誰主科林電氣沉浮,仍是未了局。
文/每日財報 呂明俠
近期,科林電氣的控股權爭奪戰成為市場關注的焦點。
6月27日晚間,科林電氣(603050.SH)發布公告稱,本次要約收購完成后,海信網能共計持有公司95,207,996股股份,占公司總股本的34.94%,并持有李硯如、屈國旺委托的9.57%的表決權,海信網能合計持有公司44.51%的表決權。這意味著海信網能的要約收購成功。
來自海信方面的信息顯示,按當前這種股權結構,海信可確保選舉出董事會的半數以上席位,因此海信網能獲得科林電氣實際控制權。
搶奪控制權的事件在A股也不算罕見,雖然完成要約收購,海信系拿下了科林電氣第一大股東之位,上演的控制權“三國殺”看似終結,但海信網能否順利入主科林電氣拿到控制權,還要看石家莊國投的進一步行動。
控制權爭奪戰爆發
值得注意的是,自今年3月以來,海信系與科林電氣創始人團隊的博弈不斷。
3月19日,科林電氣發布公告稱,2024年3月11日-2024年3月15日期間,海信網能通過上海證券交易所交易系統以集中競價方式購買上市公司人民幣普通股 11,279,824股,占上市公司總股本的4.97%。
同時,海信網能還在3月15日與李硯如、屈國旺、田曄、張國玉、劉福海、劉煜、劉宇聰分別簽署《股份轉讓協議》,上述股東擬將其持有的科林電氣11,592,410股股份(占協議簽署日上市公司總股本的5.10%),轉讓給海信網能持有。
正是這樣一來,海信網能短時間內合計持有了科林電氣10.07%股權和19.64%表決權,成為第一大表決權股東。
張成鎖迅速曲線出手反擊,打響了股權保衛戰。一方面,張成鎖拉來石家莊國有資本投資運營集團有限責任公司(以下簡稱“石家莊國投”)助陣,3月27日至4月1日期間,石家莊國投持股變動比例達到1%,最終持股比例增加至6%。
在穩固了這一部分支持后,張成鎖又迅速集結了公司內其他持股的高管,共同形成了堅固的聯盟。
4月1日,他與邱士勇、董彩宏以及科林電氣的副總經理王永共同簽署了《一致行動協議》,這一協議的實施使他們的聯合持股比例飆升至17.31%。而在隨后的4月26日,石家莊國投再次加大了投入力度,使其持股比例達到了10%。同時,張成鎖和邱士勇也有小額買入增持的動作。
雙方的股權爭奪進入僵持階段,海信網能于5月13日突然發力,祭出要約收購的強勢策略,繼續向科林電氣發起挑戰。
根據首份要約收購計劃,海信網能以每股33元的價格,計劃收購科林電氣約4541.88萬股股份,占公司總股本的20%。這一價格相比科林電氣5月13日的收盤價高出約15%。隨著科林電氣在5月底進行利潤分配,海信網能也不得不對要約收購計劃進行調整,將收購價格下調至每股27.17元,并相應地將收購數量增加至5450.26萬股。
其實,6月之前,石家莊國投雖然一直增持,但會青睞海信還是張成鎖,是未知數。兩方都曾傳遞出受到國資支持的信號。
而在6月2日,石家莊國投正式與張成鎖為首的四名科林電氣高管簽署一致行動協議,表明了自己的立場。這之后,包括石家莊國投在內的五方合計持股比例達29.51%,已經高于海信網能手中24.51%的表決權比例。科林電氣實控人也由張成鎖變更為石家莊國投。
為何強購科林電氣
在海信網能明牌宣戰前,很多人可能對科林電氣并不了解。
科林電氣成立于2000年,深耕輸配電領域二十余年,業務涉及智能變電、智能配電、智能用電、新能源等十余個系列。自創立以來,經過多年努力,終于在2017年4月14日成功登陸A股主板市場。
然而,上市后,公司在控制權的管理上顯得相對松散。到了2022年4月13日,公司創始團隊張成鎖、李硯如、屈國旺、邱士勇、董彩虹所簽訂的一致行動協議到期,他們并未選擇續約。
在協議到期前,這五人合計持有的股份高達28.95%,遠超第六大股東的1.89%持股,確保了張成鎖的實際控制人地位。然而,隨著一致行動協議的失效,市場上的資本開始嗅到了機會,試圖“趁虛而入”。
2023年9月11日,科林電氣第四屆董事會任期結束,石家莊國投和棗莊同興通過二級市場悄然成為大股東,分別持有4.95%和4.5%的股份。此時,從股權結構來看,這兩家公司都具備了進入董事會的資格。
然而,在2023年6月至9月期間,石家莊國資已經通過石家莊國投等企業與科林電氣建立了緊密的合作關系,雙方在資本、產業和股東等多個方面進行了深度合作。盡管表面上雙方關系融洽,但控制權的松動仍為海信網能提供了“突襲”的機會。
科林電氣為何受青睞?一方面,作為新能源電力領域頗具成長性的企業,科林電氣近幾年的業績十分亮眼。今年一季度,科林電氣實現營業收入7.52億元、歸母凈利潤0.67億元,同比分別增長42.86%、65.05%,均為高速增長。另一方面,科林電氣與海信集團在新能源汽車領域有可能產生協同作用。
控制權將花落誰家?
海信在消費者心中,印象最深刻的產品莫過于電視。當下正在進行的歐洲杯,場邊廣告圍欄上,海信打出的“海信電視 中國第一 世界第二”的廣告語引發廣泛關注。
但無論國內還是國外,電視已經越來越難激發消費熱情。在此背景下,拓寬第二增長曲線之于海信的重要性正與日俱增。
特別是海信2019年曾喊出“2025年營收達到3000億”豪言,而至2023年,集團營收剛剛邁過2000億元大關的情況下,想要實現目標,海信就更需要為業務尋找增量。
海信網能作為工業溫控產品供應商,收購并整合科林電氣,可以向智能電網、新能源業務延伸,有利于海信控股集團分羹新能源產業紅利。
據了解,雖然海信網能要約收購達成,但科林電氣的董事會換屆還需時日。股權清算、過戶交割等手續完畢后,海信網能成為科林電氣第一大股東,董事會換屆才開始提上日程。分析人士稱,石家莊國資方面與海信系方面的持股差距并不大,接下來,誰主沉浮,關鍵是看誰來掌控公司董事會。
從海信系的視角出發,其對科林電氣的控制權爭奪,實為家電版圖之外的戰略拓展,旨在探索產業間的協同效應,拓寬業務邊界。
反觀石家莊國資,其堅守控制權的核心訴求在于維護企業的穩定性,確保稅收貢獻與就業崗位的持續存在,這是其作為地方經濟守護者的責任所在。
雙方之間雖存在競爭態勢,但根本目標上并不構成根本沖突,共同聚焦于科林電氣的健康成長與壯大。任何一方都不愿見到因控制權之爭而損害企業利益,進而影響其長遠發展。
因此,展望未來,雙方更有可能采取協商對話的方式,尋找一個既能滿足海信系戰略需求,又能保障石家莊國資利益的共贏平衡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