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杰新材選擇積極向新能源領域靠攏,其營收與鋰電行業緊密綁定。
文/每日財報 秦楠
2023年,受鋰電行業下行的影響,我國鋁板帶(含鋁箔坯料)的產量約為1230萬噸,較去年同期減少約60萬噸。但就這這樣的背景下,一家鋁材加工企業卻毅然選擇了迎難而上。近期,浙江永杰新材料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簡稱“永杰新材”)公布了上交所的首輪回復函。
值得一提的是,永杰新材早在2022年便已向主板提交了招股書。據招股書披露,該公司計劃發行不超過4920萬股股份,擬募資總額為20.89億元。其中,7.37億元將用于年產4.5萬噸鋰電池高精鋁板帶箔技改項目,5.51億元將用于年產10萬噸鋰電池高精鋁板帶技改項目,5億元用于償還銀行貸款,3億元用于補充營運資金。
面對行業的不景氣,永杰新材選擇積極向新能源領域靠攏,其營收也因此與鋰電行業緊密綁定。但是在當下行業不景氣,且公司存在一定的歷史遺留問題的情況下,永杰新材能夠成功過會仍然是個未知數。
業績變臉
永杰新材從事鋁板帶箔的研發、生產與銷售,產品主要包括鋁板帶和鋁箔兩大類。2019-2022年,永杰新材的營收分別34.00億元、38.32億元、63.03億元、71.50億元,扣非歸母凈利潤分別為1044.72萬元、4261.62萬元、2.24億元、3.66億元。
但營收和凈利潤高速增長的趨勢未能延續到2023年。
問詢回復顯示,2023年永杰新材的營收和扣非歸母凈利潤分別為65.04億元、2.47億元,同比增速分別為-9.04%、-32.55%,雙雙出現下滑。
該公司表示,2021年和2022年凈利潤的大幅增長,主要得益于鋰電池、電子電器等客戶領域毛利額的快速上升。
但是在2023年鋰電行業整體下滑的趨勢下,對公司鋁合金板帶箔營收造成了影響。
從最能衡量企業盈利能力的重要指標毛利率來看,永杰新材主營業務毛利率也由2022年的9.68%下滑至2023年的8.85%。且不同業務的毛利都有所下降。
這種業績變化導致成也鋰電,敗也鋰電的現實。2023年,永杰新材鋰電領域產品出貨量持續下降,鋰電產品毛利率同比下滑25.89%,直接拉低永杰新材整體毛利率。
數據顯示,2021-2023年,公司鋰電池領域產品收入分別為13.5億元、31.6億元和26.1億元,銷量分別為6.2萬噸、13.7萬噸和12.1萬噸。其中,鋰電池領域產品收入2022年同比增長134%,而2023年同比卻下降17.%。
同時,永杰新材也披露了2024年一季度業績和2024年上半年業績,數據表明,永杰新材業績正在顯著回暖。今年一季度實現營業收入16.7億元,同比增長30.1%;凈利潤6656.78萬元,同比增長59.4%;實現扣非凈利潤6554萬元,同比增長54%。
公司還預計今年上半年營業收入可達到35-37億元,增幅為24.03%-31.12%;凈利潤達到1.36-1.61億元,增幅為60.00%-89.41%。從今年的業績來看,目前永杰新材業績回暖,對IPO有一定的助力,但IPO政策還在持續收緊以及行業整體下行的趨勢下,僅僅強調成長性,還是不夠的,最重要的問題就是鋰電行業的預期如何以及公司在鋰電行業的定位情況。
受鋰電行業影響大
針對交易所問詢公司在鋰電池行業的情況和以及波動的原因。該公司表示近兩年營收的快速增長主要源于銷量迅速上升,其貢獻率高達95.6%,而價格貢獻率僅為4.4%。2023年,鋰電池營業收入同比下降17.3%,銷量和價格貢獻率分別為63.%和36.9%。產品收到價格戰的影響十分明顯。
這當中尤其是方形動力鋰電池和新能源鋰電池(動力和儲能鋰電池)的出貨量變化對永杰新材的鋁板帶和鋁箔市場產生較大影響。2021年至2022年,鋁板帶箔在該領域的需求量從40.1萬噸至54萬噸增長至96.8萬噸至130.5萬噸,同比增長141.40%-141.67%。
然而,2023年起,消費者購置新能源汽車的財政補貼取消,銷量環比“腰斬”,大幅超出鋰電池產業鏈的心理預期。在2022年新能源汽車銷量增長95.95%的背景下,2023年部分電芯企業的庫存在兩個月甚至更長的時間。
受新能源車廠商“以價換量”策略影響,電芯價格出現50%左右的降幅。同時,鋰電池主材碳酸鋰價格在2023年也發生大幅波動,全年跌幅達到80%。因此,國內鋰電池行業普遍采取了低庫存、高周轉的謹慎策略。
報告期內,永杰新材在鋰電池領域銷售產品的均價分別為21.7萬元/噸、23元/噸和21.5萬元/噸,存在一定波動。2022年和2023年同比差異分別為1,269.13元/噸和-1,465.74元/噸;對應年份鋁錠年度均價同比變動分別為918.55元/噸和-1,094.31元/噸,因此鋁錠價格為影響產品銷售均價的主要因素。
交易所又進一步要求永杰新材分析向鋰電池相關客戶銷售的鋁板帶箔產品占該客戶采購同類產品的比例,結合鋰電池相關客戶未來的產能規劃、對應擬采購鋁板帶箔產品的金額、永杰新材對相關客戶的在手訂單金額等,以評估未來鋰電池產品收入增長的可持續性。
公司對此做出了詳細的超過5000萬的訂單列示,并表示雖然在2023年鋰電池行業發生了復雜變化,但相應的不利影響正在消除,鋰電池市場需求增長將有效提升產業鏈各環節的需求總量。
作為行業內主要鋰電池基材供應商,公司在此客戶領域的銷量將隨著市場需求增加而得以有效提升。但是當當時下公司同類型企業的價格競爭已經出現激烈狀況,可比公司的毛利率都明顯低于永杰新材,雖然目前的在手訂單還能保持公司一定時間內的營收增長,但是長此以往,受下游電動汽車價格戰影響,公司繼續保持較高毛利的難度還是不小的。
大額借款和突擊入股
據招股書顯示,永杰新材的實際控制人為沈建國、王旭曙夫婦。二人數次通過不同方式,合計控制公司69.24%的股權。
在IPO前,永杰新材的股東隊伍出現了顯著擴張,新增13名股東,包括6家機構股東和7名自然人股東。
根據招股書,沈建國的母親錢玉花和香港超卓,2003年出資成立公司前身東南鋁業。香港超卓的出資實為沈建國從中國香港居民趙偉平處借得的。
2007年,永杰新材籌備境外上市,錢玉花和香港超卓將全部股權轉讓給沈建國的妻子王旭曙控制的境外公司東南集團。這其中,沈建國夫婦與趙偉平之間的借款關系引發了監管層的關注。
簡單來說,趙偉平這位香港人士,多次向沈建國夫婦提供了近1億元人民幣的借款,期限長達八年,年息3%。上交所對此提出質疑,要求永杰新材解釋借款的資金來源、借款期限長達八年的原因,以及趙偉平在發行人經營管理中的角色等。
永杰新材在回復中表示,趙偉平基于與沈建國家族的世交關系及對沈建國夫婦的信任提供借款。而趙偉平本人并未在永杰新材擔任任何職務。對于創業初期的公司來講,這種“好人”是可遇不可求的。
除了大額借款之外,永杰新材還存在一定的突擊入股問題。
首次突擊入股發生在2021年8月,公司注冊資本從12000萬元增至13072萬元,新增股本1072萬股。長興國悅、濟南銳杰、溫州禾草和崔嶺等投資者分別新增入股400萬股、368萬股、240萬股和64萬股。增資價格為12.5元/股,估值按照2020年公司凈利潤的20.5倍PE計算,作價15億元。
2021年9月,蔡健和許逸帆分別受讓蘇州創東方持有的發行人0.4896%的股份(對應63.9999萬元出資額)和0.4896%的股份(對應64萬元出資額),轉讓價格為11.50元/股,這是在增資價格12.5元/股的基礎上按照九二折扣比例確定的。
第二次增資發生在2021年10月,前海投資、中原前海、齊魯前海和許逸帆分別認繳新增出資960萬元、400萬元、240萬元和80萬元。此次增資價格與2021年9月的增資價格相同,為12.50元/股。
在不到一年的時間里,永杰新材提交招股書,公司估值飆升至84億元(按募資額估算)。按照新股東15億元的投資估值計算,平均獲利4.6倍。其中,第一輪股東投資1.34億元,賬面浮盈6.16億元;第二輪投資中的新股東蔡健和許逸帆投資1472萬元,賬面浮盈超過7000萬元;第三輪新股東投資2.1億元,賬面浮盈9.66億元。
據此計算,上述新增股東不到一年的賬面浮盈高達16.5億元。在遞交招股書前一年內,永杰新材以較低的估值吸引了眾多新股東入場,其中是否存在利益輸送行為,值得關注。
在本次IPO中,永杰新材計劃募資20.89億元,投向多個項目。然而,在主板上市門檻日益提高的背景下,永杰新材能否成功闖關,仍需時間給出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