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以食為天,食以安為先。食品安全關系人民群眾身體健康和生命安全,必須抓得緊而又緊。食品企業要生產出高質量的放心食品,才能確保人民群眾“舌尖上的安全”。
雖然我國食品安全狀況雖較過去有了明顯改善,但形勢仍不容樂觀。業內人士表示,食品安全專項整治的任務還相當艱巨。
近日,麥當勞位于鄭州和濟南的兩家門店被曝出篡改食品保質期標簽等問題。麥當勞鄭州卓越農聯餐廳還存在炸油品質超標等多個食品安全問題。這次警鐘其實也是對所有食品企業、從業者敲響,不能讓此類現象一而再再而三地上演了。
5月13日晚,麥當勞中國網站發布聲明稱,正積極配合當地市場監管部門進行調查與核實:“對于任何違反操作標準的行為,我們絕不姑息,嚴肅處理。”
實際上,麥當勞已經不是第一次出現食品安全問題了。早在2012年,央視“3·15”晚會點名麥當勞北京三里屯餐廳存在過期食品翻新再售等違規操作。當時,麥當勞發布公開聲明表示,以實際行動向消費者表示歉意,將深化管理,為消費者提供安全、衛生的美食。
同時,2021年10月,一位視頻博主暗訪安徽合肥的麥當勞餐廳,發現餐廳存在生菜發黑還在使用、更換到期食材標簽等問題。此外,2022年3月,南京某麥當勞門店的員工反映店內存在肉類食材過期后仍提供給顧客食用的情況。
對此,快消行業分析師康定平表示,食品企業要想發展更好,就應該以品質為核心或服務的核心。如果不能把品質這關做好,導致食品多次出現問題,就是不把消費者放在第一位的食品企業,那品牌聲譽遲早會被反噬,業績也會受到沖擊。
據了解,食品企業屢次出現安全問題,與違法成本低有一定關系,但并非唯一因素,而是多種因素的結果。
一是食品企業產品的特殊性問題;二是食品產品的標準化問題;三是食品市場體系建設問題;四是食品處罰的精準、數量的大小均有相關性。
想要最大程度地減少食品安全問題,康定平認為,對食品企業的食品安全問題的處罰力度不是不大,但加大處罰僅是其中一個方式,并非唯一的有效方式,還要配合常態化監管和精準處罰。
從報道來看,涉事餐廳篡改食品保質期標簽等,已是潛規則,在其店內屬于常態化操作,“只要遇到食材到期的情況,他們幾乎都會選擇篡改到期時間,而不是將食材廢棄”。
并且,這種基本操作不只是普通員工干的事,而是值班經理,乃至餐廳經理都參與的事。正如報道所稱,“記者發現在值班經理的帶動下,其他后廚員工也是上行下效……”這個細節觸目驚心,也更值得追問。
我國食品安全法明文規定,禁止生產經營用超過保質期的食品原料、食品添加劑生產的食品、食品添加劑;禁止標注虛假生產日期、保質期或者超過保質期的食品、食品添加劑。食品安全法實施條例也規定,食品生產經營者應當建立食品安全追溯體系,依照食品安全法的規定如實記錄并保存進貨查驗、出廠檢驗、食品銷售等信息,保證食品可追溯。
麥當勞作為知名快餐連鎖品牌中的領導企業,主打的就是產品品質、加工流程、食品安全乃至廚房布置的標準化,卻多次出現重大食品安全問題,著實讓消費者大跌眼鏡,也嚴重影響了麥當勞的品牌聲譽。
大家都知道,中國市場已經成為麥當勞全球的第二大市場,截至2024年第一季度末,麥當勞在中國擁有超過6000家門店。
然而,對待如此重要的市場,麥當勞在品質管控上卻依然存在重大瑕疵和紕漏,著實讓熱不可思議。
在2023年全年,麥當勞全球同店銷售額增長9.0%。其中,中國所在國際特許市場部門增長最快。“總體而言,我們2023年在中國的業績非常好,對中國業務表現感到滿意,實現了強勁增長。”Chris Kempczinski表示。
然而,麥當勞出現重大食品完全問題,為此感到擔憂的人不僅有麥當勞的管理層,還包括重要的股東,比如三元股份。
據悉,三元股份是北京麥當勞食品有限公司(北京麥當勞)的重要股東,持股比例達到了50%,2023年,北京麥當勞為三元股份貢獻了接近4292萬元的現金紅利。
數據顯示,2023年,三元股份歸屬于上市公司股東的凈利潤不到2.43億元,而歸屬于上市公司股東的扣除非經常性損益的凈利潤僅為183萬元而已。可見北京麥當勞對于三元股份的財務作用有多大。
“這幾年,三元股份的經營水平確實有點差,業績也不行,很大一部分利潤都是來自北京麥當勞,扣除了非經常性損益,主業利潤則是少得可憐。”康定平表示,三元股份的體制機制落后、僵化,管理層不作為、亂作為,導致像吳松航這樣的優秀人才出走,未來發展不容樂觀,一旦麥當勞風光不再,三元股份的業績肯定會更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