進入2024年,對于水行業來說,可謂是命運多舛,不僅送走了行業大佬“宗慶后”,還讓行業龍頭企業“農夫山泉”一度遭遇了信任危機。
但事情還并未就此結束。這兩天,中國香港消費者委員會發布的一則檢測報告再次將百歲山等頭部水企推上了風口浪尖。
7月15日,中國香港消費者委員會發布《飲水思源 30款瓶裝水口味、礦物、安全檢測》,稱從不同零售店購買30款較常見的瓶裝水樣本進行測試,測試主要參考中國香港、美國及歐盟相關法例、世衛組織的準則及食品法典委員會的標準,以檢視瓶裝水的產品安全和質量。
根據測評內容,中國香港消費者委員會“點名”稱,百歲山的瓶裝水樣本均檢出每升3微克的溴酸鹽,達到歐盟適用于經臭氧處理的天然礦泉水和泉水的溴酸鹽最大限值。
正常情況下,水中是不存在溴酸鹽的。但在國家食品標準對礦泉水中的菌落總數有相應的規定。為了控制飲用水中的菌落總數,大部分礦泉水生產企業都使用見效快、殺菌效果好、耗量少的殺菌工藝——臭氧消毒。
使用臭氧消毒殺滅細菌的同時,也會帶來一定的安全隱患。因為水源水特別是山泉水和礦泉水等多種天然水源中若含有一定量的對人體有益的溴離子,當使用臭氧消毒時,就會將水中的溴離子氧化成消毒副產物溴酸鹽。
水源水含溴離子濃度越高,經過相同濃度的臭氧殺菌后,生成溴酸鹽的濃度相對偏高;溴酸鹽可由臭氧氧化溴離子得到:凈反應為:Br+O?→BrO?;溴酸鹽一旦生成,就很難控制和去除,因此可能會導致飲用水中溴酸鹽含量超標。
科信食品與健康信息交流中心主任鐘凱表示,飲料企業一般會用臭氧進行消毒,溴酸鹽是臭氧處理的副產物,溴離子天然地被氧化為溴酸鹽,歐盟礦泉水相關標準為不得超過3微克/升。
由于當臭氧消毒不充分時,水中的菌落可能會超標,尤其是銅綠假單胞菌超標。銅綠假單胞菌因為其具有一定的抗氧化性的特性,使得其對臭氧不敏感,為了達到殺滅假單胞菌的目的,礦泉水企業會加大臭氧的使用濃度進行消毒,這樣,溴酸鹽的生成也就會更多,從而又增加了超標的隱患。
國際癌癥研究中心(IARC)認為,溴酸鹽對實驗動物有致癌作用,研究顯示,溴酸鹽在高劑量時具有遺傳毒性。因此溴酸鹽在國際上被定為2B級的潛在致癌物,長期飲用溴酸鹽超標的水,可能對人體造成一定傷害。
基于此,在中國香港消費者委員會發布檢測報告之后,部分香港媒體以“來自內地的農夫山泉、百歲山瓶裝水溴酸鹽達到歐盟上限,或有機會引起惡心腹痛”為題進行報道。報道瞬間在各大社交平臺上進行了二次轉載和傳播,從而引起了廣大網友的關注。
為了澄清事實、破解謠言,7月16日,百歲山發布最新聲明稱,百歲山品牌產品質量符合中國、歐盟及世界衛生組織的標準。
同時,百歲山在聲明中指出,部分報道曲解檢測結果,誤導了消費者,嚴重損害了本公司的合法權益。
根據中國國家標準《飲用天然礦泉水》(GB 8537-2018),與世界衛生組織的《飲用水水質準則》規定,飲用天然礦泉水溴酸鹽濃度小于等于0.01毫克/升。《歐盟委員會指令》規定,飲用天然礦泉水溴酸鹽濃度小于等于0.003毫克/升。
中國香港消費者委員會抽檢結果中,百歲山產品溴酸鹽結果檢出為0.003毫克/升,該結果遠低于中國及世界衛生組織的標準數值,同時符合歐盟標準。
實際上,據中國香港消費者委員會抽檢結果所述,本次抽檢全部樣本的化學安全及微生物測試結果理想,樣品整體安全程度令人滿意。
但是,上述檢測結果經部分港媒報道后,出現了“溴酸鹽達到歐盟上限,或有機會引起惡心腹痛”等誤導性描述,與事實不符,報道嚴重失實。
對此,快消行業分析師康定平表示,為了保證瓶裝和桶裝礦泉水的溴酸鹽處在合格的水平,建議生產企業采用合格的消毒工藝,根據水質情況控制臭氧的使用量,加強對出廠產品的質量檢測,避免溴酸鹽超標的產品進入市場。“而從中國香港消費者委員會的抽檢結果來看,百歲山的產品是符合各方標準的,消費者沒有必要驚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