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知道嗎?
正當眾咖啡愛好者的注意力被“星巴克是否出售中國區業務”等消息吸引時,在咖啡大戰中突圍而出的瑞幸,已于美國悄然開設了兩家門店。
瑞幸咖啡正式出海赴美
據媒體報道。
6月30日,瑞幸咖啡在紐約的門店順利開業。但和此前“以大力度補貼培養用戶消費習慣,于市場中搶建粉絲蓄水池”的運營思路不同,剛剛登陸大洋彼岸的瑞幸則選擇了更為穩重的定價、經營策略。
像是瑞幸的美版APP菜單就顯示,他們的飲品定價范圍在3.45美元(約RMB 24.71元)-7.95美元(約RMB 56.94元)之間。具體而言,美版瑞幸的最貴單品是售價7.95美元的羽衣果蔬飲,最便宜的單品則是售價3.45美元的滴濾咖啡。
至于在國內飽受消費者歡迎的美式咖啡、生椰拿鐵、瑞納冰等產品價格,美版瑞幸則將其定在了4.45美元-6.75美元之間。
倘若不涉及“新用戶優惠”等減免活動,則美版瑞幸在當地的定價策略同星巴克相近,即并非國內消費者所熟知的“性價比款型”。(相關報道顯示,星巴克在美國的大杯美式咖啡、拿鐵咖啡定價,分別為4.65美元、5.65美元)
談及本輪出海計劃、新店開業事宜。
瑞幸方面曾在7月初回應稱,紐約、曼哈頓的兩家新門店均屬于“快取店”店型。另為盡快融入當地的咖啡市場,瑞幸還針對口味、設備、支付體驗等多個概念,進行了美國市場的本土化調整。以此盡快積累全球化運營經驗,為企業后續的出海布局提供參考。
瑞幸門店選址內含深意
就本輪出海行動而言。
中歐國際工商學院會計學榮譽退休教授蘇錫嘉,曾在2025 DEMO WORLD 開放式創新大會上對外表示,瑞幸咖啡的出海行動更像是一場“搶錢行動”。因為西方國家經過多年發展,他們已經擁有了自己的咖啡文化、品牌認知。
而身為中國咖啡品牌代表的瑞幸,想要進駐當地市場、改變西方消費者的品牌習慣,不僅難度極高,對品牌決策層的勇氣需求也極大。
從選址上看。
瑞幸在美國的A店位于“百老匯755號”,B店則位于“第六大道800號”。
前者身處聯合廣場和紐約大學的交匯處,可以為瑞幸吸引中國留學生、國際游客等消費群體,進而利用人流量等客觀優勢打響自身在美國的品牌知名度、夯實粉絲護城河。后者則身處帝國大廈和百貨商場附近,作為當地的CBD街區,B店不僅能獲得較高的曝光率,還能和附近的星巴克門店“近身格斗”,直觀了解當地消費者不同的產品喜好、消費傾向。
倘若站在運營角度觀察這兩個門店。
我們不難發現瑞幸是在利用不同的選址特征,為旗下門店量身定制了一場“對照試驗”。
如A店可讓瑞幸判定自身能否依托國內知名度、留學生及游客群體保證盈利能力,并逐漸利用品牌影響力向外擴張,于當地的咖啡市場中站穩腳跟。B店則可以讓瑞幸快速了解自身和星巴克等西方品牌的競爭能力,進而針對不同產品的銷量、用戶反饋快速優化配方,強化品牌自身的本土適應能力。
瑞幸能否在美國站穩腳跟
財報數據顯示,截止到一季度末期,瑞幸的全球門店總數量為24097家。其中,中國市場作為瑞幸的“大本營”,共提供了24032家門店(聯營門店數量為849家,自營門店數量為15541家)。至于海外市場,則提供了含57家新加坡自營門店在內的65家國際門店。
就盈利曲線而言,一季度瑞幸的凈收入共為88.65億元,同比增長41.2%;GMV則為103.54億元,總體呈大幅向好趨勢。
另就國際市場而言,研究機構Imarc Group稱2024年美國的咖啡市場規模為280億美元,并預計在2033年該數據將增長到392億美元。
倘若本輪瑞幸能在美國站穩腳跟,那么它也將承接相關市場的增長紅利,為本體打造額外的海外營收引擎。
但問題在于,初來乍到的瑞幸需要面臨美國市場較高的門店成本、人力成本,以及較弱的供應鏈適配程度。當這三大元素累計起來時,瑞幸在美國的綜合成本也勢必一路走高,迫使其將產品定價維持在一個相對較高的程度,以此維持收支平衡。
相關文章指出,較比美國國民咖啡品牌Dunkin'的同類產品,瑞幸的定價已超過了對方的50%甚至100%。這在一定程度上也增加了瑞幸融入當地市場的阻力,延緩了它的擴張腳步。
所以僅就目前而言,瑞幸以“生椰拿鐵”等特色產品撬動美國市場的戰術可行性仍需時間檢定。但我們也不能因此就盲目排除瑞幸在打通供應鏈后通過派發優惠券、推出大范圍優惠活動的可能。
畢竟這一運營思路,可是瑞幸和國內數億消費者共同打磨出來的“拿手好戲”。
參考:
界面新聞:瑞幸在美國開出首批門店,一杯飲品最高57元
壹覽商業官方賬號:瑞幸美國門店試營業,最高一杯57元
揚子晚報:瑞幸兩家門店在美國開業,生椰拿鐵46元一杯
睿見Economy:專家:郭瑾一自稱出海是搶錢,瑞幸在紐約開店要很大勇氣
第一財經:兩家門店在美開業,瑞幸未打價格戰,出海模式仍在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