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于新勢力車企而言,熱度就像風水,是輪流轉的,但唯有兩個品牌例外,那就是經歷過十幾年手機紅海廝殺存活下來的華為和小米,它們哪怕殺入車圈,也不用為流量發愁,君不見小米SU7發布之后,引爆了多少個熱搜?
潑天的流量富貴 ,過期即作廢,我們都懂的道理,清華學霸豈能不知?于是乎,就有了小米3月28日上市發布會之際,縱目科技趁勢在港股申請IPO的戲碼,但不同于演戲,對縱目科技而言,此番借雷軍東風的用意,卻透露出一股子“江湖救急”的無奈……
01,清華學霸創業,小米雷軍力挺!
縱目科技的創始人背景不簡單,1976年出生的唐銳,于1996年考入清華大學,輕松拿下了電子工程學本碩學位的唐銳于1999年大學畢業,北京掌微是他第一家工作的公司,彼時擔任軟件工程師的他由于工作表現突出,被調至美國掌微,一路干到軟件總監的位置。
據多家媒體報道,唐銳為美國國籍,他與同為美國籍的妻子都擁有中國大陸永久居留權,其妻為縱目科技非執行董事,農夫山泉事件爆發后,大眾對于國內創業公司的創始團隊的國籍變得十分敏感,唐銳和妻子的這一重身份,或將成為一個隱形的“雷點”。
當然,美籍華人的身份只是他的一個標簽,我們還是應該聚焦于他和他的公司的表現。
2008年,唐銳進入CSR半導體工作,同樣擔任軟件總監,在此期間,他的主要貢獻是帶隊完成了世界首顆集成GPS的應用處理器芯片的研發,這是在此時,唐銳算是徹底在中國手持導航儀市場和車載導航領域徹底打出了名號。
2012年,有多年專業研發經驗和豐富管理閱歷的唐銳,決定回國單干,縱目科技應運而生,因為唐銳的影響力,縱目科技誕生之初就吸引了一批清華、上交大、同濟等名校的人才加盟,可以說,強研發基因是深深烙在縱目科技的企業文化中的。
2015年~2022年期間,縱目科技完成了A輪~E輪的融資,截至2022年3月E輪融資完畢,縱目科技估值已超90億元,已成為中國ADAS賽道的一只獨角獸。
2021年3月,雷軍官宣造車后,投資的首家產業鏈企業,正是唐銳的縱目科技,而在2024年3月28日,小米SU7首發上市之際,縱目科技也轉道港股遞交了IPO。
縱目科技和小米汽車這波雙向奔赴,像極了爽文劇本,按說,備受資本熱捧的縱目科技的IPO沖刺應該是順水推舟的事,可實際上,卻是一波三折,背后的深層次原因又是什么?
02,赴港IPO,勝算幾何?
雖然縱目科技的身后有小米雷軍和高通控股等一系列知名投資機構撐腰,但是資本市場,縱目科技卻是一路坎坷,甚至給人一種屢敗屢戰的悲壯之感,還是先快速回溯一下,縱目科技的資本“連連跳”。
早在2017年1月,縱目科技選擇新三板掛牌,當年12月就匆匆摘牌,2022年11月,縱目科技又將目標對準科創板,并且擬募資20億元,然而在2023年9月又主動撤單,IPO再折戟,新三板和科創板皆水土不服的縱目科技,這一次,終于將目標對準了港交所,而且選擇在小米SU7盛大發布的時間節點,用意可謂十分明顯。
打鐵還需自身硬,我們不妨來客觀審視一下縱目科技的海水與火焰。
小米SU7的現象級熱銷,自然也是利好縱目科技的一個變量,不過,最終還要看2024年度銷量的數據,因為,首銷月的爆火,不意味著接下來月月都能大定破萬,而且,對小米工廠的交付和售后服務的能力也是極限的考驗,如果等待周期過長,不排除有客戶寧愿損失5000元大定金,也要放棄購車的可能性。
所以,小米SU7對于縱目科技是有一定的背書作用,但是對于縱目的具體業績貢獻,目前還言之尚早。
截至2023年12月31日,縱目科技已與50款各品牌的車型和16個OEM項目上實現了智駕解決方案的量產,在中國乘用車ADAS解決方案市場,縱目科技排名總部位于中國內地的供應商中第五,市占率1%,在中國乘用車自動泊車解決方案市場中排名第二,市場份額4.9%,在中國乘用車APA泊車解決方案市場中排名第一,市占率5.6%,也就是說,單看市場規模,縱目科技還算有2把刷子。
2021年~2023年,縱目科技實現營收2.25億元、4.69億元、4.98億元,凈虧損分別為4.34億元、5.88億元、5.64億元,經調整凈虧損分別為3.82億元、4.77億元、5.16億元,營收增速放緩,加上3年共虧損了小16億,對于港股沖刺來說,可算不上好消息。
據縱目科技招股書披露,2021年~2023年,公司來自五大客戶的收入分別為1.63億元、4.17億元、4.64億元,占同期總營收的72.5%、88.7%、93.0%,截到2023年12月31日,公司前五大客戶依次為理想汽車、賽力斯、長安汽車、嵐圖汽車、一汽集團,客戶過于集中,也會增加經營的不確定風險,一個是議價能力削弱,意味著毛利會持續壓低,一個是一旦有一個大客戶流失,都會對公司業績造成重大的不利影響。
縱目科技目前財務狀況并不十分理想,自身造血能力不足,除了依賴五大客戶,對外部資金也頗為依賴,包括但不限于融資、借款和政府補助等,2021年~2023年,縱目科技短期借款從1.13億元暴增為4.80億元,長期借款亦從2170.3萬元狂飆至2.04億元。
居高不下的金融借款,也讓縱目科技的資金使用成本不斷抬升,2021年~2023年底,縱目僅銀行借款的利息支出,就從382萬元一路暴漲至2578.2萬元,兩年增幅超570%。
這一窘境某種程度上也倒逼著縱目科技的IPO沖刺提速,畢竟成功上市之后,縱目科技可以有更多的資本操盤抓手,興許能緩解困局,并且為新的研發募集到一定的資金等,當然,這些都是理想狀態下的假設。
投資縱目的小米,在港股的表現也不溫不火,SU7爆單那幾天,股價才迎來一些漲幅,也就是說,對縱目科技而言,上市只來不應該得終極目標,上市,或許只是更大的挑戰的開始,屆時,任何風吹草動,可能都會動搖投資者信心,影響到股價。
跟潑天的流量一樣,港股上市本身也是機遇和挑戰并存,敢想敢闖,才有成功的希望,如果前怕狼后怕虎,那還創哪門子業呢?不如回家躺平得了,從這個角度,縱目的戰略定力與戰術執行力,還是令人刮目相看的。
在研發投入和技術成果產出上,縱目科技的表現可圈可點,目前,縱目科技及子公司取得了近百項軟件著作權和逾200項已授權專利,覆蓋智能駕駛領域的算法軟優缺點到系統硬件層面,包括但不限于智能駕駛系統、全景式監控影像功能、自動泊車輔助功能和自主泊車功能等。
梳理下來,縱目科技確實有自己獨到的競爭力,不過,也確實“缺錢”,如果持續當前的研發強度,意味著唐銳還需要找到更多的資方,不然,一味燒錢,虧幅只會持續擴大,IPO監管的趨嚴,其實,對于企業反而是好事,意味著,也只有商業模式穩健、有充分想象空間的公司,才更容易沖刺成功!
迎接縱目科技的是驚喜還是失望?騎驢看唱本,走著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