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29日,海信視像公布2021年年度業績報告。其中顯示2021年營業收入約468.01億元,同比增加19.04%;歸屬于上市公司股東的凈利潤約11.38億元,同比減少4.83%;基本每股收益0.866元,同比減少5.25%。
海信視像作為海信集團經營電視業務的上市公司在過去一年增收不增利,據官方解釋,歸屬于上市公司股東的凈利潤同比下降主要是因為政府補助等非經常性損益減少影響。
雖然有客觀因素的影響,但是凈利潤減少卻是不爭的事實,電視作為海信的主營業務,也將會對海信整體經營帶來壓力。
海信家電業務同樣出現了增收不增利的尷尬現象。
3月30日,海信家電披露2021年財報。數據顯示,海信家電2021年實現營業收入675.63億元,同比增長39.61%。歸母凈利潤9.73億元,同比下降38.4%。
主要業務板塊相繼折戟,再加上海信集團董事長周厚健前不久正式辭職,對于海信增加了更多的不確定性。海信當前究竟面臨哪些困難,未來海信將何去何從?
且看本文分解。
彩電行業龍頭不再
海信的前身是青島電視機總廠,周厚健在1992年當上廠長,在一段時間內海信都延續了其“青島電視機廠”名稱的衣缽,其九成營收來自于電視業務。
2000年海信正式立項,開始進行電視芯片的研發,到2005年“信芯”面世,打破了國外企業對數字視頻處理芯片的壟斷,是國內彩電行業的一個重要突破。
海信一度成為國內電視行業的龍頭企業。
周厚健除了深耕電視領域外,也進行了一系列的改革嘗試,在1996年涉足空調,在2001年涉足冰箱,雖然在白色家電領域進行了一系列的嘗試,但效果一般,并沒有激起較大的水花。
而自從收購了科龍后,將業務逐漸延伸至白色家電領域,通過不斷收并購和成立合資企業,拓寬自己的業務版圖。
主營電視等產品的海信視像與主營冰箱、空調等白電的海信家電的營收,也從2007年接近2:1的比例變化至2017年時基本持平,2019年起,海信家電的營收更是反超了海信視像。
海信引以為傲的電視業務,在受到互聯網電視行業的沖擊下也帶來了一定的經營壓力。
2018年年報中,海信一改往年“國內零售量位居第一”的表述,對當期銷量不再強調,2019年開始,海信在年報中將表述改為了“整體零售額占有率排名第一”。
電視行業業務的沖擊,也讓海信開始了多重嘗試,開辟視像、電器、網絡科技、地產四大業務版塊,積極推行家電出海業務的拓展,推出“1×3×N”智慧生活戰略,近日還透露將會入局“造車”領域。
截至當前,海信集團已擁有海信視像、海信家電和三電控股三家上市公司,分別經營著電視、白色家電和汽車空調系統業務,其中三電控股由海信在2021年剛剛完成收購。
然而業務的拓展是否真的給海信帶來改觀,至少從目前的年報數據以及市場份額來看,還有待進一步觀察。
海信還需要新抓手
前文也提到,根據海信的年報數據可以看到,海信現在面臨增收不增利的局面,而這其實也與行業現狀、海信的戰略布局不無關系。
從整個行業來看,隨著人們生活水平的不斷提高,家電的需求與前幾年相比早已進入了較為飽和的狀態,2019年,中國家電零售額出現7年來的首次下滑,當年全國銷售總額為8910億元人民幣,同比下降3.82%。
2021年對于中國整個彩電行業來說,都是艱難度過的一年。
根據奧維云網數據顯示,市場零售量規模達到12年來最低,跌破4000萬大關為3835萬臺,同比下降13.8%。而作為海信主營業務的電視行業尚且如此,白色家電領域就更不用說了。
與深耕行業多年的美的、格力、海爾等老牌白電企業相比,海信家電缺少特別突出的競爭優勢,2018這一年,格力電器營收突破2000億,前一年美的集團營收也突破了2000億,而海信家電2021年全年營收才不過675.63億元。
與新入局的小米等互聯網企業相比又缺少一定的技術實力和雄心。雖然海信的產業規模持續擴大,但盈利能力欠佳。
值得注意的是,海信在發展戰略上的不明晰也讓其發展方向撲朔迷離。
隨著人工智能技術的發展,家電智能化逐漸成為未來發展的趨勢,海信也不甘心被落下。2020年,海信發布1×3×N智慧新生活戰略,而這與2019年華為基于鴻蒙系統推出1+8+N全場景智慧生活戰略不能說完全一樣,只能說在一定程度上有所巧合。
幾年前,“海信電器”更名為“海信視像”,同時發布公告,表示將以“視像無處不在、應用無處不在、客戶無處不在、關愛無處不在”為導向,構建視像行業領先的產業集群。
此外,包括新型冠狀病毒疫情的反復,新一代消費群體對家電產品需求的變化,以及高漲的原材料價格以及逆全球化的思潮等等,都是海信要面對的不利因素。
海信其實一直在積極求變。
大屏電視是海信最近幾年的優勢盤。最新推出的激光電視也被寄予厚望,首家激光電視旗艦體驗店在江西南昌落地,相關的激光電視生產線擴產計劃也在進行當中,如果市場反應足夠好,也有可能為海信帶來更多的盈利突破口。
3.海信進入“后周厚健時代”
3月13日,海信在官方微信發布消息,65歲的周厚健正式卸任海信集團董事長,接任他的是原副董事長林瀾。
在周厚健管理海信的31年中,業內給出的相關的評價大多是“低調”和“耿直”。
作為一個經歷了海信絕大部分發展歷程的管理者,周厚健給海信留下的改變,基本體現在重技術、多元化和全球化三個方面。
海信在周厚健長達31年的管理下成為知名的家電巨頭,在電視和白色家電領域都取得了一定的成就,家電出海積極性高漲。
繼任者林瀾畢業于美國納西科技大學機械工程系,獲得博士學位,之前負責科龍的國際化相關業務,2006年科龍被海信收購后,林瀾加入海信,并負責海信的國際化業務。
在其任內,海信在國際化方面的進程,有并購日本東芝、歐洲家電企業Gorenje、日本三電控股等進展,并在墨西哥、東歐等地建立了海信生產基地。
但近幾年隨著國內家電市場需求的增長放緩,整體行業競爭壓力增加,此時周厚健辭職也給海信的未來增加了更多變數。
電視業務方面,海信在國內保持了十多年銷售額第一的位置已經不保,國內小米、華為等企業來勢洶洶,國外也面臨三星、LG、TCL等企業的圍攻,面對前后夾擊如何取得競爭優勢,成為接棒者長林瀾面臨的一道難題。
白電業務方面,從年報中所體現的海信家電高收入、低毛利的情況也反映出其在家電業務上“大而不強”的尷尬局面,對于半路“出家”的海信來說,缺少先天的技術優勢,在后天又不夠努力。
正如周厚健在退休公告中所說,海信到了需要變換一種管理方式的時候。
參考資料:
數據來源:天眼查、IDC
圖片來源:網絡
參考文章:
36氪:海信視像的危與機
市界:周厚健留下一個怎樣的海信?
36氪:海信,沒有周厚健的“下半場”
倪叔的思考暗時間:海信:迷茫中試錯,押寶后跟隨,錯失窗口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