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金基研》鉑隹/作者 楊起超 時風/編審
截至2022年末,國內基金管理人的數量突破了140家,而公募基金的數量也超過了1萬只,公募基金市場邁入了“萬”時代,而各基金管理人或正面臨著產品同質化、基金市場競爭程度增加的問題。基金管理人如何根據自身優勢發揮專業能力為投資者創造持續良好回報,成為其發展的主線。
作為成立于2005年6月的首家銀行系基金,工銀瑞信后來者居上,值得關注。根據2023年4月末銀河證券基金評級結果,工銀瑞信旗下共有42只成立滿三年的主動權益基金進入“參評池”,其中18只獲得了五星評級,五星占比43%,居非貨規模前15基金公司首位。此成績離不開工銀瑞信“投研平臺化”“投研一體化”“人才梯隊完善”的平臺優勢,也離不開工銀瑞信投研團隊相通的理念、彼此信任、協同作戰和共同成長。目前,工銀瑞信旗下基金的業績在穩步提高,平臺優勢也在穩固提升,自成立至2022年末,旗下的各類產品(含非公募產品)已累計為客戶創造超過4,400億元的投資回報。
隨著基金業高質量發展步伐加快,部分頭部公司正在探索新的基金管理模式。其中,多基金經理共管模式被認為是較為有效的一種。理論上,一只基金由多位基金經理管理,能更為有效地實現分散化投資,有助于提高策略有效性。工銀瑞信近期探索推出采用多基金經理“共管”模式的“平臺型產品”—工銀領航三年,工銀瑞信的平臺型特點和優勢或能借此基金進一步展現。
?
從九十年代初國內首只證券投資基金成立,到1997年10月《證券投資基金管理暫行辦法》出臺,再到《證券投資基金法》的頒布,國內的基金市場越來越標準化、規范化。
在這二十多年里,國內基金市場競爭的激烈程度也在不斷增加,國內基金管理人和公募基金的數量也在逐年增加。2013年以來,國內基金管理人的數量幾乎翻了一番,公募基金的數量也從2013年初的一千多只增加到了超過一萬只。
從基金管理人數量上看,基金業協會數據顯示,2013年末,國內的基金管理人共有77家,到了2015年末時,基金管理人的數量已經達到了100家。而在2022年,國內基金管理人的數量已經突破了140家。
從公募基金的數量上看,基金業協會公布的數據顯示,2013年初時國內基金市場中僅有1,193只公募基金,而在近10年以來,公募基金的數量可謂“突飛猛進”,在2015年突破2,000只,在2018年則突破5,000只。2022年,國內公募基金的數量已經超過了1萬只,達到了10,576只,公募基金市場邁入了“萬”時代。
然而,在公募基金數量破萬的同時,基金的業績表現則展現出分化的趨勢。Wind數據顯示,2023年以來,截至5月12日,權益類基金凈值增長率達到20%以上的基金共有65只,而凈值跌幅超過10%的基金則多達850只。
在基金管理人和公募基金數量逐年增加、基金產品同質化程度逐漸提高而業績出現分化的背景下,一方面,同一類型下不同基金管理人的產品之間競爭程度增加,基金管理人如何根據自身優勢發揮專業能力為投資者創造持續良好回報,成為其發展的主線。
另一方面,投資者如何在恒河沙數的基金產品之中挑選出表現優秀、適合自己的基金,則是其投資生活中的一大難題。一些基金評級機構對市場上的基金進行評級,評級結果以“星級”的方式呈現,投資者可以根據“星星”的多少來大致判斷基金是否優秀。
目前國內共有晨星、天相投顧、濟安金信、銀河證券、招商證券、上海證券、海通證券7家基金研究機構符合基金業協會規定,可以從事基金評級業務。其中,晨星、銀河證券、海通證券等是數據被引用較多的基金評級機構。
銀河證券的基金評級體系,以風險調整收益為基礎評級依據,同時考察評級期間內收益的綜合表現,并根據基金收益分布規律確定合理的風險評級指標。因此,銀河證券能通過科學定性定量分析并依據一定的標準及產品風險收益特征等因素對基金進行評級。
2023年1月13日,銀河證券公布了其2022年基金評級結果,該評級結果顯示,共有3,127只基金“入圍”,其中有470只基金獲得五年期五星評級,769只基金獲得了三年期五星評級。
根據銀河4月末公布的基金評級數據,全市場的基金管理人中,旗下五星基金數、雙五星基金數均排名前十的有7家,分別為易方達、博時、工銀瑞信、富國、華安、華商、鵬華,四家公司旗下五星基金數量、雙五星基金數量均排名前五,分別為易方達、博時、工銀瑞信、富國。
對于基金管理人而言,其旗下獲得五星評級產品的占比能較好反映其整體實力。截至2023年4月28日,全市場非貨幣基金總規模前15的基金管理人中,旗下獲評五星評級的基金數量占到旗下所有基金的10%以上的有6家,依次是交銀施羅德、富國基金、華安基金、易方達基金、工銀瑞信、中歐基金,分別為17.86%、13.87%、13.66%、12.81%、12.62%、10.16%
從權益類基金來看,截至2023年4月28日,全市場非貨幣基金總規模前15的基金管理人中,工銀瑞信、交銀施羅德、易方達、華安、富國五家公司旗下五星權益類基金數量占參評權益類基金數量的比例在30%以上,分別為42.86%、41.18%、35.71%、34.63%和32.2%。
作為成立于2005年6月的首家銀行系基金,工銀瑞信后來者居上,值得關注。旗下共有27只產品獲得銀河五星評級,產品類型涵蓋股票型、混合型和債券型等,主動權益類18只,債券類6只。分類來看,旗下24只基金獲評銀河三年期五星評級,18只摘得五年期五星基金,其中15只產品獲銀河三年期、五年期“雙五星”評級,居行業前三。
從旗下五星基金占旗下所有產品的比例來看,工銀瑞信五星占比為12.62%,居行業前五。同時,公司旗下五星基金數量、雙五星基金數量亦均居行業前五。
從其旗下五星產品獲三年期、五年期“雙五星”的比例來看,工銀瑞信在全市場的基金管理人中居首,達到56%,表明其五星產品的業績可持續性更強。
而從其旗下五星權益類基金數量占參評權益類基金數量的比例來看,工銀瑞信在全市場非貨規模前15的基金管理人中排名首位,權益類五星占比高達42.86%,表明在主動權益方面,工銀瑞信具市場領先優勢。
其中在股票型基金方面,工銀瑞信領先優勢明顯,五星級股票型基金9只,三年期、五年期“雙五星”股票型基金6只,數量均居市場首位。
?
基金摘得“五顆星”的背后,是高于平均的產品凈值增長率和投研團隊在市場中的深耕。
銀河證券數據顯示,截至2023年4月28日,工銀瑞信旗下共有27只產品獲得銀河五星評級,其中有9只基金在2021年一季度以來的8個季度以上均獲得銀河五星評級。這9只基金分別為工銀研究精選股票、工銀戰略轉型主題股票A、工銀美麗城鎮主題股票A、工銀聚焦30股票、工銀前沿醫療股票A、工銀中小盤成長混合、工銀靈活配置混合A、工銀總回報靈活配置混合A、工銀新趨勢靈活配置混合A。
自成立以來,工銀瑞信以為投資人創造持續良好穩健的業績為目標。其權益類產品背靠完善的投研架構、規范的決策機制及全流程管理體系,其旗下各類基金的業績表現百花齊放。
從基金凈值增長率方面看,截至2023年4月28日,在最近三年,市場股票型和混合型基金平均凈值增長率分別為27.28%和28.64%,工銀瑞信旗下有23只主動權益類基金(不同份額分別計算,下同)凈值增長率超50%,其中11只超70%,4只超100%。而在最近五年,市場上股票型和混合型基金平均凈值增長率分別為48.25%和59.77%,工銀瑞信旗下,凈值增長率超過100%的權益類產品有17只,其中4只回報超150%。
基金的業績,不僅要從凈值增長水平方面看,還需要從夏普比率、最大回撤、超額收益、區間勝率等角度分析。
夏普比率是描述投資品或投資組合每一單位風險可獲得的超過無風險收益率的收益水平。對于基金而言,當夏普比率為正時,夏普比率越大,就代表基金所承受的風險能夠獲得的回報越多。
截至2023年5月22日,最近3年,全市場普通股票型基金的夏普比率均值為0.44,而工銀瑞信旗下股票型基金的夏普比率均值為0.65,旗下獲得五星評級的普通股票型基金的夏普比率均值更高,為0.92,均高于市場平均水平。
在最大回撤、超額收益和區間勝率方面,工銀瑞信亦有整體突出的表現。最近三年旗下普通股票型基金及獲得五星評級的普通型股票基金的最大回撤、超額收益和區間勝率則分別為-35.49%、41.85%、59.09%和-29.48%、63.85%、62.63%,均高于市場平均的-38.79%、23.21%、55.78%。
將目標放長遠些,從最近五年來看,市場普通股票型基金的夏普比率、最大回撤、超額收益及區間勝率為0.47、-39.2%、57.21%、59.27%,工銀瑞信旗下普通股票型基金這4個指標的平均值則為0.64、-36.88%、92.14%、63.28%,旗下獲得五年五星評級的股票型基金這4個指標的平均值是0.79、-33.19%、117.12%、67.84%,均高于市場的平均水平。
總而言之,工銀瑞信旗下普通股票型基金最近三年及最近五年的夏普比率、最大回撤、超額收益、區間勝率,均優于同類產品在同區間內的表現,而獲得五星評級的股票型基金表現則更佳。
尤其在超額收益能力上,工銀瑞信旗下普通股票型基金表現突出,最近三年、五年的平均超額收益,分別領先市場同類平均18.64%和34.93%,而旗下五星股票型基金最近三年、五年平均超額收益,分別領先市場同類平均40.64%和59.91%。
?
公募基金行業 “用業績說話”,產品業績穩健優秀是獲得投資者青睞的基礎。對于基金管理人而言,投研框架則是其業務得以順利運行的骨架,沒有完善的投研架構,產品業績或難以提升。工銀瑞信獲得五星評級的權益類產品數量占參評權益類基金的42.86%,這樣的成績固然離不開投研團隊在市場的深耕和對投資品的深度考量。而優秀的投研團隊,需要完善的投研框架作為背靠。
2005年6月工銀瑞信成立,十八年來,該公司不斷提升投研能力、聚集和培養人才、優化公司管理,形成了投研平臺化、投研一體化、人才梯隊完善化三大優勢,不僅“硬實力”突出,而且形成了獨具公司特色的“軟實力”。
首先,在投研平臺化方面,工銀瑞信十幾年來一直在加強投研的平臺化建設,目前已經設立了針對權益類、固收類、FOF、指數及量化四大研究板塊和15個能力中心。通過建立完善的投資研究體系,公司投研隊伍的集體智慧能夠得到有效交流和應用,資源能夠得到充分利用,投資決策的科學性能得到提高。
除了四大研究板塊,工銀瑞信還積極推進智能投研、智能風控平臺的建設,此舉有助于提高其對投研資源的利用效率和風險控制能力。
其次,投研一體化是投研平臺化的應用。在投研一體化方面,工銀瑞信一直秉持“研究驅動投資、投資指導研究”的理念,建立了包括宏觀、行業、公司等多個層次在內的研究體系,投研團隊堅持自下而上和自上而下相結合的脈絡進行投資研究。在這樣的投研理念下,核心的投研人才能夠充分發揮才干,投研團隊能加強研究成果向投資轉化,為管理人的各類投資管理提供有力的支撐。
投研平臺化與投研一體化相輔相成,共同構成其投研架構。
公募基金具有“輕資本、重智力”的特點,因此公募基金管理人的人才隊伍建設十分重要。據此,工銀瑞信以人才為第一資源,十幾年來一直重視人才的長效培養和“傳幫帶”,目前,其超過50%的基金經理由其內部培育而來,顯著高于行業平均水平,且形成了由“老中青”三代人構成的人才梯隊。
然而,如何讓老一代基金經理帶頭發揮“領頭羊”的作用,讓新生代快速成長為成熟的優秀基金經理并擴展能力圈,對于任何一個基金管理人而言都是難題。而工銀瑞信作為國內老牌的“銀行系”基金公司,通過構建“金字塔”式人才培養體系,已經建立起了比較完善的人才培養結構。
目前,工銀瑞信的人才梯隊中老中新傳幫帶接力,梯隊自身有序且完善,能夠源源不斷地培養投研專業人才,而這些投研人才又為產品的成功運作提供了不竭的動力和投研成果儲備,工銀瑞信旗下各類基金產品的業績表現得以百花齊放。
在人才源頭上,工銀瑞信將校園招聘與社會招聘并駕齊驅,做好人才儲備,不斷筑牢投研人員隊伍基礎;在發展路徑上,其搭建了專業和管理兩個不同的職業發展路徑,從縱向和橫向拓展人才的發展空間。在人才激勵方面,其在長期的探索下,構建了多樣化的長期激勵約束機制,不僅激勵員工追求卓業的投資業績,而且能夠使得團隊合作更加緊密、整體績效得到提升,同時公司的投資業績及投資者的長期收益的持續性和穩定性也能得到提升。
通過把握人才源頭、搭建發展路徑和構建激勵機制,工銀瑞信已經形成了由“老中青”三代構成的人才梯隊,股票投資方面有何肖頡、鄢耀、趙蓓、杜洋、譚冬寒、單文、張宇帆、楊鑫鑫、盛震山、胡志利、夏雨、李昱等等,百花齊發,各具特色,揚長避短,互為補充,形成合力。
在團隊文化的建設方面,工銀瑞信大部分的投研人才在公司內部的培養在成長的過程中,充分受益于公司投研團隊體系,對平臺價值高度認可。而共同的理念和價值觀,則是投研人才能夠發揮團隊協作“合力”的基礎。他們在長期共事中建立起來了志同道合的投資觀:重協作、重合規、重穩健重長期。
投研團隊共同的價值觀和理念、彼此的協作與信任關系,這無疑是平臺型公司能夠發揮團隊合力的重要因素,是構筑平臺型公司的重要條件,也構成了平臺型公司的競爭“壁壘”。
正由于長期以來注重投研體系的完善和人才梯隊建設,工銀瑞信的投研團隊理念相通,彼此信任,協同作戰,共同成長。據此,工銀瑞信成為了業內典型的平臺型公募基金公司,形成了“投研平臺化”“投研一體化”“人才梯隊完善”的平臺優勢,構筑了堅實的“軟實力”,能夠依靠堅實的平臺和優秀的投研團隊,可持續投資能力持續提升,平臺優勢也在穩固提升。
數據顯示,截至2022年末,最近近三年及五年以來,工銀瑞信旗下主動權益基金的絕對收益率分別為70.01%、96.85%,超額收益率則分別達到了63.17%、95.95%,同時上榜海通證券近五年權益類和固收類絕對收益業績榜大型基金公司前三。在專業投資領域的長期專注和深耕,讓工銀瑞信贏得了不少投資者的認可,也為投資者帶來了切實收益。而自2005年6月成立至2022年末,包括非公募產品,其旗下的各類產品已累計為客戶創造了超過4,400億元投資回報,其中公募產品已經累計為投資者創造了1,600億元的利潤。
值得關注的是,工銀瑞信依托平臺優勢,近期探索推出采用多基金經理“共管”模式的“平臺型產品”—工銀領航三年,產品設計初衷就是希望通過平臺和團隊賦能,通過分工協作與風格互補,加強決策理性化及勝率,努力把握市場輪動下的占優風格,努力進一步提升投資者體驗和獲得感,將公司的平臺型優勢進一步發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