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步小公主和七匹狼公子喜結良緣”的消息沖上熱搜。
這一聯姻也讓人關注起了發跡于福建的中國國產各大品牌,品牌的聯姻讓國產品牌之間的綁定更為親密。這也再度引起了人們對于國產運動品牌的關注。
2022年已經過半,各家運動品牌也都有所發揮,在中國大陸市場上,阿迪達斯銷售額同比下降了28%,耐克2022年二季度的銷售也同比下降了20%,兩大國際巨頭的風光不再,反觀國產品牌,安踏的總營收達到259.65億元,同比增長13.8%,李寧特步361等也各有增長。
當國際大牌的風光不再,國產品牌如何分好這一塊蛋糕?安踏如何能坐好國內市場的頭把交椅,風頭正盛的李寧特步又將如何追趕?科技紅利逐漸消散,各家國產品牌又應該如何打好下半場?
國產品牌持續發力的上半年
盡管上半年有疫情影響,四大港股國產運動品牌仍收獲雙位數增長。
安踏,登上了目前國產市場的頭把交椅。
從財報來看,2022年上半年,安踏交出了一份喜人的答卷,將近260億的營收也是排名第二的李寧的一倍之多。
安踏財報顯示,2022年上半年,安踏集團實現收益259.65億,同比增長13.8%,超市場預期。
2021年,安踏總營收達493.2億元,已超越阿迪達斯大中華區45.97億歐元的營收,且與耐克大中華區82.9億美元營收非常接近。
而在2022年上半年財報中,安踏驕傲的表示:公司的收入體量相當于相同報告期內1.1個耐克中國、2.13個阿迪達斯中國。
FILA是安踏集團多品牌戰略下第一個成功案例。
2009年,安踏以3.2億元的價格從百麗國際手中收購了FILA中國商標運營權,以全直營的方式對品牌進行運營。前幾年安踏的增速一度超過40%,FILA功不可沒,它和安踏主品牌撐起了集團營收的半邊天,甚至在2020年營收一度超越安踏。
持續性價比路線,雖然給安踏帶來了親民的形象。
李寧則是坐穩國內第二,而且仍舊保持著上升趨勢,據天眼查數據顯示,2021年上半年,李寧營收為124.09億元,同比增長21.7%,在增長率上也遠超安踏,更是用安踏一般的營收換來了安踏三分之二的凈利潤。
除了李寧近些年在運動市場上表現出的強大產品力,例如在籃球產品線上,韋德系列和馭帥“?”系列都積攢下了不錯的口碑。
而在時尚產品線上,李寧也是通過巴黎時裝周走秀帶火了“中國李寧”系列產品。
目前,李寧已經完成了運動,時尚,輕奢面對不同消費人群多層次的產品定位布局。而線下門店的擴張,也是李寧增長的底氣。
據天眼查數據顯示,李寧線下直營門店數量已達5800家,而總門店更是超過7000家,這樣的線下渠道優勢,也給了李寧開啟副業“咖啡”的底氣。
相比較于兩個老大哥,特步總體營收56.84億差強人意,但增速驚人,同比增長高達37.5%。
凈利潤同比增長34.22%同樣也展現了很大的潛力,營銷方面,在簽約林書豪之后,也給特步帶來了不少的流量曝光。
國產品牌逐漸走起來,如何才能保持良好的勢頭?
科技內卷走到頭,國產品牌何去何從
要說國產品牌的增長,一方面因為新疆棉事件之后,阿迪達斯和耐克在國內聲譽普遍受損,另一方面便是兩大國際巨頭在產品力方面卻有欠缺與不足。
Nike目前的最頂級的科技依舊是zoom氣墊,而類似react的緩震材料一方面產品并不多,另一方面售價也相對高昂,阿迪達斯則是在boost之后沒有過硬的表現,后續推出輕量化緩震材料light strike也因為其衰減問題廣受詬病。
在國產品牌這邊,早早就開啟了中低科技超臨界發泡的內卷。
通過將中低材料進行超臨界發泡,能給材料帶來更好的緩震回彈性能,也能做到更加輕量化。2018年,匹克便退出了“態極”科技,因為其“踩屎感”而受到了廣大消費者的認可。
態極1代跑鞋在次年的618購物節,銷量同比增長了976%,讓國產品牌看到了“科技的力量”。
自此,各家都開始研發并推出自己的超臨界科技。
李寧的“?”科技便是另一成功的案例,李寧最初通過把?科技以“one more ting”的方式內嵌在韋德之道7代上,后又搭載在售價高達2099的頂級競速跑鞋“飛電”上,給“?”科技錨定了高端的定位。
在通過不斷地改進工藝,嘗試新材料,慢慢將這一科技推廣開來。當消費者發現可以用三分之一的價格體驗到80%的腳感體驗時,自然對品牌的好感度和認可度有了一定的上升。隨后匹克也迭代了“澎湃科技”,安踏也同時推出了氮氣發泡科技和smart吸震科技以及一系列的科技矩陣。特步也同樣擁有“特爆”科技。
各個品牌也進入了利用科技來完善自己產品線的階段。
但目前,當各個運動品牌對超臨界科技的配備基本完善,后續的競爭也不再是比拼科技的營銷,而是重又回到比拼產品矩陣完善程度和產品力的比較當中。
運動品牌提升競爭力,還需要從別的方向入手。
例如品牌定位,鴻星爾克在去年面對河南特大洪水的搶險救災中因為“野性捐款”而帶來消費者的“野性消費”,李寧初期也是自帶“愛國屬性”出圈而受到了消費者的追捧,安踏與國家隊,奧運會的綁定,也正是希望能借此來改善消費者心中的品牌形象。
與此同時,當“中國李寧”走向成功,國潮的浪潮也逐漸在國產品牌當中卷起,越來越多的品牌也開始逐步完善自己的潮流產品線。
而目前,相比較于國際大牌,國內運動品牌目前還僅限于在國內市場開疆拓土,在國際市場上便反響平平。
國產品牌出海,掙扎與突破
國產品牌在國內市場風生水起,但放眼國際市場卻稍顯乏力。在國際市場上,耐克和阿迪仍舊是兩大巨頭,但同樣出現了增長乏力的現狀。
讓國際巨頭感到壓力的后起之秀,正是lululemon。
據天眼查數據顯示,2022年第二季度,lululemon的總營收為18.68億美元,同比增長了29%;凈利潤2.89億美元,同比增長了39.42%。
作為一家賣“瑜伽褲”出圈的品牌,定位相對較高,也迅速配合上健身熱潮占據了中高端市場,但品類相對單一也仍舊是該品牌面臨的問題,未來lululemon也會拓展到日常休閑運動服飾也運動鞋領域,和國際巨頭正面剛。
而憑借品牌形象的建立和中高端的定位,在輔之以產品線的完善,會是lululemon再度獲得增長的節點。而中國市場,同樣是lululemon的重點,面對又一新國際巨頭的來勢洶洶,國內品牌也需要調整其應對策略。
最難把握的,也正是便是國內品牌一直所欠缺的高端市場。
對于國產運動品牌來說,同樣可以借助單一的產品賽道迅速破圈,從而提升品牌形象和市場定位,例如361國際跑鞋產品線,便在國際市場收獲了不錯的反向,未來也同樣需要一雙真正的“馬拉松級”競速跑鞋,來提高自己的市場定位。
在影響力方面,李寧通過簽約韋德,安踏通過簽約克萊湯普森,361近些年也簽約了阿隆戈登,這些品牌都希望通過“NBA球星牌”,從而打通美國市場,但這樣的球星加持,帶來的也只是籃球產品線的發展,未來仍然需要在全品類持續推進。
國際市場的開拓是國產品牌下一步發展的重要一步。
參考資料:
數據來源:天眼查
圖片來源:網絡
參考文章:
時代周報《耐克阿迪中國市場腹背受敵:lululemon搶風頭,安踏李寧勢頭正盛》
體育大生意《2022第一個財報季,運動品牌們交出怎樣的答卷?》
天下網商《靠一條褲子年銷60億美元,這個行業老三“叫板”耐克阿迪?》
麗晶軟件《5大維度解讀本土四大運動品牌2022上半年財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