寧德時代前腳剛豪擲507億出海建廠,后腳就有奔馳或將成為寧王在匈牙利首個最大客戶的消息。
光是7月,寧德時代、贛鋒鋰業、億緯鋰能這幾家鋰電龍頭企業相繼公布產能擴張計劃,在“雙碳”目標的指引下,鋰電池在儲能方面的應用場景不斷擴展,與車企牽手后充電樁、停車場、車用電池持續升溫,使得鋰電產能開始大規模爆發。
甚至于整車企業也將觸手伸去了上游布局原材料資源,在動力電池領域,把控好原材料布局,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取得成本優勢,而成本也決定了成敗。
01.誰是“爭上游”的贏家?
在鋰電這條產業鏈上,沒有一家企業不在向上游走,不僅要走,還要走的快,找對正確的陪跑伙伴。
就拿車企來說,只忙于造車而不向上延伸產業鏈是不現實的,他們抓住了新能源汽車的風口,可一旦經歷芯片荒、電池荒,便會淪為上游正負極材料、電解液、鋰礦等原材料企業的“打工仔”。
國內新能源汽車領頭羊比亞迪便在8月19日宣布要建設年產30GWh動力電池及10萬噸電池級碳酸鋰等綜合開發利用生產基地項目,而這一項目從洽談到簽約不過短短64天。
在今年年初,比亞迪中標智力8萬噸鋰礦的開采權,6月又在非洲尋得6座鋰礦,同日協鑫能科也宣布產能擴張。
眼見紅利,外行也紛紛跨界做鋰電:環保巨頭偉明環保投資191億開發鋰電池新材料項目;未來股份收購兩家鋰電企業70%的股份實現產業協同,布局新能源產業。
當然想分到羹并不容易。房企宋都股份曾跨界做鋰電池,于前幾日被單方面宣布解約,原因是交貨日并未履約且毫無誠意,而解約方轉頭火速與上市公司柘中股份牽手,絲毫不耽誤項目推進。
要說鋰電池中成本占比最高的當屬正極材料,約占鋰電池電芯材料成本的40%,因此參與者眾多,杉杉股份是上游最具代表性的選手之一。
寧德時代算中游,主要負責生產電池,同樣處在中游的派能科技、陽光能源則是主要負責對軟件進行開發,但像下游比亞迪這樣的積極型選手來說,步入中游不是沒有可能。
因此在鋰電產業鏈中有兩種擴張方式,一種是上游企業橫向擴,一種是下游企業向上擴。
即使受到原材料價格波動、物流運輸不利等因素沖擊,我國在新能源產業規模上仍實現較快增長,目前我國已連續5年成為全球最大鋰電池消費市場,約占全球市場的60%,在未來鋰電技術也將繼續由中國主導。
根據天眼查數據顯示,截止2022年7月,我國上半年全國鋰離子電池產量超過2810GWh,同比增長150%%,全行業收入突破4800億元,相關企業3.9萬余家,今年上半年新增注冊428家。
此外,2022年我國新能源汽車的產業規模呈增長勢態,產量規模合計到達562.7萬輛,同比增長71.7%。現階段電動車所使用的的三元里電池能量密度普遍在160Wh/Kg左右,各大車企開始投身研究怎樣使生產成本更低、續航里程更高。
目前已知全球單體容量最大的鋰金屬電池容量為107Ah,重量在0.982Kg,由電動汽車混合鋰金屬電池制造商Solid Energy System制造,名為Apollo,相比于普通的鋰電池,Apollo不僅提升了能量密度,還提高了安全性。
有專家稱“未來決定新能源電動車價值的是智能化系統,不是鋰電”。但正是鋰電池掀起的電池革命推動整個汽車革命,它是新能源汽車的心臟,更是智能汽車的能量載體。
而已經延期實施2次、今年年底到期的免征新能源汽車購置稅政策于近日終于落地,將再次延期實施至明年地,預計免稅金額達1000億元。
在國家大力支持、技術實現突破、市場暫未飽和這三大利好狀態下,鋰電很難不成為新風口,可隨著產業趨于成熟,鋰電池也要面對產能過剩的憂傷。
02.飛速擴張的副作用
事實上,我國鋰電的出貨量遠大于裝機量,“產量過剩”一直存在。
從2015年開始,我國動力鋰電子電池的利用率持續下降;2018年我國動力鋰電池出貨量達到65Gwh以上,庫存過剩;2020年,寧德時代、比亞迪等大中型鋰電池產量接近300Gwh,為需求量的3倍以上。
大規模的量產將會影響創新速度,這是每個行業的噩夢。
以我國顯示產業為例,企業產能利用率的正常范圍為79%-85%,即超過85%界定為產能不足,而不足79%則界定為產能過剩。但在近10年來的光伏產業下游產能利用率均值僅為50.50%,中游60.41%,上游54.24%......
對此,中國光學光電子行業協會液晶分會理事長王東升稱:中國顯示產業需要放慢新工廠投資節奏,把主要精力、財力投到技術創新和應用創新,投到上下游生態鏈建設和協同創新上,創造可持續發展機會,共同促進顯示產業健康穩定可持續發展。
相比于光伏產業,當下的鋰電更呈現“多、散、亂”的局面,既達不到國際領先水平,還有中小公司還陷在規模困境中,加速潛力公司的淘汰速度。
優勝劣汰是行業走向成熟的必經之路,但投資過熱會帶來盲目跟風的投融資行為等負面影響,在整體市場份額朝著頭部公司聚集,行業規范化發展、產業鏈完善的過程中,這些影響將逐漸成為過去時。
前面說車企與鋰電企業牽手成功,新能源汽車也徹底進入了市場化階段。這歸根于全球汽車的碳排放量管理趨嚴,逼得汽車加速電動化轉型,技術進步同時推動著汽車產品的續航與充電速度提升。
彼時鋰電材料的多元化發展成必然,結合不同材料性能特點進行技術開發,彌補現有材料缺陷,將是現下鋰電池的主要發展方向。
在動力領域,固態將在未來實現商業化應用;消費領域則發展快充及長續航;電動自行車領域則是代替鉛酸成為主流技術;儲能領域減少成本,對產品的的壽命做出高要求。
短期內的大量產出并不利于行業的發展,聚焦技術創新才是王道。
喬布斯卓越的創新能力使其備受追捧,他曾在1994年接受《連線》雜志采訪時談到:“創新就是把原有東西連接起來”,比如蘋果產品的觸控、儲存、攝像等技術,都是在已有產品至上創新,整合不同技術完成。
也就是說絕大多數的創新,就是把原有的要素進行重新組合,發現新用途。新能源電動車就是電池與自動車的結合,而電動汽車也不是什么新產品,早在100年前就有了,甚至比燃油車還要早。
據史料記載,蘇格蘭商人Robert Anderson早在1830年就已制造出了世界上第一輛電動車,也有與充電樁如出一轍的“電池充電站”。
要不是石油開采與提煉技術提高,燃油車也不會興起,電動車更不會在那個時代“消亡”,但若當時的燃油車沒有量產,也不會造成對環境的威脅,新能源也趕不上紅利,鋰電池更不會與車企牽手,市場就是這么變化而來。
據天鴿智庫政策集聚搜索平臺統計,2016年到目前為止,國家出臺關于鋰電池產業的政策數據共計381條。鋰電池已經進入黃金發展期,這是鋰電產業的好時代,更是新能源革命中最重要的一環。
參考:
遂寧指數解讀三:我國鋰電產業發展呈現三大趨勢——賽迪顧問
鋰離子電池產業產量過剩帶來的影響與處理辦法——鉅大LARGE
“寧王”“迪王”領銜,鋰電龍頭千億大擴張——新浪財經
鋰電產能擴張存亡戰,一場事先“規劃”的戰爭——阿爾法工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