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成立一周年之際,70后“新華系”總經理正式落定。
文/每日財報 栗佳
2024,見證歷史的一年,4家“明天系”問題險企改革化險后,經營情況紛紛迎來重大更新。
先是在開年伊始的1月16日,天安財險風險處置迎最終章,在獲批籌備近4個月后,作為承接天安財險相關業務的申能財險已完成工商注冊。
隨后在5月6日,承接華夏人壽資產負債而成立的瑞眾人壽發布公告稱,指定副總裁俞德本為臨時負責人,代行總裁職權,高管人事迎來重大變化。
而去年剛被監管部門批復的比亞迪全面收購易安財險并更名的比亞迪財險,在今年6月份正式于安徽、江西、山東(不含青島)、河南、湖南、廣東、陜西在內的7個省份,開放了車險投保入口,與其相關的保費價格、投保感受也成為了市場關注的焦點。
隨著三家“明天系”保險公司各有依靠下,承載特殊使命的新險企們也重新踏上展業之旅,紛紛加速步入正軌,借助現有的股東實力、資源優勢,謀開新局。
而作為“明天系”擁有唯一壽險牌照的天安人壽,在經歷風險處置后迎來新生---中匯人壽,在近日也發生了重大變化,在成立一周年之際,70后“新華系”總經理正式落定。
6月28日,國家金融監督管理總局北京監管局發布任職資格批復顯示,核準楊征中匯人壽總經理的任職資格。
而就在此次人事變動前不久,中匯人壽為慶祝成立一周年,對外正式發布卡通形象“匯寶”,這標志著中匯人壽在積極推動業務轉型發展的同時,品牌建設再次邁出新的步伐。
一系列新動態的披露讓人不難感受到,中匯人壽正在迎頭趕上,加速踏上發展新征程。那么,站在周年生日這一重要時間節點,高管人事更迭會給其帶來哪些新變化?脫胎換骨的中匯人壽布局的重點又會是什么、未來如何打造核心競爭力?一切種種,皆成為市場最大的看點。
“70后”楊征掛帥上任,人事更迭或將持續
事實上,早在今年3月份,新華保險就發布公告稱,董事會于3月1日收到楊征的辭職函,楊征因工作調動原因辭去新華保險副總裁、首席財務官(暨財務負責人)等其他一切職務。
彼時,坊間就有傳聞稱楊征下一站為中匯人壽,果不其然,隨后在中匯人壽舉行的會議上,公司宣布任命新華保險副總裁楊征為公司黨委副書記,接任到齡退休的總經理李源,預計完成相關必要程序后,楊征也將擔任公司新任總裁。
現年54歲的楊征,履歷堪稱光鮮,可謂“年少有為”,是一位在保險業內較為少有的資深專家型管理人才。不僅早年畢業于美國東北大學,獲工商管理碩士學位,擁有美國注冊會計師(AICPA)和英國特許公認會計師(ACCA)資格,而且還具有非常豐富的國際工作經驗,曾在美國MOLE公司任高級金融/財務分析師。
在保險人士看來,“70后”的楊征正值當打之年,尤其作為財務專業出身的他,正是當下保險業緊缺的高級管理人才。
回看楊征的保險工作履歷,早在2005年歸國后,正式加盟了中國人壽,到2016年辭任,楊征供職國壽已有十一年之久。在這期間,其先后擔任了中國人壽財務部總經理助理、副總經理、總經理等職務。2013年4月起,楊征開始擔任中國人壽財務總監,一年之后,也就是在2014年11月,升任為中國人壽副總裁,分管財務和投資等部門,同時,他還擔任中國人壽富蘭克林資產管理有限公司董事。
據悉,在楊征任職財務總監期間里,中國人壽投資收益表現非常亮眼,一直保持穩步增長。例如,2013—2015年期間,中國人壽的投資收益分別為959億元、1078億元與1455億元,投資收益率也由4.86%提升至6.24%。
也正因此,在2016年8月楊征從中國人壽辭職之時,董事會對其在任職期間對公司所做出的貢獻給予了高度肯定并表示衷心感謝。
在辭別中國人壽后,楊征來到了第二站---新華保險,于2016年12月開始擔任新華保險副總裁,不到兩個月時間,自2017年2月起他又兼任了首席財務官(暨財務負責人)一職。此外,自2016年12月起,楊征還兼任新華資管非執行董事。2019年年初,隨著萬峰從新華保險離職,楊征曾代為行使新華保險首席執行官暨執行委員會主任委員的職權。
有業內人士指出,中央匯金此次選擇在財務、投資等方面經驗豐富的楊征出任中匯人壽黨委副書記、總經理。很明顯,正是看中了在大型上市險企工作專業背景。或許,隨著楊征的到來,中匯人壽將在投資方面做出更充分的準備。
當然,于楊征而言,如今從新華保險到中匯人壽,從大型上市公司到這家剛成立的險企“挑大梁”,也會是一個全新的開始。
而在中匯人壽其他管理層上,由中央匯金出身的任小兵擔任公司董事長,并一直任職至今。早年任小兵曾在金融監管部門工作,自2012年8月起加入中央匯金旗下子公司中再集團,2021年赴中央匯金旗下子公司中國建銀投資。在出任中匯人壽董事長之前,任小兵即為中央匯金進駐天安人壽的組長。
此外,中匯人壽副總經理、總精算師由馬海利擔任,此前其為新華養老原財務負責人、總精算師;曾任新華保險資管主動權益投資總監兼主動權益投資部總經理的潘九巖,則赴任中匯人壽總經理助理一職。
值得注意的是,2023年10月13日當天,中匯人壽在其官網一口氣披露了三則獨立董事任職聲明,他們分別是王彥超、吳嵐和王德明。
可見,當下中匯人壽領導班子還在加緊步伐組建完善當中,接下來是否會有更進一步的變動,值得長期觀望。
身負沉重歷史包袱,未來該如何謀篇布局?
眾所周知,中匯人壽與不少“問題險企”一樣,同樣是身負特殊使命,為了化解保險業既有風險而生。
曾被稱作“中國民營金融28大系族之首”的萬億“明天系”崩塌之后,其重要資產均被處置用于還債。而作為其中很重要的組成部分---擁有壽險牌照的天安人壽,也迎來了新命運。2020年7月17日,原銀保監會依法對其實施接管,此后,接管期限延長一年,至2022年7月16日止。
接管期結束后,天安人壽完成重組變更為中匯人壽,隸屬于“國家隊”險企,并于2023年6月28日獲批開業,注冊資本金高達332億元,接受北京銀保監局的屬地監督管理。這意味著天安人壽在中國保險市場上的使命宣布結束,公司始于2000年恒康天安人壽成立,在2009年更名為天安人壽,到2023年終結,整整持續了23年時間,以這種方式進行道別,也讓人不禁唏噓。
股權方面,中匯人壽股東組成非常簡單,但實力卻不容小覷,由中央匯金和保險保障基金共同發起設立,其中,中央匯金出資265.6億元,持股占比為80%,中國保險保障基金出資64.6億元,持股占比20%。
當前,中匯人壽已在保險行業穩健運營滿一年。展望未來,市場尤為關注其如何能夠順利實現與天安人壽的資產負債無縫對接,確保這一過程不急不躁、適度有序,從而穩健步入持續健康發展的軌道上來。
然而,在如今資本市場震蕩波動劇烈,以及利率持續走低的背景下,保險資金的投資回報率面臨嚴重沖擊,同時準備金的計提也遭遇重大考驗,直接加劇了壽險公司利差損失的風險。
這對于新生的中匯人壽而言,就不得不面臨雙重困境:一方面,必須直面和化解以上風險難題;另一方面,還需承擔并處理由前身天安人壽所遺留下來的復雜歷史遺留問題,極大程度上考驗著公司的應對能力和策略制定的前瞻性。
2019年,原天安人壽凈虧損高達66.01億元,2020年一季度再度報虧11.76億元,此后再未公布任何財務數據,也就是說,目前中匯人壽經營情況到底如何,我們暫不得而知,仍需等待其后期披露。但我們能從這一年該公司所公布的大事件中,窺見其經營壓力并不小。
就在剛剛過去的6月份,中匯人壽官網發布公告稱,自2024年6月22日起,公司將暫停天安人壽金如意終身壽險(萬能型)、天安人壽附加金如意A款兩全保險(萬能型)、天安人壽附加金如意B款終身壽險(萬能型)等三款萬能型產品的追加保費業務。
中匯人壽給出的解釋是,這一決策是為了確保萬能產品賬戶的平穩運作,維護萬能賬戶持有人的利益。
然而,這也從側面表明了,鑒于當前利差損風險日益嚴峻,中匯人壽面臨著難以承受原有高成本負債業務進一步擴張的壓力,因此不得不在收入端采取暫停追加保費這種更加謹慎和保守的運營策略,以此來有效管理和減輕可能面臨的潛在風險。不難看出,目前中匯人壽背負的歷史包袱依然沉重,化解壓力可想而知。
結語
2024年,對于中匯人壽而言,將是其第一個完整經營年度,重要性不言而喻。
但在面對接踵而至的一系列挑戰,董事長任小兵曾表示道,中匯人壽這家“新公司”需要擁抱四個變化,除自身國有金融企業的身份外,另外三重變化均為行業層面,包括客戶結構和需求的調整,更加嚴格的監管環境,AI技術對行業價值鏈重塑的影響。
顯然,中匯人壽正處于加速重構其業務布局的關鍵階段。如今,伴隨著內部人事的重新配置,這份引領變革的重擔將平穩過渡至新任總裁的肩上,繼續推動公司向前發展。
而以任小兵和楊征強強聯合的核心管理團隊,面對保險業正經歷深刻轉型期大勢所趨下,將如何利用公司股東的雄厚實力及獨特的資源優勢,探索出一條與眾不同的發展道路,并建立起能夠自我維持與增長的業務體系,這將是他們接下來必須面對和克服的新難題與新挑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