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丨張桔 編輯丨謝長艷
經歷過前幾年新能源主題、科技主題公募的熱潮后,2025年到目前醫藥主題公募成為較為亮眼的存在。截至5月20日收盤,已經有12只基金的年內凈值增長率超過了30%。如果看他們的現任基金經理,多為名不見經傳的新出道者,同時重倉創新藥成為業績領先的主因。?
Wind資訊統計顯示,在Wind行業板塊主題基金中,疊加統計醫藥保健行業與制藥行業的話,上述時間段中暫時排在首位的是長城醫藥產業精選,最新的凈值增長率約為55.32%。值得注意的是,作為去年10月22日才成立的次新基金,其首發的基金經理同樣是一位任職時間不長的新人,梁福睿曾任廣州證券醫藥研究員(2018年7月—2019年3月)。2019年3月加入長城基金管理有限公司,歷任行業研究員、權益基金經理助理。作為任職剛滿200天的基金經理,他的甫一任職就獲得了滿堂彩。
而類似他這樣的初生牛犢型公募醫藥基金經理還有多位,比如永贏基金的單林,他目前的累計任職時間大約330天,他和儲可凡合作管理的永贏醫藥創新智選今年的凈值增長率約為48.54%,同樣排在非常靠前的位置。另外華安醫藥生物股票的桑翔宇,今年到目前的凈值增長率約為45.91%,他的累計任職時間接近兩年。此外同時有三只基金在管的鄭寧,目前擔任基金經理的累計任職時間接近3年。
在書面回復時,長城基金梁福睿表示:“在科技資產牛背景下,創新藥產業的邏輯在不斷強化。下半年的重磅會議、醫保談判有望帶來整體創新藥板塊貝塔式上漲,同時疊加個股Alpha的兌現,創新藥后續的表現依舊值得期待。”中銀基金鄭寧也強調:“在醫藥細分子行業里創新藥基本面較為強勁,Biotech的收入在高速增長,而費用的規模效應開始顯現,因此利潤端持續扭虧,一旦跨過盈虧平衡點,馬上就進入利潤的非線性增長階段;傳統藥企走出集采干擾,創新藥開始放量,拉動收入提速,同時研發費用趨于穩定,因此凈利率也在提升,利潤增速快于收入增速。”
附表:2025年部分醫藥主題公募相關情況一覽
?(數據來源:Wind ?截至:5月20日;相關產品均以A類份額為準)
長城醫藥產業精選領跑
港股醫藥、雙創醫藥成為領先“秘籍”
首先看領先者長城醫藥產業精選,作為發起式的次新品,該基金成立于2024年的10月22日,梁福睿作為首發基金經理一直管理到現在,2025年年內最新的凈值增長率已經達到了55.32%。
從基金成立到現在,產品總共發行過兩份季度報告,對比去年四季報和今年一季報,雖然梁福睿在重倉股中調整了6處,新進重倉的公司包括了康弘藥業、熱景生物、一品紅、康方生物、科倫藥業、再鼎藥業,由此3月31日的重倉股陣營形成了一大鮮明的特點。
具體說來,其中有五只標的都來自港股市場,同時另有三只標的來自科創板、一只標的來自創業板,形成鮮明對比的是來自滬深主板的公司僅有康弘藥業一只。從目前年內的走勢來分析,這樣的調整收效顯著,年內迄今重倉股全部上漲,同時漲幅超過50%的就有7只。除去一品紅實現股價翻番外,科倫博泰生物的股價漲幅也實現了翻倍。
對比來看今年被調出組合的四季報重倉股,其中美好醫療、華海藥業、心脈醫療等三家年內的跌幅都超過了10%。對于首季的調倉,梁福睿在一季報中表示:“可以讓醫藥企業通過自身阿爾法走出行業螺旋式通縮的方式就是具有獨家創新產品和創新平臺,當前創新藥個股的海外研發合作進展變化及報表改善均迎來奇點時刻,同時創新藥政策端的確定性明顯高于非創新藥領域,所以本產品一季度持倉集中在創新藥領域,核心配置兩個方向,一是有顛覆性創新研發,有望形成海外重磅 BD 的個股;二是創新藥產品已經進入商業化放量,帶來報表端逐季度快速改善的個股。”
在書面回復時,梁福睿表示:“中國創新藥行業發展才剛剛開始,今年國產創新藥企業可能會出現明顯的報表端虧損,往后將迎來報表端+研發端的兩頭爆發式增長。我非常看好中國創新藥的產業趨勢和后續股價表現。”
在該基金之后,暫時排在第二位的是永贏醫藥創新智選,這也屬于公司較為知名的“主動研究+量化”方式布局的發起式行業主題增強基金,并且目前是由單林和儲可凡兩位基金經理共同保駕護航。
雖然分屬于不同基金公司和不同基金經理來管理,但如果同以基金一季報為參照時,可以發現不僅青睞港股創新藥和科創板創新藥的思路近似,而且就連重倉標的也有多只雷同,比如康方生物、科倫博泰生物、信達生物、再鼎醫藥等等。
寶盈非醫藥專業畢業舵手“搶鏡”
中銀基金三只醫藥主題產品位列前茅
除去多張新面孔外,在年內目前領先的醫藥主題公募中,我們看到的多數還是醫藥專業畢業的對口“高知”人才,不過也有非科班出身的基金經理書寫了傳奇,比如寶盈基金的姚藝,天天基金網顯示,他是南開大學情報學碩士畢業,目前擔任基金經理已滿4年,他還同時管理著非醫藥主題類產品。
以他管理時間最長的寶盈醫療健康滬港深股票為例,他于2021年3月接替了此前的明星醫藥基金經理郝淼管理產品,后者后來轉投到嘉實基金門下繼續其基金經理生涯。從姚藝迄今的管理來看,雖然名為滬港深基金,但還是呈現出與上述兩者不太相同的特點。
同樣以一季報為參照物,在前十大重倉股中有且僅有科倫博泰生物一只港股,相對其重倉更多的標的來自內地的科創板。尤其,作為創新藥龍頭股之二的百濟神州和百利天恒,在今年首季均被姚藝加倉,從而分別升至了第一重倉股和第二重倉股的位次。
同時,在內地創新藥陣營中位居前列的恒瑞醫藥、科倫藥業、海思科、艾力斯等公司,攜手一起殺入了首季的十大重倉股行列之中。從年內走勢來看,除去持續上榜的三友醫療之外,其余的標的年內到目前均體現為上漲。
在書面回復時,姚藝指出:“我們在創新藥領域的龍頭持股占比增多。這與中國創新藥產業發展周期相關,創新藥從臨床前試驗到一期、二期、三期,上市周期長,早期投資風險大,數據失敗可能導致公司歸零。因此,我們投資創新藥傾向于增加確定性,如等待二期實驗數據成功、三期實驗推進或產品放量,或產品授權美國、在美國開展臨床試驗,以此提升海外確定性。前幾年,符合上述條件的創新藥公司較為稀缺。但自2024年下半年至2025年,國內外臨近收獲期的創新藥公司增多。所以,我們買入的創新藥公司也相應增加,并體現在前十大重倉股中。這些公司國內業務進展順利,部分已進入三期臨床或有產品在售,海外也已授權、開展臨床試驗甚至有銷售。”
相比姚藝,目前在年內醫藥公募主題排行榜上,中銀基金旗下的三只產品都排在靠前的位置上,它們分別是中銀大健康、中銀創新醫療、中銀醫療保健。如果說要找共同點的話,它們當前的基金經理中,都有鄭寧的名字。
天天基金網顯示,鄭寧曾任泰康資產管理有限責任公司股票研究經理、高級股票研究經理;中庚基金管理有限公司研究員、高級研究員(醫藥組組長)。2022年加入中銀基金管理有限公司。2022年7月1日擔任中銀創新醫療混合型證券投資基金基金經理。從今年迄今的成績來看,他所管理的四只基金最新年內凈值增長率均超過了30%。
以其中管理時間最長的中銀創新醫療混合為例,在一季報的十大重倉股中,我們能夠看到幾乎投資者耳熟能詳的創新藥龍頭全部榜上有名,同時他或許更為看重的是占比超8%的前四大重倉股,分別是科倫博泰生物、恒瑞醫藥、信達生物、康方生物。
在書面回復時,基金經理鄭寧表示:“行業龍頭的業績穩健性相對更強,因此在其預期回報率偏高的時候,我們會考慮優先配置龍頭的,除非隨著股價上漲,其預期回報率出現明顯下降,我們會不得不犧牲一些勝率尋找一些二三線的賠率標的。“
二季度最新醫藥掌門調研標的曝光
康弘藥業、一心堂均被公募“聚焦”
除去看基金一季報的重倉股外,通過分析公募醫藥基金經理近期調研標的,同樣能夠部分了解基金經理近期所關注的標的。通過對Wind資訊的調研記錄梳理,發現其中部分績優基金經理的最新思路。
首先是匯添富的基金經理張韡,這位任職剛滿4年的醫藥女將是根紅苗正的科班出身。天天基金網顯示,她是康奈爾大學生物醫學碩士,曾任東方證券醫藥助理研究員,匯添富基金醫藥研究員、高級醫藥研究員及醫藥行業研究組組長,目前其管理時間最長的基金就是匯添富健康生活一年持有混合。
4月27日,她通過視頻會議的形式調研了中藥賽道的康弘藥業。從調研的情況來看,她主要是圍繞著多款藥物的情況進行提問。例如,她對公司提問:“請介紹一下公司整體的研發布局?”
對此,康弘藥業的回復是:“公司集中資源,將持續在眼科、精神/神經、腫瘤等領域加大投入、深入研究、專業創新,形成了梯級層次清晰、結構合理的在研產品系列。公司構建了覆蓋中成藥、抗體藥物、基因治療(AAV)、小分子化藥等的多元化研發體系,形成眼科、精神/神經及腫瘤三大核心領域布局。眼科作為戰略重心,已建立滴眼液、抗體藥物(含高濃度劑型)至基因治療的梯度管線;精神/神經領域推進“舒肝解郁膠囊”焦慮癥Ⅲ期臨床及KH607(Ⅱ期)、KH110(Ⅲ期)等創新項目;腫瘤領域持續推進中。”
繼而看工銀瑞信的譚冬寒,這位與趙蓓、葛蘭、吳興武并稱“內地公募醫藥四大天王”的基金經理,近期在調研上市公司上頗為活躍。根據Wind資訊的披露,他先是和趙蓓一起調研了奧浦邁,后來又和丁洋一起調研了愛迪特,這兩位也都是主攻醫藥生物的明星基金經理。
從兩家公司的主營來看,前者屬于生物醫藥領域中的細胞培養基賽道,是國內高端細胞培養基的龍頭公司。而后者屬于口腔醫療賽道,則是國內領先的口腔修復材料及口腔數字化設備提供商。
總結在兩家公司上的相似之處,首先是上市公司的一季報中都有工銀系基金的身影,愛迪特的一季報中有趙蓓和丁洋共同管理的工銀醫療保健行業,而奧浦邁的一季報中則有趙蓓管理的工銀前沿醫療。再從調研記錄來看,他們主要還是圍繞著公司的基本面進行層層提問,尤其海外業務成為重中之重。
最后是華寶大健康雙基金經理之一的齊震,這也是這位任職剛滿兩年的基金經理目前唯一的在管產品。從2025年迄今的表現來看,該基金憑借接近40%的凈值增長率殺入同類4561只基金中的前50位。簡單總結其業績突出的原因,同樣是憑借雙創和港股創新藥標的的貢獻。
從調研的記錄來看,齊震在4月28日通過視頻會議調研了醫藥零售連鎖賽道的一心堂,問題主要是圍繞著經營計劃和調改展開。例如在回答 “今年以來一心堂DTP藥店的經營情況如何,未來是怎樣規劃的?”
公司方的回復是:“一心堂藥店發展方向分為專業藥房和健康生活館,DTP產品主要在專業藥房。目前接近一半的藥店有DTP產品,但專業的DTP藥房很少,去年銷售的DTP產品約380多個,銷售額不到3億。今年分類分級過程中,DTP產品會增加,先從重慶開始,重慶今年DTP藥店建設和產品引進發展較快。未來大部分專業藥房會有DTP產品,其對銷售貢獻會逐步增加,不過毛利率很低,去年DTP一些產品綜合前臺毛利率不到2%,但客單價比較高。”
由此似乎也能看出,盡管創新藥成為今年迄今公募藥基的最大推手,不過醫藥掌門的選股思路并不拘泥于此,還是發散到多條賽道之中。對此,鄭寧也補充強調:“在醫藥細分子行業里,還有一些行業滲透率低、國產份額低的賽道,比如電生理、內窺鏡等;而且這些高端制造業也有很大的出海空間,目前市場擔憂其短期業績增速不快,給予了較低估值,導致隱含回報率偏高,而我們研究下來其未來現金流實現的穩健性較強,因此也是不錯的投資機會。”
(文中個股僅為舉例分析,不作買賣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