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未來,普通人體驗滿血版DeepSeek最簡單的方式,可能就是打開微信。
2月15日,有網友發現微信接入了DeepSeek-R1模型。
2月16日,媒體記者在向騰訊集團求證后,證明了上述消息的真實性。
有人說,微信此舉是為了蹭AI時代的熱度;也有人說,微信這樣做是想增加自己的品牌聲望。
殊不知,微信身為現階段的國民級應用。單憑上面這兩點,遠不夠讓它開放自己的數據權限和非“騰字輩”的公司建立合作關系。
網曝微信接入DeepSeek
2月15日,有網友發現微信已經為搜索功能接入了DeepSeek-R1模型。與此同時,互聯網上也出現了雙方合作項目正處于“灰度測試階段”的消息。
通過進行延伸搜索,我們發現升級后的“微信搜索”增加了一個“AI搜索”按鈕,并允許用戶在使用過程中將模型切換至DeepSeek-R1并展示深度思考流程。
倘若用戶目前點擊搜索框沒有發現“AI搜索”按鈕,則說明該功能尚未覆蓋到當前登錄的賬號,用戶需要耐心等待后續的開放計劃。
而隨著“微信接入DeepSeek”這一消息的快速流傳,各界媒體也紛紛啟動了自己的求證計劃。
如在2月16日,中國證券報的記者便在同騰訊集團的互動中,確認了微信搜一搜在調動混元大模型用以豐富AI搜索體驗的同時,啟動了DeepSeek合作項目的測試。除此以外,針對網友們對本次“微D合作”的所提出的細節問題,騰訊方面也順勢做出了進一步解釋。
問:AI搜索的數據包含公眾號嗎?
答:微信AI搜索接入的DeepSeek不僅支持聯網搜索,還會基于公眾號等微信生態內容為用戶提供回答。
問:AI搜索會用到我微信里的個人信息嗎?比如朋友圈、聊天記錄等。
答:微信AI搜索僅會對公眾號、互聯網其他公開信息進行整合,并不會使用用戶的個人信息、相關隱私信息。
問:微信的搜索場景為什么要接入大模型?
答:大模型能夠優化搜索功能的智能度和精準度,幫助它更好地理解用戶意圖、分析或處理復雜的查詢內容。
隨著對延伸內容的不斷挖掘,我們也發現本次的“微D合作”并非騰訊集團同DeepSeek團隊的首次“握手”。
舉個例子。
2月13日,騰訊旗下的AI助手“騰訊元寶”就宣布自己將支持混元、DeepSeek這兩款大模型。用戶只需要打開相應的對話界面,即可免費體驗滿血版的DeepSeek-R1模型。
為什么說“微D合作”是場雙贏
眾所周知,開發團隊若想為大模型賦予更好的推理、對話能力,就要用訓練數據不斷打磨產品。但問題在于,隨著模型的不斷成長,市面上那些能幫助其提升能力的高質量數據包也會愈加稀少。
這時候,手握海量數據的騰訊集團就成了DeepSeeK成長途中最好的伙伴之一。
我們拿本次合作的重頭戲,也就是身為國民級APP的微信舉個例子。
有數據指出,僅在2024年一年內,微信的公眾號模塊就產出了超4.44億篇文章。折算下來,微信公眾號模塊每天新增的文章數量則超過了121.4萬篇。而在整個微信生態中,公眾號這一產品的定位不僅是自媒體人、普通用戶展示自我的平臺,還是一個由互聯網居民自行建立、更新、維護的數字知識庫。
由于公眾號上的內容往往不涉及聊天數據、個人隱私等,所以將它們喂養給DeepSeeK不僅不會侵損用戶的利益,其所需各項權限的獲取難度也相對較低。這些先天優勢,也讓雙方在短時間內達成了合作關系,向彼此開放了數據端口。
對微信而言,本次同DeepSeeK合作的決定同樣是一步妙棋。
畢竟他們在推出小程序模塊后,僅微信一個軟件就足夠承接用戶日常的購物消費、本地生活、交通出行等多種需求。倘若將AI賦能后的搜索窗口同相關模塊互連,就能夠為各類功能的拉新與維護開拓新路徑,讓整個微信生態的穩定度更上一層樓。
除此以外,DeepSeeK的賦能也勢必會增加微信搜索的用戶數量,并依托“深度思考”這一招牌技能增加微信搜索用戶的留存率,進而幫助該功能一舉摘掉“公眾號文章搜索器”的帽子,向整個搜索市場發起挑戰。
從這幾個角度來看,本輪微信選擇接入DeepSeeK的決定可謂是雙贏。
一方面,DeepSeeK可以擴容自己的數據庫,優化自己的邏輯推理、語義理解能力;另一方面,微信也能借助DeepSeeK的存在來吸引用戶,讓微信生態中各“部件”的連接愈發緊密。
中文互聯網或邁入下一個“黃金年代”
除騰訊外,近期還有多家企業做出了接入DeepSeek的決定。
2月5日,華為方面宣布基于原生鴻蒙系統的APP小藝助手已成功接入DeepSeek。升級到原生鴻蒙系統的華為用戶,便可通過小藝助手這一“橋梁”實現同DeepSeek的交流與互動。
2月6日,阿里巴巴旗下產品釘釘表示自己的AI助手已經正式接入了DeepSeek系列模型,用戶在體驗相關功能時,可根據不同的需求去靈活選擇DeepSeek的R1、V3等模型。
2月16日,百度搜索和文心智能體平臺放出消息,稱未來將全面接入DeepSeek和文心大模型最新的深度搜索功能。除此以外,他們還將允許文心智能體的開發者調用DeepSeek模型去創建、調優智能體。
在宏觀層面,目前有超15家芯片廠商;包含云服務、網絡科技、金融在內的200余家企業;三大基礎運營商;多個手機廠商及車企宣布了接入DeepSeek的消息。
針對這一情況,中國信息通信研究院技術與標準研究所工程師龔正表示,DeepSeeK等開源模型正在憑借靈活、低門檻等優勢特征重構行業生態。當開源模型以10%的成本實現了商用模型80%甚至90%的功能時,那條由封閉系統所構建的護城河也將隨之瓦解。事后“免費開放”將取而代之,成為維持用戶粘性、吸引用戶體驗的選擇。
一旦形成了“技術優勢推動免費模式,免費模式反哺廠商成長”的局面。
那么DeepSeek、騰訊等頭部廠商,也將憑借技術優勢深化“性價比路線”,使用“免費”概念去鞏固自己的行業地位。
在這個過程里,頭部企業又將因“免費用戶”的數據反饋加快模型、產品迭代的速度,形成“技術升級-用戶增長-成本下降-技術升級”的循環路線,進而通過技術輸出、定制化方案等實現自己的商業閉環。
直至取得下一代人機交互標準、互聯網生態制定的話語權和先發優勢。
參考:
央視新聞:微信+DeepSeek來了!
中國經濟網:微信、百度紛紛下場 DeepSeek接入國民級應用
光明網:王炸組合來了!微信又上新功能,或將接入DeepSeek
每日經濟新聞:王炸,微信+DeepSeek來了!朋友圈、聊天等個人信息會被使用嗎?騰訊最新回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