某種程度上,省內市與市之間的距離決定了一個省份發展的關鍵,其中安徽就是最好的例子。
從地圖上看,安徽其實是散裝的,整個省份被分為皖北、皖中、皖南,三大地域之間無論是從經濟上還是情感上,沒有核心和共同聚焦點,三個地段之間的割裂極其嚴重。
比如,作為省會城市的合肥能夠連接的城市只有一個六安,淮北被秦嶺淮河隔斷,馬鞍山、蕪湖、銅陵、池州、安慶則自成一線,順長江而下。
這也就導致省會沒有影響力,也不具備輻射能力,省會周圍沒有經濟較強的城市。但在省份邊緣出現了強市,跟其他省份的強市出現了跨省份的抱團行為。
隨著近年的發展,受到周邊省份產業遷入發展的影響,產業系數開始大幅增長。據悉,2021年安徽省重點項目的投資60%來自長三角的企業,是長三角的先進制造業產業鏈的延伸。
一、千億產業的延伸之地
雖然安徽是最近10來年才加入長三角城市群的,但發展效果十分顯著。
數據顯示,2021年安徽制造業GDP增加值超1萬億,全國排名第10位,晉級第一方陣;合肥市也躋身新一線城市之列。
更重要的是,安徽最近10年以來,經濟的最大成就就是“蕪滁馬宣”的經濟崛起,從而使得安徽省會合肥基本上實現了與長三角核心區的地理連片。
根據安徽省公布的2019年經濟發展的表現來看,蕪湖、滁州、馬鞍山、宣城等四城的經濟體量分別達到3618.26億、2909.1億、2111億、1561.3億,人均GDP為96538元、70712元、90329元、58961元(按2018年末常住人口計算)。
滁州也成為了2019年人均跨越1萬美元大關的又一個中國地級市,可以說,長三角一體化向安徽的外溢,以及南京都市圈的構建。
也就是說,滁馬蕪宣四市,以不到1300萬的人口總量,在經濟體量上已經超過1萬億人民幣,人均GDP已經超越1萬美元。
整體看,將這個數據對比蘇南浙北地區等三角核心區,算不上亮眼,但是放在全國范圍內,非沿海省份里,做到市與市之間連續富裕地帶的,實際上是非常罕見的。
這是由于接近南京發展延伸過來的地緣優勢,決定了安徽相比很多其他省份,在先天的發展條件上更加優越。
例如與南京接壤的蘇滁產業園, 四分之一是外企占比很大,而其他大部分則是上海、蘇州、浙江發展而來的企業居多。
可以說是承接滬上制造業轉移,也是因為那時候普通制造業蘇州已經進不去了,于是在2018左右很多制造業把企業搬到安徽。
既然要討論到安徽本地的制造業發展,那么江淮運河項目實際上功不可沒,因為原材料的運入和產品的運出就很重要了,很多地區就是因為地理原因所限制,導致制造業無法發展。
圖片來源:小紅書“一片自由的云彩”
截止2019年,累計有86家境外世界500強企業在安徽設立162家企業。全省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年均增長10.1%,增速居全國第3位、中部第1位。
其中,更早一些的時候,2017年安徽居全國第6、中部第2位,2018年(9.3%)居全國第4、中部第1位,創近四年新高。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增速連續12年居全國前列。
甚至如今放眼一看,安徽滿是國際知名企業的身影,如格力電器、美的電器、奇瑞控股、江淮汽車、京東方光電、科大訊飛、比亞迪、大眾、蔚來等等。
而這些企業的存在,也扎扎實實的加強了安徽制造業的基礎,提升了安徽制造業的層次和向智能制造轉型升級發展的可能性。
也讓安徽得以擁有“創新之城”、“能源之都”、“材料之都”的標簽。
通過安徽發展數據得知,當下安徽制造業、數字經濟增加值都超1萬億元,全球10%的筆記本電腦、20%的液晶顯示屏在安徽生產,全國每3臺冰箱、4臺洗衣機、5臺空調有1臺是安徽制造。
另外,芯片、顯示屏、新能源汽車都是當下熱門的制造業。根據中安在線數據顯示,2023年1-4月,安徽全省汽車及新能源汽車產量高達62.63萬輛,均居全國第四。
為此,回過頭來看,安徽本質上和江蘇有點類似,都是一個散裝省份,雖然散裝省份的省會,行政意義大于經濟意義,但是反而是這種散裝省會,更容易催生出更加尊重市場規律,相對健康的經濟模式。
就整體發展來看,安徽的數據足夠好看,然而換成與中部六大省會之間的PK,合肥卻成了最不被看好的省會。
數據來源:中安在線
二、“中國第一風投機構”,大打翻身仗
作為中國經濟版圖中的“腰板”,中部地區覆蓋湖北、湖南、河南、安徽、江西、山西六省,擁有10.7%的國土面積,26.6%的常住人口,但論發展質量,比不上東部;論發展速度,又不如西部。
如果以GDP總量給六個省會排個序,武漢一直獨占鰲頭,長沙其二,合肥已經排至第四。
在中部六省會中,與其他城市不親近的合肥,從來都是不上不下,也是不近長江水路的合肥,被冠上了不被看好的發展標簽。
但以第一個中部崛起十年發展來看,雖然排名未變,但武漢、長沙、鄭州、合肥的經濟體量越來越接近。同時,西不及河南鄭州,東不及江蘇南京,對自身的發展做了大量規劃的合肥,增速異常的明顯。
合肥的GDP從2009年的2102億增加到2018年的7823億,增幅高達272.17%。這背后,既有2011年合肥吞并原巢湖市兩個區縣的因素,也有合肥自身發展迅猛的原因。
最早的時候,在1970年合肥提出“舉全市之力傾盡資源”支持中國科大落地合肥,于是中科大成為了一一所落地合肥的985院校。
而中科大也給合肥帶來了可控核聚變、人工智能、量子信息三大技術。某種程度上也可以說,中科大賦予了合肥人工智能與制造業的基因,不過這也僅僅是合肥走出的第一步。
近15年來,合肥也對眾多落地本地的企業進行過大規模的投資。其中包括京東方、晶合集成、合肥長鑫、蔚來中國等。
圖片來源:網易文創
而單筆高達1500億元的投資,也導致合肥被冠上了“中國第一風投機構”的標簽,但事實證明了,這個風險合肥押對了。
就拿京東方來說,京東方的到來,直接補齊了合肥家電產業鏈中液晶屏的最后一塊板,這不僅將合肥帶到了三大家電生產基地之一的位置上,也整體提升了家電行業的升級。
根據合肥市2021年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統計數據顯示,2021年合肥六大主導產業增加19.8%,其中平板顯示及電子薪資增長高達32.4%。
而家用電器也已經從2008年的300億元產值,提升至2021年的900億元。
更值得注意的是,根據21數據新聞實驗室發布“2020年城市GDP百強榜”中,合肥市成功躋身“百億俱樂部”。隨著合肥跨入“萬億俱樂部”,合肥這座黑馬城市名聲越來越大。
而被耽擱也太久的城市地鐵,也終于修繕完畢。如果從三孝口下車,就能夠清楚地發現,修了幾年的地鐵線,早已四通八達。
可以說,合肥依靠自身扎扎實實的努力,實現了作為一個省會城市的發展任務。
圖片來源:網易文創
三、鮮為人知的安徽龍蝦產業鏈
身處兩江交匯、通達四海之地的安徽,還具有豐富的龍蝦產業鏈。
整體看,最火熱的是蚌埠的螞蚱街。最早在1994年的時候,螞蝦街的龍蝦店只有4家,經過三年的發展就達到了17家。
隨著螞蚱街龍蝦店的增加,小龍蝦也因此火到了祖國的大江南北,只要外地人來蚌埠就一定會去螞蝦街。
在人流的涌動下,1998年螞蝦街已經成為整個安徽省最大的小龍蝦集散地和消費市場,彼時,在小龍蝦的產業中,潛江和盱眙還極少被人提及。
在小龍蝦集散地逐漸增大后,僅僅到2002年螞蝦街的日吞客量就達到了三四萬人次,蝦店也從最初的17家發展到了六七十家。
原因在于,安徽的龍蝦在長三角的銷售優勢十分明顯。根據調查顯示,安徽省小龍蝦有近60%銷往長三角地區,占長三角市場份額的25%左右。
圖片來源:小紅書“今天吃早餐了嗎”
事實上不僅是蚌埠,合肥的龍蝦產業鏈也發展得很蓬勃。
數據顯示,合肥市城區品牌龍蝦餐飲店160余家,年消費龍蝦達8500噸,全市各類龍蝦大排檔1500余家龍蝦產業銷售額超過億元。
更重要的是,無論是養殖龍蝦的合作社,還是經營龍蝦的餐飲店,合肥的數量都不輸武漢、長沙,這兩個“網紅”龍蝦城市。
根據數據顯示,湖北省去年產量92.5萬噸,居全國第一,產量占全國總產量的44.27%,安徽省位第二,年產量34.98萬噸,比2018年增長60.8%,是我國小龍蝦養殖5個主產省份中增幅最大的省份。
安徽省小龍蝦的養殖面積也位居全國第二,面積達397萬畝。
圖片來源:網易文創
歷經二十多年的發展,安徽也擁有一定基礎的龍蝦規模化加工的優勢。
從規模化加工看,小龍蝦規模化加工企業主要集中在湖北、安徽、湖南、江蘇、江西五省,其中安徽省規模化加工廠有14人,加工量3.5萬噸,全國排名第五。
總的來說,相對于過去的舊工業城市,擁有新能源、人工智能、智能家居等產業的安徽,正在逐漸成為現代化工業城市的一份子。
參考:
蝦友:年產量34.98萬噸!安徽小龍蝦產量全國排名第二
蚌埠日報:安徽蚌埠:“小龍蝦”金字招牌是如何煉成的
Jenkin:安徽的制造業“逆襲”
地道風物:中國最沒存在感的省會,但逢“賭”必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