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我打出這個人設,閣下又該如何應對?
直播帶貨,如今已不是什么新鮮事,打開短視頻平臺的直播頁隨便都能看到成百上千的商家在直播帶貨,博主們也想破了頭希望能把握住最新的流量風口。最近,一位名叫“保爾柯察鐵”的博主,聲稱自己是車臣人,短短數月便在短視頻平臺收獲了30多萬粉絲,記錄自己“參與俄烏戰爭”的種種事件。而就是這樣一位操著一口中國方言的俄羅斯人,開始在自己的櫥窗里出售一些俄羅斯商品,并有許多網友為之買單。
互聯網上“假裝外國人”的方式如何成為了新的流量密碼?“新鮮獵奇人設”能維持一個網紅多久?“流量為王”的時代,年輕人該怎么分辨互聯網的“假冒偽劣”?
“假洋鬼子”大行其道
“保爾柯察鐵”可能都只是聽說過保爾柯察金。
保爾柯察金作為俄羅斯最著名的文學作品之一的《鋼鐵是怎樣煉成》當中的主人公被大家熟知,但這位正在“俄烏戰場第一線奮戰”的“車臣勇士”,顯然并不知道他借鑒的這位主角其實是烏克蘭人。
他冒充烏克蘭核電站俘虜美國顧問,繳獲美國坦克都是家常便飯,評論區更是有不明真相的吃瓜群眾“向英雄”致敬,紛紛在評論區夸贊這位英雄。這位英雄也十分珍惜廣大中國網友的關注,為熱心網友們帶來了“俄羅斯特產”,在櫥窗上架之后,也賣出了幾百份商品。興許是知道自己口音太過成功,保爾柯察鐵一直沒有通過直播的形式來與中國網友見面。
但在其“俄羅斯人”的外皮被揭穿之后,則是給自己改名,只不過流量的潮水早已褪去,往日俄羅英雄幾十萬的播放量,在王抗美的視頻里就只剩下了幾千的瀏覽。而假貨鬧劇被大家戳穿之后,平臺也迅速封禁了該賬號。
潮水退去之后,才發現誰在裸泳。一個“假洋鬼子”,把幾十萬網友耍的團團轉,一場鬧劇散場之后,不禁讓思考想為什么假裝外國人,能成為短視頻平臺上的流量密碼?
一方面,自帶超級流量的身份為保爾柯察鐵的爆火開了快速路,其無厘頭的土味視頻內容也契合了部分短視頻的爆點。另一方面,的確有部分網友對其俄羅斯人的身份信以為真,但大部分網友,依舊是抱著看熱鬧的玩梗心態,看看這位假俄羅斯人究竟能整出什么幺蛾子。正向相信和反向看熱鬧的雙重流量加持,也就捧出了一個“爆款”。
畢竟黑紅也是紅。
為了滿足當代網友的獵奇心理,想紅的博主可謂無所不用其極。早在2021年底,就有一位名叫“俄羅斯娜娜”的網紅,利用ai換臉的方式假扮成為俄羅斯人,吸引了近兩百萬粉絲,時常以一個“俄羅斯人”的身份,為中國網友科普“俄羅斯風俗”,還操著一口偽裝的俄羅斯口音唱歌。拿捏了網友對“外國人”以及“外國習俗”的好奇,最終,也依舊是網紅的老套路,開始賣貨,最終這種詐騙式的圈錢,也迎來了平臺的封殺。
本身,外國人在短視頻平臺展示自己國家的風俗,與中國網友互動,是一個良好的促進文化交流的方式,但是卻被別有用心的想紅的博主利用了網友這種好奇的心理,用AI技術給自己披上一個外國人的皮,積攢了人氣和流量之后便開始帶貨“噶韭菜”。
也造就了“假洋鬼子式”流量詐騙的現狀。
創造網紅,真假人設
在這個短視頻時代,想紅似乎不是一件難事。流量不被假洋鬼子們詐騙,依舊會有別人來詐騙的。
在互聯網上,你可以是個俄羅斯人,可以是英倫紳士,可以是美國人,甚至,你可以是別的網紅的“復制粘貼版”。抖音網紅“代古拉 k”,僅僅用時10 天便完成 500 萬粉絲的增長,迅速完成了“造星”之路。而孵化出“代古拉k”的公司,同時又孵化了多個百萬級網紅賬號,該公司所有賬號的總粉絲數已經超過一億。成為了一家成功的MCN機構。
這導致目前的網紅產業,網紅也進入了一個批量復制的時代。例如抖音美食博主白冰,就有一個名叫“黑冰”的復制號,完全模仿白冰的視頻內容和視頻風格,也收獲了不小的流量。
同樣還有許多的美食探店網紅,都出現了復制號,去吃相同的店,相同的服化道風格,相同的語言習慣進行點評,這樣的復制號往往也能收獲百萬級別的流量。沒有什么過高的創意門檻,僅靠“抄襲”就能收獲流量,然后走上帶貨圈錢的道路。“人設定為+平臺包裝+內容+流量變現”成為了目前創造網紅的公式模板。
過于快速,過于簡單的造星模式,最終導致的是目前短視頻領域的劣幣驅逐良幣。越來越多的低質量的視頻充斥在網絡之上,填補著用戶的視覺空白,催生出大量想要搶占流量風口,但本身沒有過多的內涵無法支撐起其視頻內容的博主出現。“網紅翻版”和“假洋鬼子”的出現便是這一現象的作證。
用戶有獵奇的心理,市場便推出相應的“產品”來填補空白。網友賦予了這些“網紅們”流量,最終這些“流量”可能會反作用于網友身上。
當他們開始帶貨,開始用一些廣告來填充自己的視頻內容的時候,整個短視頻平臺同樣也會成為大型廣告中轉站,而年輕人看點什么幾乎都是廣告,想要通過短視頻來放松也成為了一件奢侈的事情。
網紅經濟,是年輕人的精神空虛
網紅經濟的爆火,是當代年輕人的精神空虛。
年輕人需要靠測評,靠探店,靠互聯網的新奇體驗來填補生活當中的空白,而這種填補方式,便造就了當下網紅經濟廣告帶貨的模式。
越來越多的探店博主把“自己認為的美食”通過大數據算法推到前臺用戶面前時,用戶所接收到的,也就不是“真正的美食”,而是算法,平臺想要讓用戶去到的店。
許多網紅店,在流量的加持下能在短時間內獲得大量的人流和關注,然后又迅速歸于沉寂,類似于火鍋品牌賢合莊,早期靠著明星流量的加持風光無限,而后便無人問津,僅靠加盟圈一波快錢,如今北京的門店也全部關閉。
當下的網紅經濟,也很像早期的明星餐飲,都是依靠流量和影響力來吸引用戶,而忘記了從產品本身出發來留住用戶。流量是當下互聯網環境下必不可少的東西,追求流量本身并沒有錯,但用偽造,詐騙,抄襲的方式來博取市場的流量關注,便是劣幣驅逐良幣的錯誤選擇。
短視頻平臺上也有許多優質博主,例如“打假博主”superB太,便致力于整治缺斤少兩,欺騙消費者的市場環境,因為其內容真實,也獲得了大量的流量和關注。但是,缺斤少兩,欺騙消費者不只是出現在線下交易當中,短視頻同樣也充斥著這樣的歪風邪氣,短視頻也需要一位專業的“打假人”。
流量無罪,欺詐有罪。
圖片來源:網絡
參考文章:
差評 《有多少中國人 正假冒俄羅斯人直播帶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