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二次元圈,一款AI產品風靡整個圈層,他們稱其為“寶藏小捏”,小程序、APP雙管齊下,在小紅書掀起一陣浪潮。
捏Ta,不僅擁有超高自由度,可以根據自己的喜好和想象二創自己獨一無二的角色,還能選擇不同的世界觀來作為背景,無論是奇幻的魔法世界、科幻的未來都市、古老的武俠江湖,都能成為所有OC人的舞臺。
而除了捏出自己的專屬人物外,捏Ta還擁有另一個奇旅玩法:不僅可以為自己捏出的寶繪制精美的頭像,還能帶他們穿越不同的世界,留下和各種角色的奇妙故事。
比如與英勇的騎士并肩作戰,共同抵御邪惡勢力的侵襲,與魔法師一起探索未知的奧秘,如果沒有捏寶思路,還可以巧妙的利用網絡熱梗,在梗圖生成器里擁有自己的角色。
與早些時候的AI文生圖相同,在捏Ta里輸入“魔咒描述詞”即能生成對應角色。
01.融資超千萬元,二次元狂喜
自2023年4月上線微信小程序以來,捏Ta的社交媒體曝光量已達到約2.5億次,多次位列視頻號動漫游戲日榜前十。
據悉,這款AI角色創作平臺的火爆程度已經引起了廣大基資本的投入,“捏Ta”(公司名為“看見概念”)完成了天使輪和Pre-A輪融資,總額超千萬元。
其實捏Ta成立時間已久,它可以被看做是以角色為幻想故事智能創作為主的早期小紅書,CEO曾就把捏Ta用戶的創作過程比作“根據設置好的劇情,為角色拍攝照片”。
在AIGC的輔助下,0繪畫基礎也可以輕松捏崽展開幻想,為自己的CP舉大旗,自己的角色糧自己捏,咒術回戰、原神、鬼滅之刃、間諜過家家........甚至是名偵探柯南和霍格沃茨也夢幻聯動:
捏Ta的操作方式很簡單,分為文字捏、圖片捏和CP圖三種捏法,且其擁有上百種角色、上百種風格以及“魔咒詞典”里的各種設定可以挑選,選中的不同“魔咒”就像是程序員的編碼器一樣高亮區分。
當然最能拿捏住用戶的,并不只是捏出心目中最完美的那個Ta,而是捏Ta可以較好地保持角色一致性,這覆蓋了角色方方面面的細節特征。
這也就意味著,你捏出來的人物設定可以用來自制連環畫,打造一整個家族的故事,甚至是打造一整個只屬于你的世界。
當然,如果你沒有自己理任務創造的靈感,你也可以重點體驗“奇旅”的神奇玩法,玩家可以通過選擇已有角色或是自己捏出來的角色作為“探員”,進行劇情體驗,同時根據不同選項培養自己娃的個性。
我們可以簡單理解奇旅玩法為劇情向游戲,玩家根據劇情捏出對應的圖片,捏完后角色還會給予你相應的評價,如果你把自己生產出來的圖片和劇情文字搭配起來,就是一則完全屬于你自己的連環漫畫。
捏Ta上線之初,國內幾乎沒有同類型的競品,屆時的AI都以文生圖為主。
而捏Ta一開始便是基于二次元愛好者角色故事創作需求開發,并靠產品一舉打通了應用層和模型層的技術能力以及社區的網絡效應。
而看見概念公司團隊積累了豐富的動漫圖像人工偏好訓練數據,其中包含了百萬級以上的高質插畫數據,并自研了視覺敘事模型,該模型為了固定原創角色,同時使用了多個專家 微調網絡的混合模型來固定原創角色,直接實現了高于其他模型角色的一致性能力。
根據八卦來的消息,捏Ta背后基于Stable Diffusion開源框架,這一基礎模型后續還將重新訓練,持續微調對齊迭代——團隊也透露,之后會推出一個開源二次元模型。
捏Ta在這樣的背景下誕生,相當于是一個踩著時代熱點而生道德AI創作社區,它還將會給用戶帶來更多個性化體驗,為AI行業帶來更多可能。
02.一個AI時代的米哈游+小紅書
要說起捏Ta背后的創作團隊,那可是大有來頭。
看見概念團隊,成員只有區區15位,創始人胡修涵本身就是個二次元愛好者,因此他更能get到二次元用戶自發玩梗的熱情以及對自己創作角色的熱情,像捏Ta這個產品名,不僅生動形象,還是日語“梗”Neta的讀音。
而胡修涵,前身于Meta工作,與看見概念的合伙人不謀而合,那時候的胡修涵擔任技術組長負責Facebook、WhatsApp、Instagram三個平臺的視頻相關全套技術方案,包括發布的內容工具、內容管理,以及版權數據分析、廣告系統對接等等。
除了Meta,看見概念的創始團隊成員還有來自字節跳動、B站、特贊、Pony.ai等企業,這些核心技術成員都參與了頭部二次元開源模型的開發。
比如,他們曾參與了視頻生成模型開源項目AnimateDiff,后來成為AI生成動畫“千秋詩頌”、阿里EMO等項目的基礎底座,也為捏Ta從圖文創作升級到視頻內容創作做準備。
對于捏Ta未來的愿景,胡修涵表示,他們希望打造一個AI時代的米哈游+小紅書,讓每個人都能擁有自己的AI伙伴,共同創造更多人生故事。
雖說AIGC技術放在2024年的今天已經不是一個罕見的技術,但其應用領域依舊偏少,國內外各大廠都在積極解決AIGC應用問題。
而從簡單的內容生成再到復雜的創意設計,從個人娛樂到企業服務,AIGC的應用范圍還將不斷拓展,且隨著技術的持續進步和應用的深入,AIGC還將提升更多行業的工作效率、創新服務模式等等。
但有一個擁有爭議的問題是,AIGC生成的圖片視頻若用做商用,將會伴隨著創作版權、內容真實性等一系列挑戰,這些都是AIGC技術健康發展的關鍵。
技術上,AIGC的實現持續依賴于生成對抗網絡(GAN)/擴散模型和Transformer預訓練大模型等前沿技術。
這些復雜的算法模型能夠生成看似由人類創作的高質量內容,而這背后則需要強大的算力支持。
目前,不僅國外的企業在大模型技術上取得了顯著進展,中國的企業也在積極布局,推出了一系列基于大模型的應用產品和技術服務,推動了整個行業的快速發展,看見概念只是其中的推手之一。
很多人都發現,2023年的今天,在動漫行業不再有人議論賽博朋克或元宇宙,取而代之的均為AIGC。
不管是ChatGPT的“仿人情味”,還是逐漸挖掘出其內容產出上的巨大潛力,哪怕是隨后的Midjourney、NovelAI等通過人類語言生成圖片的工具陸續公測,都讓我們這些用戶感受到了“言出法隨”的神奇。
對于有創作需求的人來說,內容消費的提振幾乎完全取決于供需,像漫畫行業,經常會因為創作成本過高以至于很多內容團隊難以為繼,AIGC不僅降低了創作成本,改變了供給端的盈利能力,還大大拉動了需求,讓C端用戶進入創作圈層。
這一點,胡修涵也深有體會,他認為AI C端的產品是最重要的,且需要提升用戶的使用時長。
“使用時長是提升內容消費屬性的基礎”。這是胡修涵在Meta工作的最大經驗之談。
參考:
照著劇本一鍵創作同人漫,AI角色創作平臺「捏Ta」完成超千萬元融資 | 36氪首發
AIGC還是二刺猿會玩:捏娃社區爆火,有腦洞就能當同人大佬——量子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