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民生,總是廣州的第一選項。
01
廣州限“電雞”確定了
廣州在中國堵城排名上,可以說是常年上榜。
2022年廣州市交通擁堵度1.76,平均通行速度24.71公里/小時。
?
曾經這個一線城市有過20年的禁摩,放開電動自行車上牌后數量暴漲,現在已超過400萬輛。電動自行車闖紅燈,占用機動車道,電動車撞人,交通亂事故多,廣州的擁堵大多來源于此。
如何治理電瓶車成了廣州的“心病”。
?
2023年,廣州終于拿出正式行動治理“電雞”們。年初,《廣州市人民政府關于電動自行車通行管理措施的通告(征求意見稿)》發布,提出對電動自行車實行分路段分時段限行。
不少路段被列入限行,而限行時間包括:全天限行、白天早7點半到晚7點半限行和早晚高峰限行。
6月6日至7月6日期間,《征求意見稿》面向社會公眾公開征求意見。
?
在7月10日,廣州對電動自行車限行問題,召開聽證會,就6月6日公布的“限路段限時段出行”的方案聽取市民意見,并回應熱點疑問。
會上相關負責人表示,對于聽證會市民提出的相關建議,交警部門將會同相關部門一起抓緊研究解決。
?
然而聽證會與政協兩個截然不同的民意結果,讓地區管理部門很是尷尬,為此,關于限不限行始終沒有明確的答案。
11月15日,廣州市公安局交警支隊召開新聞發布會,發布會公布了廣州關于電動自行車通行管理措施的通告。
?
廣州市電動自行車分時間和路段限行,限行時間分全天、白天和早晚高峰。限行路段集中在海珠區、越秀區、天河區等地中心區域,通告將于12月15日起施行。
也就是說,廣州限“電雞”正式確定了,12月15日正式實施。
經過多次優化完善,最終形成的這版“重要干道分時段限行”方案,相比今年6月的方案主要是縮小了限行范圍、縮短了限行時間。
當時市民的訴求主要集中在三個方面:
一是建議考慮早高峰送小孩上學和晚高峰送外賣的需求,縮短早晚高峰限行時間。
二是建議不要全天限行,要考慮區分工作日和非工作日、白天和夜間不同的出行需求。
三是部分主干道沿線學校、醫院、商場比較多,具有較大的通行需求,建議考慮預留替代道路。
在充分吸收和采納市民意見的基礎上,廣州統籌考慮各方群體出行需求,進一步縮小了限行范圍和縮短了限行時間。
?
考慮到東西走向的東風路-黃埔大道、南北走向的天河東路-獵德大道,人車流量大、非機動車道不完善、公交覆蓋率高,可供繞行路線相對較多等因素,所以采取限行措施,但縮短了限行時間。
02
廣州苦“電雞”久矣
廣州對電動自行車“動手”,起碼可以追溯到15年前。
從2006年就提出要禁止電動自行車,實際上完全沒有禁得住。
2014年又重提禁行電動車的舊論調,一直到今天,無論是一刀切的“禁”,還是有所保留的“限”,政策都是雷聲大雨點小,足以見得電動自行車的出行需求遠遠壓過一紙政令。
2020年以來,廣州重振旗鼓,政策制定者重新聚焦電動自行車的管理,指導思想已經從“禁”和“限”的來回搖擺,確定為“以限為主、以禁為輔”。
在最新版本的限行規定進入市級政策制定程序前,市公安局曾于2022年搞了一回意見征集,但社會的意見集中在“如何用好電動車”上,與擬限行路段、區域的內容相差很大。
?
總結2006年至今的廣州的電動自行車管理政策,是一個由嚴到緊,再到折中的過程。20年,限行區域不斷變化,電動自行車治理的推進難度可見一斑。
為什么廣州治理“電雞”如此艱難?其中一個主要的因素就是兼顧廣州作為一線城市的“效率”。
廣州359萬輛機動車,但是卻擁有1800多萬居住人口。80%以上的民眾是沒有汽車出行的。
?
公交車、地鐵等工具和電動摩托車比較起來,少了很大的靈活性,尤其是周邊1-5公里范圍的出行,電動摩托車無外乎是最好的出行方式。而電動摩托車無污染,時速也不快。所以,其實電動摩托車本身并無害。
記得臺灣省流傳過這么一句話:如果有誰敢在臺灣說禁摩,那么它這個領導者就肯定被百姓轟下臺。因為,電摩是底層民眾最重要、最具效率的交通工具,幾乎沒有之一。
但是廣州的電雞實在太多,為了千萬人的出行安全,又不得不采取手段。
?
以第七次人口普查的數據測算,廣州市常住人口為1867.66萬人,322萬輛上牌電動自行車意味著每5-6人便擁有一輛上牌電動自行車。
如果按照超過500萬輛的實際數量來估算,這個數據將達到每3-4人便擁有一輛電動自行車。
電瓶車數量激增,與此同時帶來的是層出不窮的違規行為和居高不下的事故率。
用一句話生動的形容廣州市中心的路況就是:
電動摩托和機動車神仙打架,行人與騎自行車的瑟瑟發抖不敢做聲。
?
因此,電動自行車搶占機動車道、與機動車發生交通事故的數量增長快速。
2021年廣州全市共查處電動自行車交通違法行為112萬多宗,同比上升169%。
2022年,廣州交警查處電動自行車交通違法行為逾160萬宗,其中交通事故189宗。與2021年相比仍然大幅度增長。
2023年上半年全市發生涉電動自行車交通事故同比上升63%。
?
商販們進出各大專業市場,拿著訂單拿著黑色大袋子,騎著電動車穿梭在街頭。
更有博主曝光金沙洲大橋,電動車大軍搶占了兩條車道,非常霸道。
?
還有有騎著無牌照電動車,橫跨三條機動車道,在汽車中穿梭,時而快時而慢。
?
騎車逆行、闖紅燈等現象頻出,騎行電動車甚至踩過雙實線,逆行開到對面方向車道來。
?
去視頻網站隨便一搜“廣州+電雞”的字眼,你就會發現每天都有吐槽各種“電雞”的內容,基本是無論你開車的,還是步行的,騎共享單車的,還是同樣騎電動自行車的,只要被各種不守規則的電動自行車“摩擦”過,都會難掩那種對橫沖直撞的電雞憤怒的心情。
?
以至于有人問出:這是廣州?還是印度的新德里、孟買、班加羅爾?
很多人開電動車,頭盔都不帶,還要帶上兩三個人,一輛電動車坐1個大人,2個小孩,肆無忌憚的在道路中間開。很多時候開車,碰到這種情況都要打起十二分精神。
這就是廣州電動自行車的現狀與現實。
無論是為了紓解道路擁堵,還是為了行車安全,“電雞”問題都已經到了不得不治理的地步。
03
民生才是第一選項
廣州下了如此大的決心“限電”,遭受了很大的壓力。不理解政策目的的人,會把電瓶車限行問題歸結為:權力的任性、無視民眾需求、一刀切......
其實這些描述并不妥當,用合適的方法去限制“電雞”的無節制擴張,才是真的在照顧民生。
早年間,廣州還有一次大規模的交通整治行動——禁摩。
之前有媒體采訪過廣州一位退休工人對禁摩的態度:禁摩?10年前我就已經舉雙手雙腳贊成啦!嗰時打劫、打人、飛搶(飛車搶劫)...全部違法嘢都系同摩托車有關!一搶完就即刻開走,警察想捉都捉唔到啲賊!
?
彼時廣州因為摩托車泛濫帶來的問題也十分嚴重,飛車搶奪成了廣州公認的“四害”。
更有兩個年輕打工妹被飛車搶奪致死,媒體的報道鋪天蓋地。
就連鐘南山院士當年出門都慘遭被搶。
?
當時的民意調查結果顯示,禁摩的支持率從前幾年的60%左右飆升到80%多。
2007年1月1日起,廣州全面禁摩后社會治安肉眼可見地變好,時至今日大概沒多少人會覺得禁摩是廣州出的一步昏招。
現在的電瓶車所引發的問題,亦是如此。有些擁堵混雜的路段,每個禮拜都會看到有行人和電動車相撞的事故,汽車撞了人,肯定有結果的,但是電動車呢?撞了人很多時候一跑了之。
更加離譜的是,環城快速車道經常看到有電動單車也在上面,甚至還逆道。但是當汽車和電動車相撞的時候,電動自行車就拿出弱勢群體的擋箭牌了。
?
所以電雞問題和當年禁摩的問題差不多,究其根本是個交通治理問題,是一個事關1800萬廣州人的民生問題。不是某幾類人群的對立問題,也不是某幾類交通工具孰優孰劣的問題。
這一次,廣州在下決心的時候依然選擇民生。
不過也希望廣州對于電瓶車管理的辦法不斷優化,而不是簡單的禁止、限行,特別是那些合法合規的電動自行車,應該給市民方便出行的權利。
電動自行車是底層人上下班重要的交通工具,也是外賣和快遞小哥的謀生工具,可以參考杭州、上海、北京的一些做法,在道路兩旁預留出電瓶車和自行車的專用車道,不至于到馬路中間去和機動車搶道。
同時還要出臺電動自行車駕駛規范細則,明確違規處罰條例,加大力度嚴抓違規行為。這點可以參照機動車或者摩托車的考證、上牌、扣分等管理手段。
?
其實對電瓶車的限行也沒有大家想的那么可怕。全世界論交通擁擠,沒有哪個地方能比得上香港。香港650萬人,只有75萬機動車,大約是10%,而廣州差不多是50%。
去過香港的人就會發現公共交通非常便捷,老百姓根本不存在無路可走的情況。為什么呢?那就是因為香港的公共交通非常發達,地上的雙層巴士、地下的地鐵,把整個城市串聯起來,讓人們出行無需擔心。
廣州作為一個國際大都市,公共交通也在不斷地完善。雖然不能與香港相比,但相信在不久的將來,廣州的公共交通也可以為市民帶來更為便捷的出行體驗。
限制電動車并不等于讓老百姓無路可走,而是引導大家去選擇更加環保、高效的出行方式,比如公共交通。
廣州向來以開明著稱,官民之間互動良好,民意常常能被采納,很多人才愿意來廣州生活打拼。
從電瓶車限行這件問題就能看出來,在別的城市可能就真的“一刀切”了,哪有這么多聽證會和討論稿,廣泛吸取各方面的建議和智慧。
所以,應該相信在廣州政府和市民的共同努力下,讓電瓶車管理有一個好的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