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住久了青年旅舍,已經分不清自己是租客還是主人了。”在青旅住了快小半年的露露說道。
這些青旅通常裝修大氣美觀,大廳和門頭更是頗有一番“國際學校”味兒,實際房價卻只要60元/晚,若是包月更為便宜,平均劃下來一個月的房租只要1500元左右。
起先,露露只是準備在青旅住上小兩周來過渡,但看了看動輒3000元/月的租房信息,露露決定在青旅長住。
在各大城市的角落,幾家甚至幾十家的青年旅舍正在悄悄生長,白天非住宿人員可以進來參觀,到了晚上5點后便只有租客能進出。
然而與大多數人幻想的不一樣,青旅里并沒有多少“背包客”。
公共區域,常能見到幾個端著電腦的年輕人,他們瘋狂的瀏覽網頁信息,再和手機進行一些貌合神離的互動,他們每天都投出去了上百份簡歷,除了面試要出門的情況外,大多數時間都窩在大廳的沙發上。
與傳統意義上的青旅不同,那個曾帶有社交屬性的青年旅客聚集地,不知何時變成了縣城人在大城市里的避風港。
“青年旅舍早已不是‘旅舍’,而是我們這些打工人的中轉站。”
01.“真正可控的只有2㎡的小床”
從程序員到展會人員,從律師到創業者,再從大學生到30歲+的離婚女性,青旅里擠滿了來自社會各個階層、全國各個地區形形色色的人。
露露住的是一個四人間。
狹窄的走廊擺放著幾個行李箱,底下是擺放的不太整齊的幾雙鞋子,沒有書桌,只有幾把椅子,椅子上放著“舍友”們的個人物品:水杯、衣服、充電器。
至于什么音樂、詩和遠方、深夜談心,早被凌晨一點“舍友”的呼嚕聲,凌晨六點的出門聲以及半夜小心翼翼的翻身等取代。
“大家都是來過日子的,”露露說道。
露露入住的這家青旅位于廣州天河區,臨近地鐵站,交通方便又在市中心,價格便宜水電全免,還有免費的自習室,這也吸引來了很多考研黨。
另外,這家青旅還有“免費保潔”。
這些進行保潔的阿姨多為房客,他們為了減免房租而自愿留下來為青旅做清潔,露露則是每個月抽出幾天時間去做兼職,也能抵消掉房租大半,但對于露露的舍友新姐來說,1500元的房租根本不是什么問題。
新姐是個律師,要問她為什么蝸居在青旅,她表示更喜歡青旅的氛圍,尤其是和幾個長住的姐妹混熟后,大家也能在當地相互有個照應。
住在青旅的,基本上都不是本地人。
一些短租客可能會因旅游、宿舍鎖門等原因住進青旅,有時露露只會見到他們一眼,有的連著住幾天的,才剛開始熟絡起來,人便收拾東西離開了,連個聯系方式都沒有加。
“你每天都像在經歷分手一樣,剛和人聊得投機了點就要分開,一開始不太習慣,現在已經釋然了。”
“要不是青旅,我何嘗來的機會與來自那么遠的朋友有這樣一段緣分呢。”
人多熱鬧,人多也麻煩。
一天24小時,洗衣機永遠在轟隆隆轉著,按分鐘收費,不僅要為了洗一次衣服而提前幾天籌備,還要見縫插針時不時去看看洗衣機是否需還有空位。
不過青旅的洗衣機,大多時候沒有人去選擇烘干,畢竟烘干30分鐘可以再洗一次衣服了,租客們不約而同的選擇了節約。
另外廁所、洗澡間排隊共用,空調需要加錢且征得所有舍友同意,擺放在公共區域的私人物品也不知道被人動用了多少次,在陽臺曬著的內衣內褲也早被人看個精光。
更難以令人接受的,是在房間內休息時,走廊里傳來租客的交談聲、腳步聲、打電話聲、東西掉地的聲音,住久了還會了解到哪兩個租客成一對了,房東又和誰搞曖昧了......
作為半年的租客露露,有時也分不清自己是主人和租客,在有新租客入住時她會主動打招呼,但在維護自己的權益時自己的身份又略顯尷尬。
總之在這里的一切,真正在自己可控范圍內的,只有那2平米的小床。
同一屋檐下,一股暗流在生存之上,生活之下涌動。
02.低價不是青旅的完整初衷
旅舍公共區的墻壁上,貼滿了旅客們的的照片,每一張照片的臉龐不盡相同,右下角標注的時間也橫跨了數年。
照片的周圍還貼著幾張明信片,他們大多表達了自己對未來的美好憧憬以及此次旅程的過程,還有感激青旅為他們提供的這次美好的體驗。
而這一整面墻所呈現的青春氣息,是大家對青旅的第一印象。
低價并不是青旅的完整初衷。
青年旅舍的本質其實是忠于“鼓勵交流、鼓勵自助、鼓勵環保、熱愛自然”的“教育天堂”的設想,而非一種經濟型酒店,這導致國內很多背包客對青旅的感知產生偏差,從而限制了青年旅舍的發展。
世界上第一家青旅,誕生在1912年的德國,目的是為當時的青少年提供體驗簡樸生活的機會,且不為盈利為目的,充斥著教育屬性。
很快青旅在當地發展除了國際青年旅舍聯盟機構,并得到了社會組織以及個人的捐助支持,價格也因此得以相對優惠。
1998年,青年旅舍的概念從廣東開始滲透國內,截止2017年,國內正式加入青旅鼻祖IYHA的門店共有300多家。
當然這300+只是隸屬于IYHA聯盟的部分,要把國內所有名稱中帶“青旅”的旅館合計起來,這一數字至少是四位數。
但實際上,這些非聯盟的青旅并非真正的青旅,而是打著青旅的名義的經濟型酒店,是自由行、單身經濟的流行,滋養了這些“偽青旅”的成長。
據《2021年統計年鑒》顯示,我國單身人口數量已經達到了2.4億,占人口總數的17.14%,其中我國的單身戶是占到了全球總數的41.67%,創下歷史新高。
而如此大的體量也促進了我國經濟結構變化,以前的旅行社并不接受單人參團,現在卻推出單人定制游,各大社交平臺上也充斥著“一人游”的攻略,相關數據顯示,53.3%的單身群體每年都要旅行1-2次。
另一方面,便宜的房價也滋養了不少北上廣深的打工仔,大家選擇的原因無外乎是環境差點,但價格便宜, 隨時都能搬走,這也導致青旅成了“租房平替”。
真正的青年旅舍,可以參考YHA China官網的定義:
這樣的趨勢也很快反應在了青旅的歐洲本地人身上,曾有一位網友在布達佩斯居住青旅時認識一位30歲的小哥,他表示自己沒有固定工作,也不想住在家里,因此輾轉居住在布達佩斯的不同青旅中。
好在一些仍有一些門店保留了青旅原始的傳統,入住就有紀念日服務、折扣優惠券、熨燙衣物、Happy Hour等隱形服務。
比如會有房東在旅舍的公共區域組織活動,包括火鍋排隊、讀書講座、多人桌游以及魔術表演等,另一種是租客自己組織的活動,比如爬山、City walk、料理大比拼等。
總之,青旅里永遠不缺找工作的人,也永遠不缺在努力生活的人。
參考:
青年旅社,只住窮人?——九行Travel
包月1500元,我在城中心有了一張床位的“家”——顯微故事
單身經濟給青年旅舍帶來新的投資機會——知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