廣東省會、國家中心城市的廣州,自然沖鋒在前。廣州的高質量發展,是以制造業為底色的。一直以來,廣州都深耕制造業,建立了規模龐大、體系完整的產業鏈。涵蓋電子信息業、電器機械業、石油化工業、服裝紡織業、生物制藥、交通運輸設備制造、物流、鋼鐵等多個領域。41個工業大類中,廣州擁有35個。
除了傳統制造業,廣州很早就發力高端制造。早在《2020年Q3中國城市活力研究報告》中,廣州的高新技術企業數量就超過了上海、杭州,從1919家增加至12000家。
此前《自然》發布的“全球科研城市100強”里,廣州正式晉級全球科研城市的頂級陣營,排在第10名。這意味著,全球主流科學界對廣州科研能力的巨大認可。
?
這些數字背后,是廣州先進制造業集群的持續發力。時至今日,廣州已形成6個產值超千億元的先進制造業集群,工信部公布的45個國家先進制造業集群名單,廣州獲得三席,后勁十足。
如今,在海洋經濟上,廣州同樣在打造高質量發展的“藍色引擎”。
面對這張藍圖,廣州的構想之一是高水平建設臨港經濟區,發展高端海工裝備、海洋新材料、新能源等海洋產業,打造國內領先的“臨港+”產業集群。
此外,廣州還在全力打造“兩中心一高地”:現代化海洋牧場裝備制造中心、粵港澳大灣區水產品集散中心和裝備智能化、種業特色化、養殖現代化的科技研發高地。
?
▲圖源:觀點 實地拍攝
以南沙區漁業產業園為例,其正在打造科技創新、品牌突出、效益顯著、三產融合的漁業產業發展示范高地。資料顯示,南沙區漁業產業園2019年6月入選省級現代農業產業園,園區規劃總面積3.9萬畝,其中連片規模養殖面積達2.6萬畝,輻射帶動示范面積達5萬畝以上。
如今,南沙已集聚海大集團、恒興集團和誠一集團等一系列水產科技研發優勢企業,并在南沙青蟹、皖魚、鯽魚、鰻魚和小虎麻蝦等種業領域取得較大突破。
不難想象,未來這里將成為廣州的經濟“藍極”。一個嶄新的廣州,也將從這片深藍中,奔向高質量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