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規模上去了,人才沒跟上。
1
降回去了
交銀施羅德基金也是國內首批銀行背景的基金公司之一,背靠交通銀行、施羅德投資管理有限公司以及中國國際海運集裝箱股份有限公司,渠道優勢顯著。
?
?
2005年正式成立后,交銀施羅德基金也是屬于第一梯隊的。
2009年,交銀施羅德以858.58億元的總資產凈值,遠超工銀瑞信的626.76億元和437.34億元。
但2010年,公司前投資總監李旭利和基金經理鄭拓的“老鼠倉”事件同時爆出,交銀施羅德的發展一度陷入低迷。
直到2016年“交銀三劍客”橫空出世,交銀施羅德也再度以一個更為正面的形象回歸人們的視野。
所謂“交銀三劍客”是指王崇、何帥和楊浩三位基金經理,這三位曾在2016年股市大幅下跌之際,守住了旗下產品的正收益,于是就這樣走向了聚光燈下,被并稱為“交銀三劍客”,為公司打開了一個新的突破口。
2019年2月,交銀施羅德的總經理從原來的阮紅換成了謝衛,自此便迎來了公司的高速發展期。
根據華夏時報,2018年以來,交銀施羅德基金幾乎每年都獲得“金牛基金管理公司”的獎項。
數據上看,公司的規模也從2018年末的1547.26億元,迅速攀升至2022年二季度末的5880.77億元。
短短三年半,公司迅速涌入4000多億資金,增幅高達280%。
?
?
但好景不長,如今不僅“交銀三劍客”不復當年風采,公司規模也出現了大幅回落。
比如當初三人中最被看好的何帥,最新在管產品年內跌幅全部超過10%。
公司規模也是從2022年二季度末的5880.77億元,降至了2023年8月2日的5030.69億元,2023年一季度末更是只有4991.90億元,規模直接縮水888.87億元。
具體怎么回事呢?
2
業績不行了?
規模縮水的直接原因主要是業績不理想。
天天基金網數據顯示,截至2023年8月7日,交銀施羅德基金旗下211只產品中,近1年來,94只出現虧損,36只虧損超過10%,6只超過20%。
尤其是一些權益類,根據Y趣理說7月18日的文章梳理,交銀施羅德旗下超過50億元規模的8只權益類產品中,在過去一年凈值最高虧損率高達24.50%;超過30億元規模的20只權益類產品中,在過去一年凈值最高虧損率則高達25.86%。
業績是投資者們重要的參考數據,業績不理想,投資者自然也不會過多留戀。
比如“交銀施羅德瑞思混合”這只基金產品,于2020年2月21日成立,正是交銀施羅德發展得如日中天的時候。
這只基金是一只3年期產品,于今年2月份到期,封閉期一結束,很快就迎來了基民們的瘋狂贖回。
封閉期間,該基金賺了7.16%,而同類產品均數為17.25%,橫向比較下來表現實屬一般。
封閉期結束后,該產品從此前的49.46億份,贖回到一季度末的26.65億份,幾乎一半都被贖回,到今年二季度末就只剩23.26億份了。
?
?
不止如此,號稱“基中基”的FOF(Fund of Funds),也是從云巔跌落到谷底。
2022年一季度末,交銀施羅德旗下的FOF基金以426億元的規模高居行業榜首,遠超第二名近100億元。
長期占據行業第一位置的交銀施羅德,或許也沒想到接下來會是連著6個季度的持續下跌,交銀施羅德的FOF基金就這么一路跌向了今年二季度的180億元,近一年就跌沒了174億元,令人唏噓。
3
人才短缺
產品業績虧損,管理規模下滑,究其根本,還是我們之前說過的,公司發展太快,需要發行大量新產品,人才供給就沒能及時跟上。
其實謝衛任期內啟用了一些新手基金經理,但也只能稍作緩解。
這也跟交銀施羅德的人才培養方式有關。
一方面,培養一位優秀的基金經理本身就要投入大量的成本和資源,以及長期的經驗積累;另一方面,根據阿爾法工場DeepFund去年一篇文章的介紹,交銀施羅德的權益基金經理超九成都是來自內部培養。
?
?
培養一個合格的人才本就耗時耗力,還堅持內部培養,人才供給的速度自然就趕不上新產品發行的速度了。
于是一拖多幾乎成了常態。
根據財經獨角獸梳理,截至2022年11月15日,在32為基金經理中,17為基金經理在管產品都超過了3只。其中,魏玉敏、王藝偉、邵文婷、黃瑩潔、季參平、于海穎、韓威俊、陳俊華這8為基金經理都超過了5只。
尤其是劭文婷,堪堪踩著相關規定要求的10只產品的紅線。
但一拖多的負面影響自然也就隨之而來。
天天基金網最新數據顯示,劭文婷在管的權益類基金產品基本全軍覆沒,只有一個QDII的“交銀中證海外中國互聯網指數”和混合債“交銀定期支付月月豐債券”取得了正向收益,而且還排名靠后。
?
?
并且一拖多因為受限于基金經理的精力分配問題,很容易形成同質化。
比如前文我們提到的“交銀三劍客”中的何帥,目前在管的4只(A/C類并稱)產品不僅全線飄綠,排名靠后,今年一季報還顯示出何帥的前十大重倉股有7只基金均是一樣的持股。
?
?
業績慘淡,近一年何帥的回撤率也在下探,截至今年6月21日,已經降至25.28%。
忙活了一圈,交銀施羅德還是沒能回到第一梯隊。按照券商中國的排名,截至今年二季度末,交銀施羅德基金的管理規模僅在第20名。
路漫漫其修遠兮,交銀施羅德要想再來一輪業績爆發,還得繼續等待時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