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是Luna在長沙過的第18個春節。
長沙有保留著一些傳統的春節風俗,比如一定要吃焦切薄片、麻棗、雪棗和龍須酥。
很長一段時間,Luna覺得過年就是一個加長版的周末,就連做的事情都一樣:吃了睡,睡了吃,偶然醒了就出門溜達或者健身,爸媽每年都會來她打工的城市陪她過年,相比那些年年回鄉打工的年輕人,Luna算是最省事的那一波人。
這么多年下來,Luna發現“除夕夜去寺廟燒香,然后去酒吧狂歡”成為了長沙年輕人的固定過年玩法,自己也不知何時加入了這個群體,久而久之,Luna見證的長沙年味比正經東北老家的次數還要多的多。
不是她不回家,而是她認為小時候的年味兒正在手機、朋友們取而代之。
當下,越來越多的人選擇“就地過年”,春節正在慢慢變成一個普通節日,少了返鄉大軍讓年味越來越淡,媒體上風靡幾年的返鄉日記都消失不見,沒有籍貫感的孩子們沒有鄉愁,過年的氛圍幾乎完全消失不見。
90后正在經歷一場與70、80后截然不同的年味變革,他們正在用自己的方式對抗這一切。
01.90后過年,講究“玩著游戲守歲”
“返鄉”二字有著震懾四方的威力,南北人群大遷徙無論放到何時都是一個壯觀的景象。
據“中國鐵路”微信號數據,今年為期40天的2022年鐵路春運共發送旅客2.53億人次、同比增長16%,國家鐵路發送貨物4.2億噸、同比增長1.4%。
90后對返鄉過年有2種情緒:一種是受政策影響遲遲不能歸家的鄉愁游子;一種是為了躲避七大姑八大姨八卦的“逆子”。
在李成期待了一年的的春節list中,除了回家車票、漂亮服裝、年貨年貨禮物,還有能討個好彩頭的盆栽植物,和自己一天到頭都在期盼的“五黑”。
“2023,我一定要把好彩頭全部拿到手!”李成曬出年夜飯和全家福,以及爺爺奶奶輩給的紅包,還有請村口大爺專門來家里寫的“福”字,并配上這樣一條文案。
結束朋友圈的一通曬圖,李成便開著春晚,和朋友開了一盤游戲,因為是少有的全國放假,李成終于可以實現“五黑”了:“過年那幾天,游戲排隊的速度特別快,所以估計過年那陣子,是一年之中簽到人數最多的。”楊成笑著調侃到。
和楊成一樣,就讀研究生的粥粥認為過年最有儀式感的一件事就是約上三五好友一通玩耍,她表示自己不會在過年的時候錯過任何一輛劇本殺的“車”。
“相比于在家‘躺尸’,我更愿意把時間放在和精力放在與朋友的溝通交流上,”90后大多都是獨生子女,因此朋友的陪伴對于他們來說格外重要。
部分90后社牛過年,講究玩著游戲守歲,也更講究人際社交。
不過除了這批人,還有很多90后稱自己的過年假期就是在不斷走親訪友之間進行的,每天有無數的親戚去見,有無數的頭要磕,簡直不勝其煩。
根據微信發布的2022虎年春節數據報告,春節期間,全體微信運動用戶的總步數約12.9萬億步,如按照每步0.5米計算,可以繞地球16.2萬圈,除夕和大年初一是最忙碌的2天。
另外從經濟上講,回老家過春節并不是一件完全舒壓的事情。91年出生的楊威總結道,壓歲錢分為主動和被動兩部分:
主動的指要給家中最親的小孩和父母的錢;被動的指那些不熟,且叫不出稱呼的親戚家的小孩,尤其是剛結婚的小兩口,不給點壓歲錢說不過去。
“那天來了10多個小孩,寒暄一小時,花出去2000塊錢。”楊威的老婆說道。楊威還結合了自身經濟情況、一二線城市工作等條件推測父母的心理預期,最后得出:給父母的紅包,在月薪十分之一以上最保險。
自從90后挑起家庭收入的大梁,年貨采買、人情來往等支出壓力全部落到了他們身上,也是從這一刻起,這批人擁有了“應該以成年人的身份過年”的意識。
02.90后在數字空間感受年味兒
網絡賦予這批不能回家和不想回家的游子一個稱號:原年人,意指那些春節期間在一線、新一線城市“就地過年”的人們,就地2年以上的被稱為“資深原年人”。
數據顯示,2022年春節期間重慶、北京、天津、沈陽、青島的就地過年人群占比排名前五。
數據來源 每日互動
受環境和大趨勢影響,原年人們對“就地過年”的態度正在變得更加積極,他們總能在工作的城市過上一個多姿多彩的“中國年”,依稀記得2021年的春節,不少吃雞人在刺激戰場的L城里吃上了一頓年夜飯:
他們最公認的、最有年味兒的儀式,是暢游在數字空間,縱使糖瓜味兒淡了,鞭炮聲散了,只要各大APP網頁變紅了,新年就到了。
比如通過陪伴式直播、虛擬游戲時空感受數字年味兒,閑來看場賀歲電影、對著春晚“搖一搖”、在朋友群里互相搶著紅包。
根據支付寶數據顯示,2022年參與紅包拜年的人次上漲了267%,“紅包”搜索量上漲了538%。
對于數字空間“原住民”來說,拿出手機來“掃五福”一點都不費時費力,在家庭群里收發紅包、邊看春晚邊搖大獎、翻閱網易云音樂的年度報告,這些都將數字空間發揮到了極致。
“云過年”是90后對過年儀式感的一種心理代償,更是互聯網公司的創新試驗場。
往前追溯,最早掃五福是從2016年開始的,當時僅有10位的支付寶好友來回送著“敬業福”,6年來一年又一年相仿的規則,一次又一次相同的體驗,年輕人們在集五福的過程中樂此不疲。
尤其是“交換福卡”這一環節,一來一往觸發的對話無比真誠:你可以送我一張敬業福嗎?我集齊五福啦,感謝有你,送你一張福卡吧!
我們享受著“數字過年”帶來的關系遞進,感受那一刻的欣喜之情,但難免有人選擇“開掛”,將原本一周時間的戰線迅速縮短至一天之內,因此早在集五福的頭一天就有不少媒體率先打起了預防針,勸說群眾們謹防“三大套路”:
數字空間里,這種兼具意義與對話的儀式是不少人享受的,它彌補了生活中很多因繁忙而產生的遺憾,與現實里的場景行為相互拓展。
朋友圈拜年、年俗直播、彈幕互動、云看戲、云逛展......數字原住民對這些場景的需求隨時都在,而云過年給了他們可以足不出戶便參與真實情緒傳遞的機會。
2月8日,微信發布2022虎年春節數據報告,報告顯示春節期間(1月31日至2月5日)帶有封面的微信紅包收發總數超50億;1.2億人豎屏看春晚、短視頻記錄春節,視頻號成為年俗傳承的新陣地之一。
從某種程度上來說,數字過年已經不是一場娛樂活動那么簡單,而是平衡了數字時代的疏離與人際間溫度的紐帶。
畢竟在這個連過年都能卷起來的社會,數字空間簡直是“避難所”般的存在。
03. “我真的不想再做春卷人啦!”
今年,脫口秀大賽冠軍王勉,創造了「春卷人」這個新興詞匯。
比如你剛準備分享一張喜慶的過年合影,結果被朋友圈的一眾精修圖“卷”到無法抬頭;你馬不停蹄地煎炸燉煮,才能在三姑六嬸八舅大姨的朋友圈中刷新最高贊紀錄;弟弟妹妹侄子侄女外甥外甥女一聲聲“還要還要”掏空你所剩無幾的年終獎......
本以為跨越千里可以回家喘口粗氣,沒想到會被父母一句“他在北京工作”、“北京工作至少兩三萬”坑回現實原型,七大姑八大姨借著關心你的名義炫耀自己兒子女兒的現狀。
相信每個人童年的記憶里,都有一個逢年過節就大手一揮給你發幾千元紅包的神秘“二叔”,隨著年齡增長似乎再看不到他的身影。
有沒有一種可能,是這位神秘的二叔徹底迷失在了七大姑八大姨的贊美聲里呢。
《熊出沒之過年》里面的光頭強有句話說:有錢沒錢,回家過年。
但事實是這年頭沒錢,根本不敢回家過年。租女友回家、租車回家過年、借錢置辦年貨......這些都是如影隨形的過年“陋習”。
蘇寧曾發布了一組程序員過年大數據,報告顯示,工資水平、婚戀情況和是否買房買車成為程序員過年最怕被問的三大問題,而除了這些“主流”問題以外,不少程序員很怕談及“頭發怎么又少了”之類的外貌問題。
天貓年貨節曾制作了一支《春卷人之歌》成功降低了“春卷人”這一新詞的理解成本,其中詼諧的表達方式讓人看著莫名爽感,還有不少網友有感而發制作了“反春卷寶典”:
還春節一個“清凈”,是無數90后對春節的最終訴求。
“明明是直系親屬坐在一起其樂融融的包餃子,偏偏來個不生不熟的同齡人,還是個包餃子比自己厲害的。”小涓在豆瓣過年不回家小分隊中吐槽到。
餃子只是個形于表的物體,真正讓小涓難以接受的,是父母對這位遠方表姐的高學歷、穩定的工作和條件較好的未婚夫的贊許,自己身穿睡衣棉襖往人旁邊那么一站,怎么都是她贏。
親人的嫌棄、親戚的盤問、被別人家的孩子卷到、還有包不完的春節紅包,多少人對《春卷人之歌》的副歌部分產生共鳴:“我真的不想再做春卷人啦!”
盡管如此,一年到頭最懷念的還是那口爸媽做的紅燒鯽魚、鹽水大蝦、糖醋排骨,我們雖然不能實現“衣錦還鄉”,但返鄉團聚的意義早已超過了“衣錦”帶來的價值。
尤其是今年這個沒有“就地過年”擋箭牌的年,這段令人又期待又害怕的返鄉驅使多少90后在年底發憤圖強,誓要風風光光回家?
過年的熱鬧氛圍本就是生活的調味劑,90后們卷在過年里,又講究著自己過年那一套獨屬“偏方”,治療著自己被摧殘的小心靈。
參考:
盤點程序員過年最怕被問的問題:薪資問題首當其沖,對象問題緊追其后
「春卷人」又是什么人??? ——搜狐
回老家過年,“掏空”我錢包——深燃
「數字過年」試驗場,7個全民化改變正在發生——法制視界
不妨把商業化的“過年儀式”,只當做一場游戲——知著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