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有消費者爆料稱,自己購買到的娃哈哈純凈水是由今麥郎所生產,一時間引起眾多網友熱議。
日前,娃哈哈的一紙聲明,稱早已因自查今麥郎個別批次純凈水不合格而終止合作,又將今麥郎推上了風口浪尖。
娃哈哈“斷代”聲明引輿論,今麥郎代工質量爭議難解
近期,有多名消費者在社交平臺上發布視頻、文章稱:“購買到的娃哈哈飲用純凈水,受委托方為今麥郎飲品(河南)有限公司。”
眾所周知,代工關系由于隱蔽性較高、質量不可控等因素,消費者通常無法從產品包裝直接識別代工方,質量方面僅依賴品牌方對代工廠的品控抽檢,難以全程監控,所以常常遭消費者詬病。
加上今麥郎同規格水較娃哈哈便宜0.5元/瓶等原因,因此事件一經曝出便引起了軒然大波,有網友對此質疑稱:“為何不直接買更便宜的代工廠產品?”
今年5月15日,娃哈哈在官微發布了《關于娃哈哈純凈水委托代工相關情況的聲明》。聲明顯示,我司和今麥郎確存在委托代工關系,代工期間我司自查發現個別批次純凈水產品未通過出廠抽樣檢測。自2025年4月起,我司已終止與相關代工方的合作。
據悉,娃哈哈與今麥郎雙方合作始于2024年5月,代工期限于2025年5月終止,累計交付了5000余萬箱產品,相當于約12億瓶純凈水。哪怕是2024年6月7月的旺季,今麥郎藍標水在自身供應緊張的情況下,也優先支持娃哈哈,盡量保證它的訂單需求。
對于合作的緣由,據北京商報等媒體報道顯示,5月16日,今麥郎董事長范現國在接受采訪時稱:“去年娃哈哈純凈水銷量暴增,娃哈哈公司為保障市場需求,在全國尋找瓶裝水代工廠,基于今麥郎的生產規模和性價比,最后雙方達成協議。”
而對于此次所熱議的質量問題,范現國僅是表示“今麥郎與娃哈哈在產品質量上有著共同的追求和嚴格的把控標準”,以及始終堅持“全球領先設備確保品質”的企業理念,但對“未通過娃哈哈出廠抽檢檢測”一事卻尚未提及。
中國企業資本聯盟中國區首席經濟學家柏文喜對此表示:“在代工合作中,產品質量問題的責任劃分可能比較復雜。今麥郎可能不想明確承認自身在‘未通過抽檢檢測’問題上的責任,而是通過強調共同的質量標準和自身的嚴格把控,來模糊責任的界限。這樣既可以避免直接承擔責任,又可以在一定程度上表明自己對產品質量的重視。”
此外,柏文喜還指出:“如果今麥郎直接回應‘未通過娃哈哈出廠抽檢檢測’的問題,可能會引發消費者對其產品質量的質疑,從而影響其產品的市場銷售和品牌形象。通過強調共同的質量追求和自身的優勢,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淡化這一負面事件的影響。”
值得一提的是,近年來今麥郎苦苦尋求上市,但卻均無功而返,而此次遭娃哈哈曝出的質量問題,可能會對今麥郎本就不順的IPO之路造成不小的影響。
八年上市夢屢受挫,質量風波再添今麥郎上市陰霾
公開資料顯示,今麥郎的前身是河北隆堯華龍食品有限公司,于1994年成立,主營業務對準方便面領域,定位農村市場;2002年品牌升級推出“今麥郎彈面”,并將品牌升級為“今麥郎”,品牌定位由下沉市場轉向城市市場。
2006年,今麥郎涉足飲料領域,同統一集團達成合作,打造飲料產品;隨后在2015年、2016年,今麥郎先后同日清、統一終止合作,范現國將統一集團及日清集團的股份全部回購。
2016年今麥郎打造瓶裝熟水產品“涼白開”,開創了中國熟水市場;2020年其完成股份制改革,由今麥郎面品有限公司更名為今麥郎食品股份有限公司。
截至目前,今麥郎業務涵蓋方便食品、飲品、面粉三大板塊,產品遍布中國國內及五十多個其他國家和地區。
或是為了進一步謀求發展,謀求突破的今麥郎早在2017年就曾想沖刺IPO,但在近八年里卻始終沒有多少進展。
2017年6月,今麥郎召開上市啟動會,宣布正式沖刺IPO。彼時,范現國發言表示:“要將今麥郎打造成大營銷平臺,實現收入1000億,進軍資本市場。”
2019年,今麥郎與萊茵達集團簽署了股份轉讓協議,約定控股集團將其持有的29%公司股份轉讓給范明科,但因范明科未支付13億元的股權轉讓價款,此次合作若是成功,今麥郎則有望實現借殼上市。
但最終,這場收購卻以失敗告終。同年2月25日,萊茵體育公告稱,自《股份轉讓協議》簽署以來,經控股集團多次催促,但仍未收到交易對方范明科支付的股份轉讓價款,故終止控制權轉讓。
隨后在2020年12月23日,今麥郎與中信建投簽訂上市輔助協議,準備再度嘗試沖刺IPO。雖然中信建投分別于2021年3月29日和同年7月30日發布輔導工作報告,但在2021年8月后輔導報告卻已停止更新,今麥郎上市計劃再度受挫。
2022年1月,今麥郎獲得加華資本6億元人民幣融資,試圖借助資本力量推動上市進程,但仍舊未能突破資本化瓶頸。
截至2025年5月,距離彼時今麥郎宣布正式沖刺IPO的時間已過去近八年,但今麥郎仍舊未能成功上市。
值得注意的是,據新華網等媒體報道顯示,2019—2023年,今麥郎的營收分別在218.488億元、240.429億元和241.455億元、190.76億元、165.7億元左右。
2022、2023年今麥郎營收連續兩年下滑,甚至已然跌破2019年營收;而此次今麥郎又再度陷入了質量的風波,是否會讓其上市之路更加艱難,還有待市場后續觀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