霸王茶姬定下目標,今年中國銷售額要總體超過星巴克中國。
文/每日財報 呂明俠
一邊 “叫板”星巴克,一邊背刺打工人,“東方星巴克”霸王茶姬又陷爭議。
近日,“女子稱從霸王茶姬離職后被公示”一話題登上熱搜。據悉,一名女子在社交平臺發文稱,自己從霸王茶姬離職后,被店方張貼身份證號公示,此事一出引發網友關注。
隨后,霸王茶姬官方微博緊急發文道歉,表示公司已要求門店立即“撤銷公示”,并與公司一起聯系該伙伴,進行道歉和慰問。
實際上,打工人對霸王茶姬諸如此類的發文,遍布于各大社交平臺。吐槽的內容大同小異,比如罰款,無償加班,工作強度大等等。
跟"離職員工被貼公示"一起上熱搜的,是霸王茶姬被媒體曝出正在"大量招兵買馬"的消息。據了解,霸王茶姬正在行業大量招人,“從總部到各分公司”,以星巴克、Tims居多。
品牌營銷方面,則從小紅書、華為等公司挖人。霸王茶姬這一挖人動作,發生在宣稱向“東方星巴克”沖擊的關鍵期。
高歌猛進的同時,如何做好公司管理,尤其是加盟門店管理,避免口碑崩塌與用戶流失,成為市場審視霸王茶姬創始人張俊杰的關鍵一役。
資本加持霸王茶姬猛踩油門
相比于喜茶奈雪、蜜雪冰城這種“老牌”企業,霸王茶姬成立時間較晚,但快速實現了門店擴張增長。
2017年,霸王茶姬在云南昆明開出第一家門店。彼時的市面上,果茶賽道興盛,喜茶、奈雪的茶風光無限,能夠叫出名的原葉茶品牌只有一家茶顏悅色,不過茶顏悅色在當時還沒有走出長沙。
霸王茶姬成立時,新茶飲賽道已經有著眾多的競爭對手,差異化競爭是霸王茶姬突出重圍的關鍵,創始人張俊杰從品牌定位和產品定位兩個方面進行思考。
在品牌定位上,霸王茶姬選擇打造新中式國風品牌,踩中了國潮興起的風尚,在產品定位上,定位原葉鮮奶茶,以“原茶+鮮奶”為基本落腳點,將茶葉擺在了主角的位置。
當喜茶、古茗、蜜雪冰城等都在自建供應鏈、建中央工廠、物流冷鏈上忙個不停的時候,霸王茶姬堅持著“茶+鮮奶+包材”的簡單三件套。
對供應鏈不穩、根基不深的“新品牌”而言,水果茶或許是個燙手的山芋。新鮮水果可謂供應鏈的“大敵”,不易儲存、不易運輸,甚至還不易制作,每一片水果都是不斷增加的成本。
因此,無論是被迫還是主動,霸王茶姬通常與當地本土的鮮奶品牌合作,以此來減少成本。
在門店布局方面,霸王茶姬從奶茶文化不算盛行的西南地區開始,逐漸向東開店,立足云南后,再向廣西、貴州等地輻射,2021年6月,霸王茶姬將總部從云南昆明搬到了四川成都,這被外界解讀為霸王茶姬全國化戰略的開始。
資本也是在這時投來了青睞的目光。2021年霸王茶姬先后完成兩輪融資,2023年再獲得Coatue投資,估值約30億人民幣。
資本的看好,也給了霸王茶姬加速擴張的籌碼。據公開數據顯示,截至2022年4月,霸王茶姬門店僅500家,但在2022年底,霸王茶姬門店實現翻番達到了1000家。進入2023年,霸王茶姬新開門店增長率達到了233%,從2022年年底的約1000家店增長到2023年底的3511家店。
在一眾已上市和待上市的“老資歷”面前,霸王茶姬近一兩年的發展無疑是迅猛的,門店在飛速擴張,但霸王茶姬門店規模高歌猛進的同時,門店品控與服務質量問題,也成為張俊杰不得不正視的問題。
赴美之路不一定順遂
市場消息,霸王茶姬最快將于今年年中赴美上市,預計籌集2-3億美元(約合人民幣14.5-21.7億元),將由花旗銀行及摩根士丹利負責上市事宜。
對此,霸王茶姬并沒有公開回應。值得一提的是,這已是霸王茶姬第二次傳出計劃上市。早在2023年7月時,彭博社就曾報道稱霸王茶姬在謀求赴美上市,只不過當時媒體得到的回復是“目前沒有任何明確的IPO計劃”。
今年以來,包括霸王茶姬在內的6家茶飲連鎖品牌“排隊”海外IPO,包括已經在港股上市的茶百道,遞交港交所招股書的蜜雪冰城、古茗和滬上阿姨,以及多次傳出赴港IPO消息的茶顏悅色。
但這條路不一定順利。奈雪的茶上市兩年市值蒸發90%,茶百道上市3天股價暴跌30%。
業內人士稱,加速IPO與近兩年行業過度競爭有關:茶飲賽道已經從高成長期轉換為成熟期,無論如何修飾,都無法掩蓋茶飲市場門檻低,眾多玩家只能加劇地卷價格、卷規模以獲得進一步增長。
況且,在現制奶茶的世界里,風口一向多變。2016年之前,茶飲界的主流品牌往往青睞“加料”。2016年后,而是開始把新鮮水果入茶,“加料”迅速變成了“水果茶”。
2018年之后,茶飲品牌們紛紛開始找到新的風口——健康化。2022年,風口又吹向“奶”的使用。在現制茶飲領域,風口似乎真的有“邏輯”可言。喜新厭舊或許才是消費邏輯,今天翻誰家的牌子,往往有“靈機一動”的成分。
消費者忠誠度有限,過度競爭存在過度泡沫,“去泡沫化”已經開始,已完成資本原始積累的頭部品牌能留下,尚未站穩腳跟的品牌將被踢出局。
因此,伴隨新茶飲行業步入去泡沫時期,霸王茶姬要在最短的時間內拿到更多錢,才有留在賽場上的資格。
也拿星巴克來對標
盡管門店規模上,霸王茶姬目前也只有蜜雪冰城的1/7左右,但霸王茶姬創始人張俊杰還是信心十足。
5月21日,霸王茶姬創始人張俊杰在上海喊出了超越星巴克的“小目標”,“6年前,我們說要全面對標星巴克。今年,我們也定下一個小目標,中國銷售額總體超過星巴克中國。”
一個成立7年的茶飲品牌,要和入華25年的星巴克“正面剛”,但它與星巴克的差距也客觀存在。
從門店數量看,霸王茶姬目前只有星巴克的60%左右。從公開的銷售額來看,財報顯示,星巴克2023財年在中國的收入達到30億美元,約合人民幣219.53億元。霸王茶姬也只有星巴克中國的一半左右。
更重要的是,作為行業新秀,霸王茶姬的品牌沉淀、供應鏈完整度、服務體系、客戶粘性等方面,都和星巴克有著較大差距。一個主打“高效率”的品牌,為啥硬要和星巴克對標呢?
能在卷王林立的茶飲賽道突出重圍,霸王茶姬做對了很多事,但相比挑戰星巴克,它更需要的恐怕還得是做更好的自己。
新茶飲賽道紛紛排隊上市,但這一賽道的想象空間已不復往日榮光,資本市場在接納新消費品牌時也越來越謹慎,門店數量并非投資機構與投資者用腳投票的唯一要素,綜合實力以及抗風險能力的重要性與日提升。
上一個對標“星巴克“的瑞幸咖啡,賭成功了;霸王茶姬會成功不?我們且行且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