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聯網巨頭爭相陷裁員風波之際,音頻一哥喜馬拉雅也沒逃過裁員魔咒,多個信源顯示,不到一年間,其員工總數已從超5000人降至不到4000人,2022年初到4月末,更是裁員超500人……曾估值高達240億的音頻巨獸已淪落到裁員求生的地步?
01,這里的裁員“靜悄悄”?
似乎再沒有任何一年,能比2022年更讓這些互聯網大廠們對裁員諱莫如深的了,在傳出裁員消息后,知名巨頭們幾乎是通稿般的默契:先是辟謠稱消息不實、接著是公關拼命壓熱搜刪貼,再接著就是“技術性調整”、重點崗位持續擴招之類難懂的語言,一時間,空氣中都充滿了快活的空氣。
不過,比之頭部大廠們,喜馬拉雅的裁員可謂是相當“低調”,甚至連熱搜都沒上,藍V媒體們也鮮有報道,信源是否真的可靠?
不妨先來梳理一下,喜馬拉雅裁員的信息源頭:
2022年4月24日,自媒體作者柴狗夫斯基的一篇《累虧超百億的喜馬拉雅,傳第二波裁員進行時》引發網友關注,在該文中,作者表示收到了來自喜馬拉雅員工的爆料稱“喜馬拉雅在疫情封閉期間也在裁員和解散部門”,該名爆料者還表示“喜馬拉雅各業務線都有裁員指標,裁員比例接近20%,目前是第二波……”
2022年4月25日,自媒體作者直評的一篇名為《喜馬拉雅:第一階段裁員進行中,比例15%,約600人,賠償N+1》的文章引發熱議,該篇文章引用的信源,來自于作者一個剛從喜馬拉雅離職的朋友小張的陳述。
“小張表示,4月第一波裁員后還會有一波,第二波可能會在下半年進行,全年裁員比例預計達50%,2022年初,喜馬拉雅尚有員工4500人左右”
在脈脈平臺上,也有網友發帖稱拿到了N+1的“大禮包”,但其ID并未獲認證,所以,真假暫不能分辨。
而真正引發輿情傳播的,并不是上述2篇文章,在筆者看來,恰恰是一個ID名為“速來”的網友的爆料,極大地佐證了喜馬拉雅這次大裁員的真實性,何出此言?
在該網友的爆料帖子下面,出現了大量認證為喜馬拉雅員工/前喜馬拉雅員工的留言點贊與支持,甚至還出現了看熱鬧不嫌事大的認證為騰訊員工的網友身影,堪稱一道詭異的風景線了。
2022年4月28日,在相關爆料的評論區驚奇地涌現出一名大佬,他便是認證為喜馬拉雅高級開發經理的朱鵬,因為有人懷疑爆料的“速來”是其本人,他才不得已辟謠式現身,從文字描述來看,朱鵬認可公司的裁員,并且他還自爆自己也在此次的被裁名單之列,很快將迎來自己的“Last Day”
截止本文發稿,喜馬拉雅并未就裁員事件做出任何回應,但已然不影響網友對此次裁員行為的真實性評判。
更令網友疑惑的是,一個月活2億的國民級App,是怎么淪落到靠裁員節流,艱難求生的境地的?
02,上市真是續命良藥?
2022年4月6日,喜馬拉雅再次遞交港股IPO申請,這是喜馬拉雅第三次發起上市沖擊,而在喜馬拉雅迫切上市的背后,不難發現,現金流告急,融資困難,版權糾紛不斷已成壓在其頭頂的三座大山。
結合公開資料與招股書數據,2018年至2021年四年間,喜馬拉雅已累計虧損達130.55億元,其中2019~2021年,喜馬拉雅虧損分別為19.25億元、28.82億元、51.06億元,經調整后凈利潤也分別虧損了7.49億元、5.39億元和7.59億元,也就是說,最近3年,喜馬拉雅凈虧損超過20億元。
而導致巨虧的原因,也不復雜,無外乎內部造血難和外部融資難的當下不斷燒錢所致!
喜馬拉雅營收的核心來源為訂閱、廣告、直播及其他創新產品和服務等,其中訂閱為當前喜馬拉雅收入的重中之重,由會員訂閱和付費點播收聽服務2部分組成。
2019年~2021年,喜馬拉雅的收入分別為26.98億元、40.76億元和58.57億元,同期,喜馬拉雅訂閱收入自12億增長至近30億規模,收入占比也從47.2%增長至51.1%,而另兩項,廣告和直播的收入,在2021年分別占總營收比重的25.4%和17.1%。
表面看起來,營收一片向好,但實際上,也為喜馬拉雅的商業模式隱患 ,埋下了伏筆,過度依賴付費訂閱業務,這一顯著特征與當前國內優愛騰長視頻平臺的變現途徑高度相似,正因為變現途徑單一,也很大程度上限制了營收增長的潛力。
此外,喜馬拉雅的銷售與營銷開支的急劇攀升,也在不斷將利潤吃干抹凈。
2019年~2021年,喜馬拉雅銷售相關費用支出依次為12.18億元、17.07億元和26.3億元,占營收比例依次高達45.2%、41.9%和44.9%,訂閱收入掙來的錢幾乎都被掏空了。
2018年,國內音頻賽道融資金額超過了80億元,2020年,這一數據僅為2億元,另據喜馬拉雅招股書數據,201年,我國網絡音頻滲透率為20.2%,遠低于同期在線音樂、短視頻與長視頻的56.8%、77.2%和76.2%,也說是說,與在線音樂平臺,短視頻和中長視頻平臺相比,音頻平臺還是一個小眾的存在。
而且,糟糕的是,喜馬拉雅自創立以來,有關版權糾紛的風險就從未停歇,據不完全統計,迄今為止,喜馬拉雅因侵權已累計付出了超過5000萬的賠償代價!
此外,在黑貓投訴平臺,有關喜馬拉雅強制續費和相關課程涉及虛假宣傳的投訴也是層出不窮,如何提升用戶滿意度與體驗度,也成了擺在喜馬拉雅面前的一道難題。
市場增量空間已近天花板,盈利遙遙無期,再堅守長期主義的投資人也不會長期做虧本買賣,更何況,即便上市,跌跌不休的股價面前,也難以激發投資者的熱情,以音頻第一股荔枝FM為例,短短一年時間,其股價已暴跌超90%,資本市場,素來來錦上添花者眾,雪中送炭者寥寥,喜馬拉雅們獲得新融資的難度,可想而知。
截至2021年末,喜馬拉雅賬面上僅躺著5.4億元現金及現金等價物,同期喜馬拉雅更是錄得經營凈虧損7.6億,如若無法獲得新的融資,變動其余金融資產,似乎也成了無奈之選。
音頻自媒體有沒有更好的未來?“不堪重負”的喜馬拉雅會否加大裁員的力度?第三次IPO沖刺能否成功?
我們期待著答案!
參考資料:
1, 脈脈平臺相關爆料
2, 喜馬拉雅:第一階段裁員進行中,比例15%,約600人,賠償N+1——直評
3, 累虧超百億的喜馬拉雅,傳第二波裁員進行時——柴狗夫斯基
4, 2022年喜馬拉雅大裁員紀實——一起浪
5, 第三次IPO的喜馬拉雅,比樂華還不靠譜?——鈦媒體
6, 三沖IPO的喜馬拉雅,好像還沒有荔枝的想象力大——讀懂數字財經
7, 喜馬拉雅,4年燒了130億——AI財經社
8, 圖源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