雍和宮恢復開放后,每天限制接待6萬人,提前9天放票。根據其購票系統上顯示的余票情況,幾乎每天都會接待4萬以上的游客,每月接待人數破百萬。
值得注意的是,與以往寺廟游玩人群不同的是,現在熱衷于去雍和宮的大多是年輕人。
根據數據,今年2月以來,預訂寺廟景區門票的人群中,90后、00后占比接近50%。
雍和宮擠滿了前來敬香求佛的年輕人,這讓很多人百思不得其解。社會正在像數字化、科技化的進程邁進,受到高等教育的年輕人越來越多,甚至連留學也成為了比較常見的趨勢,為什么年輕人們卻熱衷于去寺院上香拜佛?
節假日擠爆,周末深度體驗“出家”
在大眾過往的印象中,寺廟人山人海的盛況,往往只會在初一、十五以及重要的佛教節日出現,而且前來敬香禮佛的,也以中老年人為主。
但今年,各寺廟的“人山人海模式”就進入了常態化。即使是在工作日,也能看到絡繹不絕的游客隊伍,而且人群中年輕人的面孔并不少見。
節假日火爆到什么程度呢?在四川樂山,游客在峨眉山百元買的香燭沒燒幾分鐘就被工作人員拔了,以便下一撥游客上香。
在雍和宮,前往寺廟祈福的人多到一位游客跟安檢員擦身而過后安檢員的袖章粘到她的衣服袖子上,來趟北京成了雍和宮安檢員。
與此同時,除了節假日寺廟會出現人擠人的盛況,越來越多年輕人趁著周末去寺廟當義工,深度體驗“出家”。
當代年輕人上班時吃的苦還不夠,主動去寺廟吃苦。每天早上4點起晚上9點睡,4點起來跟著師傅上早課念經,頓頓吃齋飯,每天打坐3小時,不能說話不能出聲音。
每天生活枯燥重復還要干體力活,但卻收獲了內心的寧靜,以至于“想出家的年輕人太多了,寺廟都沒床位了”。
2.琉璃手串、慈悲咖啡,寺廟文創爆火
網上還流行一個梗:能讓當代年輕人服軟下跪的,只有雍和宮;而能讓他們不慍不燥排隊2小時的,只有雍和宮法物流通處。就連不少明星出行都帶有雍和宮的手串,比如金晨、秦霄賢、黃曉明和白敬亭等等。
雍和宮法物流通處,是向信徒和游客提供各種法物和文創產品的商店。雍和宮有三處法物流通處,沒有線上店鋪。現在雍和宮最火的手串是香灰系列,有香灰玻璃、香灰瓷、香灰半糖、香灰雪巴玻璃等等。
由于香灰琉璃手串因為含有焚燒過后的香灰,而雍和宮是中國最大的藏傳佛教寺院,每天都有大量的信眾在寺廟內焚香祈福,焚燒過后的香灰被認為具有神圣的力量,可以保佑平安、消災、增福等,因而成為了意義非凡的宗教飾品。
由于雍和宮法物流通處沒有線上店鋪,且排隊購買手串至少得2小時以上,一些異地或者沒有時間排隊的年輕人會在網上讓他人“代請手串”,直播間代請手串的業務也應運而生。
白天雍和宮營業期間,代請手串的直播間將鏡頭對準雍和宮法物流通處現場,一邊排隊代請手串,一邊以實物講解,以增強直播間消費者對手串正品的信任度。晚上雍和宮休息期間,代請手串的直播間則是以常見的直播帶貨形式講解每個手串的寓意。
除了手串,這兩年,各地寺廟紛紛賣起咖啡,城市咖啡文化正興起,再加上寺廟的buff,更是吸引了如潮水般的年輕人前來打卡。如上海玉佛寺、杭州永福寺、廈門南普陀寺、臺州龍興寺等,均開始售賣其寺廟咖啡。
永福寺的慈杯咖啡一經推出就成為了熱門網紅打卡地,“慈杯”即“慈悲”,是寺廟月真和尚題的字。在寺廟的環境和禪意的氛圍下,在這喝的咖啡也不再是日常生活中的普通咖啡了,而是得道高僧加持過后的佛門咖啡。
寺廟咖啡在菜單上也很有講究,取得咖啡名都頗有禪意,“滌煩”是美式,“停雪”是拿鐵,“歡喜”是摩卡,“聽山語”是抹茶拿鐵,在形象替代咖啡名的基礎上也延伸出絲絲禪意......在今年年初,不僅除了兔年限定款,還增添了與消費者的互動性。
在杯身上增添了一個刮獎的區域,正好戳中當代年輕人熱衷刮刮樂的消費痛點,消費者撕開杯身上的“刮獎區”,就能看到“日進斗金”“大富大貴”等祝福語。
求工作求上岸,offer寺“有求必應”?
雍和宮前身是皇子府邸,曾出過雍正和乾隆兩任皇帝,所以這里被稱為“龍潛福地”。后來乾隆皇帝把這里改造成了藏傳皇教的寺院。寺廟建成以后,許多人都說這里十分靈驗。
大家到雍和宮普遍求事業和學業,雍和宮也確實很靈驗,也被大家戲稱為“offer寺”。在雍和宮求offer很快就會收到工作邀約,但是也會有些讓人啼笑皆非的事情發生。微博和小紅書上還有人喊話“求職千萬不要去拜雍和宮”“有工作的人別來雍和宮求事業”。
比如,有人今年年初待業在家非常焦慮去雍和宮求事業后,三月初火速入職。后還愿又來拜了一次,拜完后陸陸續續各種忙,連續加班加近一個月。
有人公司快裁員,讓家人去雍和宮求事業,結果同事離職全交接到她一個人頭上,一個人干了三個人的活,價值是發揮出來了,痛苦也來了。
有人雍和宮求完事業后,工作量激增,兩天之內飛三個城市,且三個城市南轅北轍。
當代年輕人求佛燒香,其實是在應對當下越來越激烈的就業和升學環境。工作時長越來越長,工資卻絲毫沒漲;學歷要求越來越高,求職時的工作經驗年限卻一點沒降。在躺平和卷生卷死中,年輕人們選擇了通過求佛上香進行自我調節。
完全躺平是不可能的,年輕人進寺院求的最多的就是接offer和上岸,姻緣卻鮮有人去求。一方面通過許愿給予自身一點信心,另外一方面也通過寺院平復自己的心緒,不要過度焦慮而是順其自然。
通過去寺院當義工或是參觀游覽一番,感受佛家禪意,其實在給自己打開另外一個看待事物的視角,凡事看開點、放松點,結果自然水到渠成,這其實也是年輕人釋放壓力的自救之道。
圖片來源:網絡
參考文章:
億歐新消費《每天4萬年輕人擠進雍和宮,寺廟游為何突然火了?》
新榜《排隊2小時、一串賺10塊,直播間代請手串也成了生意?》
南方周末《買琉璃手串、喝“慈杯”咖啡,寺廟經濟“火得莫名其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