剛剛,居然智家7月28日晚間公告稱,公司實際控制人、董事長兼CEO汪林朋于7月27日在家中不幸身故。目前,公司已推舉董事、執行總裁王寧暫代其多項職責,董事會、監事會和高級管理人員均正常履職,經營情況一切正常。公告還顯示,汪林朋與一致行動人合計持有公司 43.93% 的股份,其直接及間接持有的公司股份將按法律法規辦理相關手續。
事件脈絡
今年4月18日,居然智家公告,公司實際控制人、董事長兼CEO汪林朋被武漢市江漢區監察委實施留置。
7月23日,居然智家發布公告稱,收到汪林朋家屬轉來的武漢市江漢區監察委員會簽發的《變更留置通知書》,汪林朋的留置措施被解除,變更為責令候查,且已回到工作崗位正常履職。
7月28日晚間居然智家公告,公司收到公司實際控制人、董事長兼CEO汪林朋家屬的通知,汪林朋于2025年7月27日在家中不幸身故。公司全體董事推舉董事、執行總裁王寧暫代履行公司董事長、法定代表人、CEO、董事會戰略和投資委員會主任委員、董事會預算委員會主任委員職責。目前,公司董事會、監事會和高級管理人員均正常履職,公司擁有完善的組織架構及內部控制機制,公司董事會運作正常,已對相關事項做了妥善安排,日常經營管理由高管團隊負責,公司經營情況一切正常。
人物履歷
公開資料顯示,汪林朋出生于1968年,擁有碩士研究生學歷和中級會計師職稱;其1990年起先后任職于商業部財會司、中商企業集團公司、全國華聯商廈聯合有限責任公司;2001年加入居然之家體系,2001年至2020年12月任北京居然之家投資控股集團有限公司總裁,2015年至今任該集團董事長。
2015年至2019年12月,汪林朋先后擔任北京居然之家家居連鎖有限公司執行董事、經理、董事長;2019年公司借殼武漢中商上市后,其擔任居然智家(原名:居然之家)董事長,2020年底起兼任CEO至今;個人持股居然智家5%以上,是公司實際控制人和最終受益人,近兩年力主數智化轉型,2024年12月公司更名“居然智家”;同年3月汪林朋以125億元身家位列胡潤全球富豪榜。
業績困境
然而,居然智家近年業績承壓明顯,2024年業績快報顯示,公司營業收入129.66億元,較上年同期下降4.04%;歸屬于上市公司股東的凈利潤為7.69億元,同比下降40.83%。今年一季度,公司營收33.12億元,同比增長5.58%,但歸母凈利潤2.12億元,同比下滑39.39%。
對于業績變動,公司解釋主要受國內經濟形勢波動和房地產市場周期性影響,家居建材市場存量競爭加劇,且公司為支持商戶給予部分租金及管理費減免,導致租賃及管理業務收入階段性下滑。
與此同時,公司現金流也面臨考驗。據澎湃新聞報道,截至2024年9月末,公司賬上現金僅20.82億元,而一年內到期的非流動負債和短期借款合計約47億元。2024年1月,汪林朋引入戰投,將10%的居然智家股份轉讓給北京國資委控股的金隅集團,總價22.42億元。
行業變局
關于汪林朋的這則消息距離他結束留置、重返崗位僅五天。而在此之前的60天里,紅星美凱龍車建興被調查、富森美劉兵被留置,三位家居賣場巨頭掌舵人的接連變動,如巨石投入行業深潭,激起對行業生態的深思。
房地產下行的連鎖反應從上游傳導至下游家居建材領域,需求萎縮成為懸在行業頭頂的利劍。2024年居然智家歸母凈利潤同比下降32.08%,頭部企業尚且如此,中小商家更是舉步維艱。線下門店客流銳減,電商分流持續加劇,租金與人力成本居高不下,不少從業者調侃“不是在硬撐,就是在硬撐的路上”。
何以破局
為了破局,轉型成為行業關鍵詞。居然智家押注智能家居,紅星美凱龍探索輕資產,富森美發力數字化,夢百合、匠心家居等企業則在細分領域突圍。但轉型之路充滿挑戰,投入大、周期長,稍有不慎便可能陷入更深困境,這份壓力從掌舵人傳導至每一個環節的從業者。
一位行業人士在朋友圈寫道:“經歷過家電與家居兩個行業的周期性變化,鼎盛時期的狂歡,衰退時期的落幕,最近發生太多事情,有痛惜、有驚愕、有迷茫。行業的老板們,同行的同仁們太不容易了。”
家居新范式不由想起,此前曲美家居趙澤龍曾用“負債48億的二代”自嘲,背后實際上是無數創業者直面困境的倔強;還有在車間里等著發工資的工人、倉庫里盯著訂單的管理員、門店里始終微笑接待的導購,他們或許不是聚光燈下的大佬,卻是支撐行業運轉的毛細血管。
當房地產黃金時代的紅利退去,在轉型的陣痛里、接連的消極事件發生之后,或許更值得我們思考的是:對于處在困境中的企業,如何給轉型中的他們多一點緩沖空間?如何讓堅守的從業者少一點后顧之憂?如何建立更完善的支持體系,給予失敗者重新站起來的機會?這些問題,關乎的不只是一個行業的未來,更是對“成敗”之外,那些默默付出者的尊重。
結語
行業的冬天或許漫長,但每個在寒風里前行的身影,都在為春天積蓄力量。他們的堅守,值得被看見,被理解,被溫柔以待。
?來源:家居新范式綜合自澎湃新聞、界面新聞、中國房地產報、每日經濟新聞等