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廁開張,歡迎來玩”“這里是新開的XXX廁,歡迎建設!”。
在新浪微博“圓角”超話里,遍地都是這樣的“新廁”引流貼。
對大部分人來說:“每個字都認識,連起來卻不知道他們在說什么。”
這正是“廁妹”們追求的效果——他們不想讓圈子以外的人“入侵”他們的生活。
好好地注冊了一個微博賬號,怎么就是“互聯網廁所”了?
在互聯網“上廁所”的年輕人
在大部分微博網友的關注里面,想必都有幾個“bot”類賬號。
“bot”是“robot”(機器人)的簡稱,最早起源于外網,比如自動推送天氣、交通等信息,可以實現自動回復的賬號。
而微博常見的bot則是真人運營,之所以稱作bot是因為他們通常采用“投稿不審稿”的形式,只負責信息的傳遞而不輸出帶有感情色彩的主觀評價。
強烈需要bot類賬號的通常是某個特定圈子,例如韓娛圈、電競圈、繪圈、同人圈等等。共同的愛好讓他們聚集在一起,在bot類賬號中盡情發表觀點。
由于bot發出內容通常是匿名的,包括但不限于各類“隔空喊話bot”“有話就說bot”形式的賬號成為投稿人宣泄負能量的最好場所。
匿名保護下稿主們沒有道德壓力的隔空對罵讓這些bot類賬號淪為“互聯網廁所”,在負面情緒滋養下,“互聯網廁所”越來越“臭不可聞”。
基于大致的用戶畫像,微博廁所被統稱為“女廁”,貼吧的是“男廁”,嗶哩嗶哩的則被稱為“童廁”。
他們自認是“陰溝里的老鼠”,不想被外圈人發現。
為了在開放的互聯網下藏身,他們作出了許多努力。
比如在微博簡介里加入“鎮魂”兩個字——傳言稱這兩個字被新浪屏蔽,加上后就不能搜到廁所賬號的主頁。
再比如使用大量諧音。他們用“解”代替“姐”,用“似”或“亖”代替“死”,用“素”代替“是”,用“湊”“稠”代替“丑”,“縞纻”“高柱”都說的是“稿主”(即投稿人),“濺射”指的是“建設”……
在上圖投稿中,“湊”指“丑”,“浮木”指“父母”
諧音構成了廁言廁語的一部分特色。除此之外,他們會自稱“本寶”,和同在廁所的同好互稱“老公”“寶寶”,常用句式包括“怎么你了”“再……試試呢”“偷走了我的人生”……
廁所概念和“慘圈”概念并不相同,但他們的用戶卻高度重合。積極生活的,家庭幸福的,哪怕只是某方面過得比較好的人,甚至只是看不慣慘圈刻薄言論的人一律會被“慘圈”用戶打為“萌萌人”“mmr”,不合他們心意的廁所言論都是“萌萌入廁來”“萌萌如廁”。
例如在某個專用于吐槽舍友的bot中,投稿人用“廁言廁語”掃射全體河南人。
圖片截自微博
評論區不滿的人中,不管是提醒“別以偏概全”路人,還是精通廁語說著“河南人怎么你了”的廁妹,都被認為是“萌萌人來廁所了”。
互聯網廁所,圈地球自萌
既然廁所不愿讓圈外人窺探他們的生活,互聯網廁所為什么會一次又一次進入大眾視野?
這可能和一次又一次大規模出圈的網暴及反網暴事件脫不了干系。
“互聯網廁所”只是“廁弟”“廁妹”們聚眾的場所,脫離了這些不見光的地方,習慣了將刻薄當做有趣、習慣審判他人的“廁妹”們依舊很難改掉隨時隨地銳評他人的習慣。
2月24日,湖南桑植縣一中學舉行百日誓師大會,某位黃V博主截取了一位高三學生代表在大會上發言的視頻進行審判。
在這場慘圈博主及知名韓娛圈KOL一力引導的網暴事件中,學生代表正能量的發言被他們惡意調侃成洗腦,評論區抓住女孩夸張的表情不放,極盡嘲諷之能。
再往前,廁所內部人士互相攻擊造成的未成年自殺事件也有好幾起。
在賽博廁所,當被人指出言論不合適時,他們掛在嘴上的話是:
“在廁所拉點屎怎么了”“都廁所了能有人說什么好話啊,你們mmr接受不了別看啊”“幸福的萌萌人們能不能別來入侵廁妹的生活”……
表面上看是廁妹圈地自萌,而“萌萌人”沒有邊界感地多管閑事。
實際上呢?
最近幾個月,小敏已經不止一次在微博推薦中刷到各個圈子的“廁所”。大量充斥著陰陽怪氣的隔空喊話讓她極其不適,直到上周卸載微博把全部精力投入到現實生活后,這種精神被內耗的情況才有所緩解。
算法推薦并非毫無道理,被微博推送可能是因為曾經點開過某個互聯網廁所。
可當越來越多守序善良的bot也自稱廁所,廁所成分就越來越復雜,再不能用絕對負面的詞匯概括所有廁所。
以新浪微博為例,互聯網廁所大致可以被分成以下幾類。
一種是與二次元相關的廁所,賬號為動漫、游戲等服務。
第二種是常見的與三次元明星相關的賬號,多出現于韓娛、內娛、電競圈等等。
在廁所,他們“隔空喊話”大多以二次元角色或三次元明星為中心,維護偶像們的權益,攻擊具體的三次元素人并非大部分人本意。
給圈外人最大的震撼也就停留在“這也能撕?”“這點小事也值得吵?”
人一多難免會有不同的意見不同的角度不同的立場,吵起來是難免的。但由于二次元、三次元明星特殊的職業屬性,就算沒有來自廁所的審判也會有數不盡的拉踩、脫粉、嘲諷帖出現。
還有一種則是圍繞三次元人自己的生活,分享交流愛好,吐槽學校老師舍友,在微博吐槽抖音、在貼吧吐槽微博等都有專門的“廁所”。
如只是分享零食的如“零食隔空喊話bot”,雖然投稿語氣避免不了“廁里廁氣”,但整體內容積極向上,只用作評價零食好惡,不會攻擊人。
從有的bot的部分稿件也可以體會到,稿主明顯是真心實意地分享經驗。
還有眾多成長不順、心理有問題的未成年人需要“廁所”這樣的地方抱團取暖相互慰藉。
但是更多的、被推送到路人眼前的,是對素人惡意凝視、肆意辱罵的臟亂差的賽博廁所。聚集在互聯網廁所的用戶像極了初中階段為彰顯個性跑到廁所聚眾吸煙,還對每一個路過廁所的人指指點點的少男少女,心情好的時候只是嘲笑取樂,心情不好的時候直接上升到霸凌。
廁規更新、廁所隱匿,廁所用戶找新家
當網暴事件發生時,總有人糾結被網暴對象是不是“完美受害人”。
例如發生在廁所的幾起網暴致死事件中,有人評價說被網暴對象也是廁妹,這算廁妹間的互毆而非單方面網暴。
看不懂廁言廁語的圈外人,就算被掛被罵也不會知道。承受廁所無端的惡意,經歷廁妹們長時間視奸與網暴的本來就是和他們處于同一個圈子的“同擔”們。
立下了“投稿不審稿”的規矩,bot就能肆意發布網暴他人的帖子嗎?
廁妹們事先聲明“掛人只是為了看樂子”,讓大家不要在意不要玩不起,被嘲笑對象就必須接受來自廁所的惡意嗎?
現在廁所用戶在互聯網上振振有詞“這是廁所,就是用來拉屎的”,等收到法院傳票的那一天,廁妹也能用相同的邏輯說出“這是合理網暴的地方,就是用來網暴的”這種話嗎?
有的廁所并不是純粹為了抒發惡意聚集在一起的,這類賬號尚且會管理稿件,造成不好影響也能立馬改正,刪稿道歉。
而有的廁所,審判他人是習慣,吸引更多的轉評是本能,哪里有爭議哪里就有流量,刪稿是不存在的。
當“互聯網廁所”這個05后網絡生態的陰暗一角被越來越多的人關注到,容納廁所的平臺是否應當盡到一點責任。
不久前,新浪微博更新了私信規則。
非會員沒有和別人互相關注的前提下,僅能給對方發送1-3條留言。
對于靠投稿為生的賬號可以算得上毀滅性打擊。
轉戰QQ號、微博超話、電子郵箱都成為了各大bot們的緩兵之計。
廁所用戶在找新家,bot的運營者們受到的影響或許并不大。投稿是匿名、可以被保護性不公開,誰又能保證所有的稿件都來自投稿而非bot本人。
當廁言廁語和當年的非主流文學、火星文一樣被嫌棄過時,廁所可能也只是更新一套語言繼續“陰暗地爬行”下去。
“博主被投廁了誒”。
小紅書上,小敏發現自己關注的畫手被“掛”在了某個微博廁所中,被掛的理由是畫手開價太高。
小敏真的很不理解,覺得400元一單太高,你大可以去找讓你滿意的40元一單的作品,何必一言不合就“掛人”。
卸載微博后,來自廁所的惡意仍然滿世界流竄,就像網暴致死事件發生后網暴仍然沒有停止。
參考資料:
莓想到吧:更多的未成年少女,正在被「廁所文化」擊潰
真實故事計劃:廁妹們惹毛了一位普通媽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