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莞銀行在經營業績上實現了穩定增長,但是自身的資產質量和風險抵御能力存在挑戰。
文/每日財報 張恒
在歷經三個月的中止審核期后,東莞銀行已完成了對2023年年度主要財務資料的全面更新,并再次啟動了向A股二級市場IPO進軍征程。
6月29日,東莞銀行向深交所遞交了最新版IPO招股說明書,這已經是自2019年11月以來,該行第四次向資本市場發起IPO沖刺的嘗試。
復盤東莞銀行的IPO之路,最早可追溯至2008年,當年該行就啟動了上市計劃,2012年才被列入證監會首發申報上市的企業名單。然而,兩年之后,也就是在2014年,東莞銀行突然因未完成預披露而被終止審查。
而后在很長一段時間里,東莞銀行上市之路并不順暢,期間也多次更新了招股書,卻始終未能如愿。直到2023年3月,隨著全面注冊制正式落地的新契機,東莞銀行順利換道注冊制,IPO上市審核過渡至深交所,開啟新一輪的上市計劃。
可見,東莞銀行IPO候場已長達16年,可謂歷盡滄桑,跌跌撞撞,渴望上市急迫之心溢于言表。如今再度更新招股書,東莞銀行能否成功敲響A股上市鐘聲呢?
業績三連漲,去年總資產超6000億
根據東莞銀行最新披露的招股書,該行著重表示自身規模較大且具有行業代表性,符合主板關于經營業績穩定、規模較大、具有行業代表性的定位要求。
從整體經營情況來看,截至2023年末,該行總資產為6289.25億元,在廣東省城市商業銀行中位列第2名,存款規模與貸款規模在東莞地區中小商業銀行均位列第2名。同時,通過和已披露的27家上市城農商行2023年末的總資產規模對比,該行總資產規模位列第14位。
業績方面,東莞銀行近三年的營收和凈利潤均實現了三連漲,其中分別實現營收95.11億元、102.79億元、105.87億元;同期凈利潤分別為33.2億元、38.33億元及40.66億元。
不過,在近三年時間中該行業績增速卻呈現出放緩趨勢,其營收增速先是從2021年的3.86%大幅增長至2022年的8.08%,但好景不長,到了2023年末之時,該數值直接滑落至3%。與之相對應的是東莞銀行盈利能力也不算太穩定,凈利增速直接從2021年的15.44%連年下降至了2023年末的6.08%。
而受息差下行的大環境影響,東莞銀行的凈息差和凈利差也都呈現下行的趨勢。報告期內,東莞銀行凈息差分別為1.79%、1.67%、1.61%;凈利差分別為1.82%、1.72%、1.63%。也就是說,近三年時間里,該兩項指標分別下滑了18個基點和19個基點。
而且更重要的是,與不少上市銀行相比,東莞銀行的凈息差和凈利差不僅沒有多大優勢,而且還低于可比均值。數據顯示,與8家可比上市城商行2023年凈息差平均值1.86%和凈利差1.84%數值相比,東莞銀行的該兩項指標均雙雙落后,分別相差了0.25pct、0.21pct。
不良率與不良貸款背向而行,存量不良客戶及地域集中度高
盡管東莞銀行在經營業績上實現了穩定增長,但是其自身的資產質量和風險抵御能力卻存在一定的挑戰。
招股書數據顯示,截至2023年末,東莞銀行發放貸款和墊款總額為3277.27億元,計提減值后的凈額所占資產總額的比重達 51.02%。因此,貸款業務相關的信用風險即對手方違約的風險是東莞銀行所面臨的主要信用風險。
事實上,目前東莞銀行的不良率壓降的較為顯著。拉長周期來看,2015年至2023年期間里,該行的不良率呈現逐年下降的趨勢,從1.82%高位下降到了0.93%,優于商業銀行平均水平。
不過,與不良率走勢截然相反,報告期內東莞銀行不良貸款余額卻在逐年增長,分別為25.94億元、27.15億元、30.46億元,三年復合增長率達到5.5%。
拆分行業看,近些年來東莞銀行不良規模最大且不良率最高的均是批發零售業,報告期內該行業不良貸款分別達5.97億元、9億元和6.44億元,同期不良率分別為2.74%、4.12%及2.36%。其次則是制造業,截至2023年末不良貸款為5.34億元,同比增長高達120.49%,不良率也從2022年的0.6%拉升至2023年末的1.06%。而值得一提的是,該行建筑業和房地產業的不良規模及不良率均很低。
對此,東莞銀行在最新的招股書中也表示,若銀行信貸風險管理未能達到預期,可能導致自身貸款組合整體質量下降,不良貸款規模增加,從而對該行財務狀況和經營業績造成不利影響。
值得注意的是,進一步分析東莞銀行的不良貸款,《每日財報》還發現,這些不良貸款有客戶集中度高和地域集中度高的雙重特性。
先來看客戶層面,截至2023年末,東莞銀行前十大不良貸款借款人的不良貸款余額達到了9.85億元,占總不良貸款規模的32.34%。按五級分類劃分,該行前十大不良貸款借款人中,有7家客戶總計約7.01億元的不良貸款劃歸至“次級類”;有2家的總計2.24億元不良貸款劃歸至“可疑類”;僅國美電器一家的約0.6億元不良貸款劃歸至了“損失類”。
再從區域方向來分析,東莞銀行的存量不良貸款核心集中在廣東省,主要為廣東、東莞和深圳等地的企業。其中,截至2023年末,該行在東莞地區所產生的不良貸款為19.91億元,占比最高達到了65.35%,不良率0.93%。除東莞外的廣東省內其他區域,其所產生的不良貸款為6.64億元,占比21.79%,不良率為0.82%。而同期該行在廣東省外產生的不良貸款達3.92億元,占比較低為12.85%,但不良率卻是最高的,達到了1.17%。
事實上,存量不良貸款地域集中度較高,與東莞銀行的信貸地域分布特征有極大關聯。要知道截至2023年末,該行廣東省外貸款余額只占據了總貸款很小的一部分,僅為10.02%,也就是說,東莞銀行在廣東省內發放的貸款占據了“半壁江山”,達到了近乎90%的高位,這意味著廣東省內這部分龐大貸款出現不良風險的概率也就大大增加了。
法律訴訟大增,內控管理水平令人擔憂
誠然,除了以上談及的經營業績和資產質量問題外,東莞銀行風控管理、內部治理水平等也是投資者關注的重點。
招股書顯示,報告期內,東莞銀行所涉及到的原告/申請人尚未了結的授信類訴訟及仲裁案件分別為1204件、1552件和3318件,訴訟本金合計分別高達19.92億元、24.10億元和27.17億元。其中,1000萬元以上訴訟本金合計分別為11.2億元、16.19億元和15.26億元;1000萬以上訴訟本金占比分別為56.26%、67.18%和56.17%。
通過數值變化,我們能夠明顯看到2023年東莞銀行的訴訟案件數量達到近三年來的最高位,相較此前的涉案數量翻了超一倍之多,可見該行面臨訴訟問題壓頂。
以2023年案件為例,截至去年12月31日,東莞銀行及分支機構作為原告且單筆爭議標的金額在1000萬元以上的尚未了結的訴訟案件共計12宗,涉及標的金額(本金)金額共計12.79億元,訴訟本金余額共計12.79億元。作為原告且單筆爭議標的金額在1000萬元以上的尚未了結的仲裁案件共計7宗,涉及標的金額(本金)共計2.47億元,仲裁本金余額2.36億元。這些案件均屬從事銀行業務所引起的糾紛。
具體來看,以上12宗重大未了結訴訟案件中,信貸類訴訟有9件,全都是由金融借款合同糾紛所引起的,被告包括國美電器、國厚資產管理、深圳凱達爾科技、廣東長宏建設、廣東路舒達建筑、韶關同好物業服務等諸多公司重要客戶。
其中,東莞銀行與國美電器就有涉及到四件重大訴訟,目前都處于“已判決未執行”階段,總計訴訟標的金額高達1.27億元,且該行已經全部計入了“損失類”,對該行的資產質量影響應該不會太大。
但讓人擔憂的卻在于,本次招股書更新時新增的東莞銀行與廣東長宏建設、廣東路舒達建筑這兩家公司的金融借款合同糾紛,分別增加了訴訟本金2.28億元、0.4億元,且目前都處于“立案未判決”階段,東莞銀行只好將這部分金額納入到“關注類”。也就是說,如果這兩類訴訟案件受理、審核,到最終審判的時間拉長,可能會對東莞銀行未來的資產質量產生一定的影響。
一面是諸多訴訟案件壓頂,另一面則是東莞銀行亟待提升的內控管理能力。此次招股書還披露,2021年1月1日至本次招股書簽署日期間內,東莞銀行受到的行政處罰共計11宗,涉及罰款金額合計 586.73萬元。
以近期處罰情況來看,今年3月底,東莞銀行因貸款業務嚴重違反審慎經營規則;貸款風險分類不準確;強制借款人購買保證保險;金融服務違規收費,被處罰210萬元;不久前,東莞銀行參股的一家村鎮銀行東莞厚街華業村鎮銀行也因股權管理嚴重違反審慎經營規則、貸款業務嚴重違反審慎經營規則、違規收費,被監管部門罰款100萬元。
可見,近年來東莞銀行頻繁受到監管處罰,這一事實顯著揭示了在合規管理層面所面臨的嚴峻挑戰,也意味著該行應深刻反思并深入分析這些處罰案例,從中汲取教訓,加強對業務操作的合規性審查和監督,確保各項業務活動都能嚴格遵守法律法規和監管要求。
與此同時,面對訴訟案件數量的急劇增加,東莞銀行也應當有責任向投資者詳細闡明出現這一狀況的成因、影響以及應對措施,來減少因訴訟案件給投資者利益帶來損失的風險。接下來,東莞銀行更應該加強對訴訟風險的評估和管理,提前制定應急預案和對損失資金進行風險管理,以應對可能出現的不利情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