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18逐浪的第15個年,也是飛豬登場618的第7年。
相對于幾年前,飛豬1小時內機票預訂超5萬張,酒店超10萬間夜的驚人成績,今年的618格外安靜,疫情限制的流動更是讓旅游行業集體噤聲。
為了刺激消費,旅游平臺甚至人性化地修改了游戲規則。
飛豬全程無預售,在售商品均為現貨,隨時買即時用。6月7日下單的酒店,6月8日就可以入住。
據飛豬數據,5月31日上海解封前一天,帶有“上海”關鍵詞的相關搜索量比前一日增長超60%。
飛豬順勢推出多項針對上海旅游的活動,6月2日至6月9日期間,每天上午10點開放5000份上海海昌海洋公園免費門票。5月31日當天,“上海海昌海洋公園”搜索熱度就應聲增長100%。上海迪士尼度假區、上海野生動物園等景區搜索量也環比前一日增長超過60%。
在飛豬官方直播間“飛豬逛吃團”也在6月2日10點組織上海專場直播,多款熱門上海酒店套餐商品在直播間上線。
但即便是這樣,平臺上的酒店就能賣得更好嗎?旅游行業低迷了這么久,消費者的錢包還能輕易打開嗎?
01 旅游業“V字”回暖,飛豬等待起飛
無論如何,人們都是有消費需求的。
出國游改成國內游,跨省游平替為露營,“心中有海,哪里都是馬爾代夫”。
各家平臺紛紛上線的多城多營地露營套餐、周邊游、親子游。
飛豬數據6月1日顯示,近端午露營預訂量環比上一周增長超4倍,在618大促中,露營相關的套餐新品已經占據最核心的流量位。
從數據來看,端午小長假國內出游人次復蘇到2019年同期的超8成水平,國內旅游出游7961.0萬人次,旅游收入258.2億元。
也就是說,經過幾個月的遇冷,國內旅游市場的“V字”曲線迎來拐點。
壞消息是端午的出行人數和旅游收入,較去年同期依舊下降超過10個百分點。但好消息是“最難過的日子已經過去”。
飛豬旅行網數據顯示,平臺鄉村民宿、租車等訂單數量,都較五一同期實現翻倍增長。端午小長假后,飛豬618重點又投向暑期旅游市場。
自2016年“阿里旅行”升級改名“飛豬”后,飛豬與面向企業差旅服務的阿里商旅,就一起構成阿里的旅行業務單元。
2021年9月,飛豬旅行與另一阿里系企業小豬民宿達成合作,小豬民宿的供給全量接入飛豬民宿短租頻道。
2022年5月,民宿行業龍頭Airbnb關閉中國境內游住宿服務后。飛豬民宿當即宣布推出房東專屬綠色服務通道、房源同步發布、新房東入駐扶持計劃等系列舉措。
大家都心知肚明飛豬是把目光瞄準到愛彼迎退出后遺留的15萬國內房源。
露營業務大熱,年中大促爭奪暑期業務,民宿短租爭奪房源,飛豬看似正在經歷新一輪的上升期,只是獨立后的飛豬,真的飛起來了嗎?
02 困局之下,飛豬長出獠牙
2021年7月2日,飛豬與高德、餓了么一起經歷阿里巴巴組織調整后,成為阿里生活服務板塊的一部分。
而8個月后,在飛豬2022年3月底的內部信中,總裁莊卓然宣布啟動飛豬組織改革,為未來獨立面對市場做好充分準備。
飛豬獨立正處何時?
根據網經社發布的《2021年度中國移動出行市場數據報告》,2021年在線旅游市場規模約為8635億元,同比增長35.21%,滲透率約為29.6%;用戶規模約為4.49億人,同比增長3.93%。
和2020年比起來雖然有所增長,但還是沒有恢復到疫情前水平。
疫情反復的情況下,旅游經濟更是整體處于低谷期,飛豬這樣平臺的日子并不好過。
外部環境還只是一方面,平臺內部更是出現了裂痕。
2021年下半年,阿里出現10年來的首度虧損,曾經的高速增長的互聯網企業不再能維持曾經的業績神話,裁員一度成為互聯網公司的關聯熱詞,開源節流成為了心照不宣的方針政策。
從內部信言辭中,莊卓然不留情面:“不要沒有業務能力成長的規模數字游戲,為完成 KPI而設置 KPI,只為了讓老板滿意;不能臉沖著上面、屁股對著客戶;要臉對著客戶,講人話、做實事兒。”
飛豬開始壯士斷腕式改革,希望擺脫阿里重KPI輕服務的現狀。
飛豬的離開顯然是阿里戰略環節中的調整環節,集團方面不愿意再持續輸血,飛豬不得不“二次創業”,從此自負盈虧。
2020年,莊卓然接棒趙穎成為飛豬第三任總裁,他將飛豬的問題總結為兩點:
組織架構方面,依賴集團供血,戰斗力不足;商業模式方面,電商平臺邏輯弊端明顯。
對于組織架構方面的問題,飛豬將前期組織結構問題歸因為互聯網大廠的生態、資源、模式的全方面強勢干預造成人員冗余。
簡單地說,以前大家端著“阿里編制”的鐵飯碗大家太佛了,現在這飯碗要沒了咱得早做打算,那具體要怎么辦呢?
裁員換血!
組織結構重組之后,員工是不是危機意識到位了開始奮斗了還不好說,“鐵飯碗”確實丟了是真的。
脈脈等社交平臺上流傳,阿里人員規模變動最大的是生活服務板塊,包括餓了么和口碑等本地生活業務以及飛豬事業部。
裁員從1月就已開始,涉及的部門包括:總部的技術、運營以及用戶增長部門等。。
(圖片來自網絡)
據相關人士透露,飛豬員工福利體系已先一步從集團剝離,內部已取消陪伴假、取消購房貸款、取消阿里相關權限、取消商業福利保險、取消職級對標。
先不論飛豬能否成功地實現管理制度改革,只是順利重組崗位能否改變人員冗余率,股權激勵計劃能否在互聯網公司股票價值普遍縮水的情況下實現激勵目的,在組織架構上再怎么做文章也只是實現業績增長的手段之一,能否實現增長,關鍵還是要看其產品和服務。
飛豬的產品服務是什么?旅游出行服務。也就是體現在其第二個問題,商業模式。
03 飛豬該拿什么和攜程美團拼?
飛豬在商業模式上與攜程、美團等OTA有很大不同。
OTA是攜程、美團等大多數從事在線旅游的公司采取的模式,采用采銷+運營模式,從酒店和航司獲取傭金收入;
OTP即飛豬的模式,以航司、酒店、第三方商家入駐平臺開店經營為主,飛豬成為了鏈接商戶和用戶的“中介”角色,不能保證供給,在上下游的話語權都不足。
黑貓投訴平臺顯示,飛豬在黑貓的回復率僅為68.78%,且2021年整年的投訴均未回復。
對比之下,攜程、去哪兒的投訴回復率則接近 100%。無法保證的售后質量成為很多消費者對飛豬望而卻步的重要原因,服務差成為許多人對飛豬的第一印象。
對比國內深耕旅游的攜程和美團,飛豬不可謂不著急。
攜程系自帶旅游流量,既有攜程和去哪兒這樣旅游市場發力較早的旅游平臺,又有同程藝龍這樣的騰訊流量端口接入。
攜程系的具有強大的供給側優勢,在京東、抖音、今日頭條、12306等外部流量加持下不愁外部流量區渠道,海外市場恢復帶來的國內高端用戶粘性和客單價提升。
而美團另辟蹊徑,率先打入下沉市場,將美團酒旅開進縣城,依靠其強大的地推能力完成擴張,在下沉市場擁有流量紅利,專注國內酒店市場,在垂直領域持續深入,。
當攜程開始攻占下沉市場,美團開始農村包圍城市,兩者想方設法攻占對方堡壘之時,作為同樣是旅游平臺的飛豬顯然有點尷尬,格格不入。
飛豬的業務優勢在哪里呢?
飛豬之前一直服務于阿里的全球化業務,然而現實情況很清楚,各種環境因素的疊加使得阿里全球化業務受阻,飛豬正是在這樣的狀態下僅僅成為補充阿里旅游業務、對抗其他互聯網巨頭的一環。
獨立之前,阿里流量+電商模式,飛豬的優勢尚可以低價作為底牌,但是現在,獨立的飛豬加之互聯網流量紅利結束,優化商業模式成為了其不得不做的選擇。
互聯網流量優勢沒有占盡,但是通病卻并不少。
#飛豬餓了么涉嫌大數據殺熟#一度登上微博熱搜。在北京消協發起互聯網消費大數據“殺熟”問卷調查中,飛豬旅行樣本中,新老用戶同時購買相同商品的標價不同,涉嫌大數據殺熟。
微博網友@_NorthEka 曬出的比價圖片中,飛豬明顯高于其他平臺的價格。
營銷上,飛豬的玩法也沒有什么突破。
固然飛豬獨立并未要求其完全放棄電商基因、完全拋棄電商化營銷行為,但回顧飛豬對端午小長假和暑期旅游市場的布局,其還是在聚焦于促銷玩法,所謂的“冠軍直播”“暑期旅游新品首發”“囤酒店套餐享積分”“爆款商品主播解說”和此前的營銷形式大同小異。
其服務的增長在短期內,至少是旅游業沒有完全恢復的現在,提升到什么程度了尚未可知也無法衡量。
飛豬熱熱鬧鬧營銷年中大促的時候是否有重新思考過其戰略規劃,供給和服務發力成效如何,短短數月之后在新一輪旅游周期結束后,或許我們能看到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